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母:
最近,我總是想到“生長痛”這個詞。初次聽說它,是在一篇英語閱讀理解里,那篇文章所寫的“生長痛”是因為身體發(fā)育而帶來的疼痛,我卻覺得這樣的定義太過膚淺。我所理解的“生長痛”更多的是內(nèi)心一種無法言說的煎熬。
因為你們工作很忙,我上學前班時就開始住校。我是幸運的,遇到了好的老師和同學,天性比較開朗,也沒有遇到過校園暴力之類的事。但是我還是缺乏安全感,會想家,可每次給你們打電話時卻又羞于說出口。在你們看來我所有的小學時光都是快樂的。
慢慢長大了,開始被父親帶出去吃飯、交際。其實父親的本意并不是想讓我學什么,可能只是單純想跟我吃一頓飯,但是你太忙了,只有這種機會,我們才能坐在一張飯桌前吃飯。但是我卻學到了很多東西,那種成人世界里的虛情假意,那種在酒杯間的利益。我不說什么但我都看得懂。偶爾那些叔叔會在酒桌上問我一些問題,我也知道怎樣回答會讓場面好看。這仿佛成了一種本能,本能地去扮演一個乖孩子。但這些我都沒有跟你們說。
仔細想想,你們對我挺好的,至少在物質(zhì)上從來沒有虧待過我。你們對我的教育方式大概就是放養(yǎng)吧,也從來不看重我的成績。如果這樣下去,我可能還無法體會何為“生長痛”,最多也就是覺得有點累罷了,直到后來發(fā)生的事。
高一的時候父親突然離開了一個學期,沒有人告訴我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我總會胡思亂想,成績下降得厲害,但我想的不只是我一個人的痛苦。媽媽原本衣食無憂,要為了我爸跑關(guān)系,請人吃飯,我不想再讓媽媽為我擔心,只能在晚上一個人偷偷哭,然后接著上學,回家盡量表現(xiàn)得開心一點。后來父親回來了,對我說的卻是我不勇敢,不像你的女兒。我什么也沒說,只是默默哭了很久。
也許在你們看來我是堅強的,堅強到可以承受所有的事。其實我不啊,我挺脆弱的,只是默默哭的時候,你們不知道罷了。
高三以來,我一直覺得自己心態(tài)挺好的,可以說是佛系學習了。我不看重成績,甚至不看重未來,覺得未來就那樣,生活就那樣,每天都是麻木而重復。我吃驚于自己的想法,不知道為什么一個17歲的孩子會這樣想。
成績越滑越厲害,我卻覺得無所謂,好像陷入了一個怪圈,出不來了。有一次,我突然很不想上晚自習,向班主任請了假,跑到了高一教學樓的自習室里面待著。那里很冷,我發(fā)著抖,直到整棟教學樓關(guān)了燈。我想起從小到大的好多事,我哭了。我想打電話給你們,告訴你們我有多累,但是當我打過去的時候卻又說不出話了。
我給你們發(fā)了一條信息說我不想讀書了,等了三節(jié)晚自習都沒有等到回信。
父親終于給我打電話了。那個晚上我們聊了很多。你說我不說出來,你永遠不會知道我在想什么。我說了,差不多把我的不滿都說出來了。當我告訴你,我準備自己一個人去看心理醫(yī)生時,我真的忍不住哭了。其實這樣的對話挺傷人的,毫不保留地戳破幸福的假象,血淋淋地把傷口展示出來。我不會忘記父親說,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如果我不開心,那你的努力有什么意義。電話打到十二點,我以明天還要上課為由結(jié)束了通話。后來收到了你的短信,上面寫的是:你不知道我們有多愛你。
那種磨人的焦灼好像還伴隨著我,但我卻并沒有以前那么痛苦了。或許“生長痛”的意思就是在生長中痛苦,在痛苦中生長。
女兒木梓
201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