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劉集實驗小學 楊 平
小學生的語文認知水平處在一個較為初級的階段,但是古詩詞的理解賞析需要對詩人的背景、作詩風格、字的含義、思想感情、詩中意象等有全面的了解,小學生心理上會有一定的畏難情緒。有些小學低年級的教師只是簡單地讓學生朗讀背誦,沒有對古詩詞的學習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再加上譯文過程也顯得有些囫圇吞棗,小學生只能做到望文生義,無法探究更加深層次的含義,這樣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好的詩詞對于字、詞、音的運用十分講究,教師應該注重詩人在寫詩過程中字字玄機所在,逐步引導學生深入地理解古詩詞,為今后良好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國流傳至今的古詩詞特點大多為篇幅簡短,但是字字用意深刻,寥寥數(shù)語即可刻畫環(huán)境以及表達情感。讓學生反復誦讀目的在于先從自身感受詩詞語言的魅力所在,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自己學會斷句和分析押韻的字音。小學生正是語感培養(yǎng)的起步階段,誦讀有助于提升學生對古詩的理解。為此,教師要抓住古詩詞的特點,構建能激發(fā)學生積極誦讀的學習環(huán)境,并在學生的誦讀過程中,巧妙進行引導,使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樂趣,進而在誦讀中深入理解古詩詞,使學生感受千古語言的魅力,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中,在鳥兒飛盡的山里,千萬條道路沒有一個人的靜寂的環(huán)境中,只有一條小船,一位老者在白雪皚皚的江面上釣魚。學生在誦讀中可以感受到第一句和第四句結尾的“絕”和“雪”是押韻的,韻的是“ue”音,讀起來就感覺朗朗上口,縈繞于耳。學生緊接著要斷句,例如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句式結構是完全一樣的,“千山”對應“萬徑”,“鳥”對應“人”,“飛絕”對應“蹤滅”,引導學生背誦第一句之后,第二句是需要對應背誦的,教師需要在個別字眼進行解釋,比如“萬徑”中的“徑”就是路的意思,在這里萬徑是一個夸張的手法,并不是說有千萬路,而是指所有的路?!佰櫋眲t是足跡、腳印的意思,學生要學會自己感受語言的奧妙。又如,李白的《夜宿山寺》中第二句和第四句的“辰”和“人”則是押韻“en”,“手可摘星辰”明顯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學生此處可以感受到李白這位詩人是一位較為豪邁的詩人,這樣對于學生今后理解李白的詩詞有一定的幫助,了解詩人的性格,體會語言運用的精妙。
詩人的創(chuàng)作同樣也是來源于生活,具有很強的時代背景。每個詩人的出生背景、生活環(huán)境、社會經歷、個性愛好都不盡相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詩詞中挖掘和分析,總結詩人的個性,結合朝代的背景進行是詩歌的情感體會,增強語言理解能力。小學生的知識閱歷有限,但他們喜歡探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可以結合學生的心理需求,根據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巧妙引導學生展開創(chuàng)作背景搜索,使學生在了解背景的過程中對古詩詞有更多的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是學生理解古詩詞的重要資料之一,教師在課堂上巧妙滲透創(chuàng)設背景,有助于學生掌握更多的古詩詞學習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能力。
比如唐代詩人的《楓橋夜泊》的創(chuàng)作背景就是安史之亂,詩人張繼跟隨文人躲避戰(zhàn)亂逃避到了政局相對穩(wěn)定的江南一帶,在一個寂靜微涼的秋天夜晚,詩人在蘇州城外乘坐小船,欣賞著美麗的秋天的魅力夜景,此情此景之下,張繼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通讀全文之后,可發(fā)現(xiàn)一個“愁”貫穿整首詩,詩人心中也是無限的惆悵,本就是一個寂靜的晚上,詩人應該進入夢鄉(xiāng),但是卻無法入眠,心事纏繞。詩人前兩句的意象是:落月光、烏啼、江楓、漁火、寒霜,秋天的經典景物,營造的是一種靜寂濃郁的情景,詩的后半句則是“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教師帶學生讀到這里的時候可以有意地停頓一下,讓其細細品味這兩句古詩其中的深層次含義,在腦海中繪畫出秋風蕭瑟的城外,孤寂的寒山寺佇立其間,當作者于夜晚走到城外,聽到那讓人心神激蕩的夜半鐘聲,產生對自己人生的感悟和反思。所有意象的選擇與刻畫描繪的是一靜一動的場景,使得詩中的景色與作者心中的孤寂形成高度的統(tǒng)一與交融,不由得讓讀者產生為其鳴不平的想法。又比如在學習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的《望洞庭》一課時,教師在帶領學生讀到“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從這兩句可以看出作者身處洞庭山水之間,遙望遠方山水相接之處,洞庭山水十分清澈,湖中的景色就像是白銀盤里放了一只青螺,通過這兩句詩中形象的比喻,映射出作者心中對大自然的喜愛以及對人生的感慨。
如何使經典古詩詞與現(xiàn)代小學語文課內教學進行良好的契合,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準確地把握國學經典,引導學生去學習優(yōu)秀的經典文化,以提升其文化修養(yǎng)。經典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也是學生獲得語言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素材。教師要意識到,想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就要讓學生大量閱讀經典古詩詞,而想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教師則要系統(tǒng)性地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并在閱讀活動中滲透方法,使學生在浸潤經典文化中提升古詩詞的學習能力,最終達到提升文化素養(yǎng)。
首先,教師需要制訂一個合理的、科學的教學計劃,把經典詩詞進行分類,要有步驟地引領學生去品析不同層次的詩詞。
比如,李白的《靜夜思》,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其思鄉(xiāng)思親之情和詩歌意境卻相當深遠。其次,教師要給學生安排誦讀時間,最好是在學生興趣既高又相對空閑的時間區(qū)朗讀。同時,教師要注意不能使學生一次性朗讀太長時間,要分時間、分層次地誦讀,以使其能保持較大程度上的激情,從而充分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師還要使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國學經典詩詞,使其在閱讀時能加入自身情感,在吸取經典詩文知識精髓的同時提升其文化修養(yǎng)。當學生誦讀了大量的經典詩文,不僅能增強其文化底蘊,還能進一步提升其文化素養(yǎng)的目的。
總之,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想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引導方案,從字斟句酌中感受千古語言魅力、參透創(chuàng)作背景,感受深刻情懷,傳承經典,提升文化素養(yǎng)等策略去提升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能力,并在誦讀中傳達字詞的押韻美,結合背景感受作者面對此情此景所表達的深刻情懷,以此實現(xiàn)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獲得古詩詞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