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第一小學 朱祖勇 金江平
課堂的呈現(xiàn)成果是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有效性是整個課堂在進行過程中的根本,是教學過程最重要的度量標準,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學到的知識,課后能否繼續(xù)掌握運用好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這是所有教學方法所必須思考的,學生的學習掌握程度是檢驗一堂課是否有效的唯一標準,也是我們圍繞課堂開展任何改革更新的根本原因和最終目的。
知識來源于生活中的積累,來源于千百萬次思想和現(xiàn)實的碰撞,生活也是知識的歸宿,所有學習到的知識,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中來,因此教學知識的基礎其實就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經(jīng)歷體驗到的實際,在此之上經(jīng)過學習,結合生活中的體驗,轉化為知識體系中的內容,因此,學生在生活中經(jīng)過參與體驗獲得的經(jīng)驗和掌握的技能可以很好地為學習更高維度的知識做鋪墊。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把課堂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讓文本的“靜態(tài)”變成生活的“動態(tài)”。要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知識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體會到學以致用,是實實在在的。從學生的角度來說,課堂上的知識雖然基于日常生活,但是卻是他們無法單獨總結歸納出來的經(jīng)驗或內容。因此要保證教學內容的有效性,除了結合實際生活體驗外,如何定義教學內容的層次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的有效性也取決于所涉及知識的特點以及學生對應的基本情況有關,要讓學生在最佳的狀態(tài)上和基礎上來學習接受新的知識,讓知識點相對于已有的基礎鋪墊有一定的升華,同時也要保證學生學習的效果。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取決于有效學習到的知識量,智力發(fā)展程度取決于腦海中所保留的學習到的知識量,思想高度取決于知識體系的高度和廣度,教學的效果取決于學生的能力提升。
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第一要點就是以學生的學習目標出發(fā),學生要通過教學過程,得到什么知識技能,能得到何種程度的提高,陳述過程也可以用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圍繞制定的教學目標,可以讓老師在進行教學任務的過程中,不跑偏,不混亂,只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學手段,使其為最終需要達到的教學效果服務,任何有針對性的教學任務要針對一定的目標,比如一堂課究竟要讓學生學到何種知識技能,課后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能達到什么效果。教學目標不夠明確,重難點不夠突出,教學過程混亂,就算所有知識點面面俱到,也會陷入沒有主次,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道該從哪下手的情況,學生真正所需要的知識是他還未掌握的知識,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平時的體驗中得來,但是還未系統(tǒng)化,精煉化的知識精華,鍛煉學生沒有完全掌握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如何去自學的學習能力。
只有抓住教材,才能在導學案,或者預習活動中,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正確方向,能夠讓每個學生都準備好,為課堂中的知識碰撞,交織,升華做良好的鋪墊。
品質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最核心是解決如何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即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主觀性,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吸收知識的營養(yǎng),自主發(fā)揮能動性、和諧地構建學與教的平衡。學習過程的有效,保障了課堂教學的有效。在品質課堂中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在課前所接觸到的,準備的,未必是最純粹,完美無缺的知識體系,我們不可能要求任何一位學生通過自學,完成幾頁導學案之后結合生活中的依據(jù)就能完全領會書本中的知識,明白幾千年間沉淀積累下來的精華,何況學科的差異使得很多內容在生活中根本找不到依據(jù),處于成長發(fā)育階段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受體。由于各方面條件的影響,受限于各方面能力還在培養(yǎng)期,學生所提出問題的角度、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這一集體獨學,共學,最后通過群體的智慧得到正確的知識再加以消化,尤其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碰到困難的點,不知道如何進行下去時,教師作為引領者、權威指向性的作用更加突出了。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因此針對學生之間巨大的差異性,如何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本身的潛能,激發(fā)學生之間內部的學習,內部相互教授、消化,讓學生教學生,不僅是知識點的再現(xiàn),也是知識點的使用,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足的發(fā)展,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一步提高。
教學過程必須嚴格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學生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組織教學,可以使教學過程的知識結構更嚴密,讓學生的學習由淺入深,由易入難,使學生的知識體系猶如雨后的小樹般舒展生長,讓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如神經(jīng)元之間的突觸般點點結合,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讓學生經(jīng)歷課堂設計中的自主合作探究任務之后,還需要進行必要的隨堂練習,分層次、多角度、及時的隨堂練習,不僅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對新知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新知之后馬上可以應用,從實際使用的角度不斷鞏固學生腦海中的知識點。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還要及時給課堂注入新鮮空氣。教師不宜多講,要做到少講、精講。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利用好自己自身掌握的知識體系和生活經(jīng)驗,要讓課堂接地氣,有靈氣,有活力,要能完全運用教師自身的各方面素養(yǎng),創(chuàng)造靈動富有生氣的課堂。教師也要以生為本,注重課堂中學生突如其來的反饋,在有空間發(fā)揮的基礎上要敢于打破常規(guī),利用好課堂資源以及學生中出現(xiàn)的反面資源,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調控。讓課堂從始至終既能緊緊圍繞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來組織教學,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教師的智慧閃光和教學魅力。
興趣是學習知識最重要的動力。學習時失去了興趣,就很難保證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更難使知識點內化運用,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有強烈的興趣時,這一種興趣會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性,主動性。因此,如何激發(fā)上課過程中學生的興趣是時刻需要注意的點,興趣是學生求知欲的源泉,有了"興趣"之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很少會出現(xiàn)疲態(tài),興趣的激發(fā)要講究方法和策略,并不是所有只是都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總體是枯燥的,培養(yǎng)興趣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體驗,教師教學手段的使用要分清主次,該用的時候用,會影響教學目標的時候堅決不用,不能讓它喧賓奪主。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也是很重要的,只有真實地和學生產生互動,有真實地感情流露,才能更自然地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既然品質課堂中學生成為課堂的知識輸出者和組織者,那么讓每一位學生得到有效學習就更依靠學生們自己在課堂外的自學準備、課內的共學交流中,學生的準備情況體現(xiàn)在課堂中是非常直觀,非常有效的。
品質課堂要求學生對學習內容有預先的理解判斷。在導學案或者前攝中,學生通過自我學習,在已有的知識體系上建立新的知識點,這個過程需要不斷尋找,探索,否定,歸納,也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初步的認識,而且學生需要帶著這些自我意識很強的“知識”進入課堂,不論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做出的判斷是否正確,都將對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以小組為單位的交流中,學生們的新知識體系得到來自其他同學的梳理,這一過程實際是去糟粕留精華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與個體的知識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較完整,更系統(tǒng),往往是正確的知識體系,在接下來的小組展示環(huán)節(jié)中,這樣的體系還會和其他類似的體系再碰撞,最后形成一個全體學生的獨立思想形成的知識,而在形成的過程中,學生已經(jīng)從判斷慢慢轉變成在接受這一知識,同時在吸收所有人匯聚起來的思考方法,體會另一種思考方式,我們說這其實才是品質課堂構建中最珍貴,最有效的,也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所能達到最高等級學習狀態(tài)的“思”。
總之,現(xiàn)在教學思想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日新月異,產生了多種教學方式,品質課堂這一全新的教學方式比起老式的小組合作又往前邁了一大步,真正把課堂交給了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