宋代官窯由官府直接營建,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為了做出區(qū)分,北宋官窯被稱為“舊官”,南宋官窯稱為“新官”。其中,“舊官”厚重,“新官”輕薄。
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形質(zhì)與工藝與汝窯有共同處。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體顯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質(zhì)瑩潤溫雅。南宋時(shí)先后設(shè)立了“修內(nèi)司窯”和“郊壇下窯”,南宋官窯器的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zhì)細(xì)膩。釉面乳濁,多開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面,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涂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其胎色鐵黑、釉色粉青,“紫口鐵足”更增添了古樸典雅之美。“紫口鐵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鐵量高,致使制品的口緣釉薄處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處呈黑褐或深灰色。官窯的器形除常見的盤、碟、洗外,仿商、周、秦、漢古銅器中各式瓶、爐樣式的也很多。傳世代表作有官窯青釉弦紋瓶、官窯青釉直頸瓶、官窯青釉圓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