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七里山幼兒園 彭曼曼
早上入園時,大一班的菲菲媽媽說:“老師,菲菲去醫(yī)院查體,發(fā)現(xiàn)她的眼睛有點斜視,麻煩您給她調到右邊這一排的座位吧,看看能不能矯正。”老師聽完菲菲家長的情況說明就把菲菲的座位調換了。
可是第二天,原來坐在菲菲旁邊的希希的媽媽來找老師:“老師,您是不是把菲菲調走了?昨晚希希回家后非常不高興,我問她原因她告訴我是因為老師調了菲菲的位置,要不您把希希也調到菲菲身邊吧!”原來希希不開心是因為老師給菲菲換座后,希希沒法跟好朋友挨著坐而心里感到失落,而她又不太愿意和新的小朋友坐在一起,不知如何排解情緒,甚至都不想來幼兒園了。
對于這種類似問題,相信不少老師都遇到過——調整孩子的位置無非有以下幾個原因:
1.方便管理、減少沖突
有些小朋友坐在一起非常愛說話,經常會影響到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上課,所以為了方便老師的組織管理會適當給小朋友調整一下座位。
2.順應家長、個別滿足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性格軟弱,遇到事情不會反抗,挨著調皮的孩子會“受欺負”,所以會要求老師把孩子放在安靜一點的小朋友身邊。
3.公平公正、面向全體
老師每隔一段時間會對幼兒的座次進行有序調整,既能避免家長提出不合理要求又能保證公平對待每一位幼兒。
老師或家長會以成人視角去解決幼兒之間的問題,比較簡單直接,第三種方法雖能做到相對公平,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但由于“換座”會給幼兒帶來心理上的不適,應當引起我們教育者的重視。
案例中的希希是一個非常依賴別人的小朋友,平時無論是自主游戲還是戶外活動她都只跟菲菲玩,如果菲菲不來園,她就會自己孤單地坐在一旁。曾經,她也嘗試過找新朋友,想去參與其他幼兒的游戲,但嘗試的后果是被別的小朋友圈子拒絕。所以,這次老師給菲菲換座,內心感到失去朋友依靠的希希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抵觸情緒。但是,如果老師滿足希希媽媽的要求把兩個孩子調在一起只能起到表面作用,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希希的交友問題。
孫瑞雪老師在《捕捉兒童敏感期》里面提出,5~6歲的幼兒逐漸進入了交際的敏感期。他們的交往形式不再是一對一,而是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在小團體中彼此認同,互相學習,形成一種既愉快又默契的合作關系。班內老師決定抓住此次“換座風波”的教育契機,傾聽幼兒的心聲、滿足幼兒的需求,生成主題活動“朋友越多越快樂”。我以為幼兒創(chuàng)造交往的機會、鼓勵班內幼兒去接受或者主動結交新朋友、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為目標采取了以下三個教育策略:
幼兒是活動的主角,了解幼兒的原有經驗是保證主題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
課程實施前我們選擇大一班23名幼兒進行調查問卷,問題如下:
什么是朋友?
你有幾個朋友?他們的名字?為什么他(她)是你的好朋友?喜歡和好朋友一起做什么?
我們邀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完成調查問卷,幼兒口述,家長如實填寫。
通過調查,大多數(shù)幼兒認為能夠在一起玩的、關系好的、不打架的是好朋友;有21.7%的幼兒能說出好朋友之間要相互分享,遇到困難要互相幫助等深層次的交往技能。孩子們在調查表中寫了很多好朋友的名字,有班內的也有班外的。以班內朋友為研究點:其中有0個朋友的占8.7%,1到2個朋友的占13%,其余的幼兒都是3個以上(含3個)朋友。我們知道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與其將來的社會交往、情緒情感、社會適應性等因素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通過調查問卷我們了解到有的幼兒有很多朋友也深受其他小朋友的歡迎,可有的幼兒卻連一個朋友都沒有。調查問卷直觀的探析、了解幼兒的獨特個性與他人相互交往的情況,也為老師開展班級主題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撐。
大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經驗的積累,交往范圍逐漸擴大,幼兒開始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有了自己小范圍的交往圈子,他們經常在一起說悄悄話,分享自己的小秘密?!?~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5~6歲社會領域發(fā)展目標中指出:“幼兒能夠適應人際交往的變化,樂意接納和認識‘新朋友’,并能體驗認識新朋友的快樂和成功感?!毕OR驗樽坏恼{換不能跟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起而感到傷心和難過,所以老師應根據(jù)幼兒的個性特征及社會交往水平去分析造成幼兒情緒失落的原因,此外,老師應努力為幼兒和同伴交往提供良好的機會,并不失時機的引導和鼓勵幼兒主動結交新朋友。
結合幼兒的需要,班內老師開展了“我的座位我做主”的活動,不給幼兒固定位置,讓幼兒追隨自己的意愿,這樣幼兒可以和自己喜歡的小朋友坐在一起游戲。無論是集體教學活動還是區(qū)域活動、生活活動,讓幼兒自主選擇玩伴。
每天下午離園前是“我的交友播報”時間,幼兒在自己的“交友日志”上畫一畫,說一說:
今天發(fā)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今天都跟誰坐在一起?
交到了哪些新朋友?
婷婷:“今天下午我跟牛牛坐在一起,我們玩過家家的游戲,我們請哲哲和瑤瑤做我們的寶寶,然后我們帶孩子去逛公園?!?/p>
老師:“我看到你上午是跟瑤瑤坐在一起的,對嗎?”
婷婷:“是啊,起床之后我們就換了一個座位?!?/p>
松松:“我今天交到兩個新朋友,我們一起用積木搭建了一座立交橋,上面還有很多路燈呢!”
老師:“我看到你們的立交橋了,你們當中是誰設計的呢?”
松松:“我們一起設計的,最后這個燈是我掛上去的呢!”
豆豆:“我和瑞瑞在圖書區(qū)里看到一本《揭秘恐龍》,非常有意思;后來碩碩、子涵也加入了我們,他們還講了很多霸王龍的故事呢!”
老師:“好朋友在一起不僅可以玩游戲,還能學到很多知識呢!希希,今天你跟誰坐在一起了?”
希希:“我今天又跟菲菲坐在一起了,我們參加了東東和賀賀的化裝舞會,我們準備排練一個《大腳丫跳芭蕾》的故事,我要演一個廚師。”
老師:“嗯,你現(xiàn)在有了很多新朋友,真替你開心,恭喜你!”
將選座的自主權交給了孩子,在與不同的同伴游戲、學習、生活等過程中碰撞出不同的“火花”,逐步學會表達自己的意愿,了解別人的情緒和想法,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愿意接納新朋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應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地選擇、計劃活動,鼓勵它們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解決問題,不輕易放棄克服困難的嘗試?!痹谟變鹤灾饔螒蛑?,老師引導幼兒自行設計和組織游戲,自己通過討論和協(xié)商建立游戲的規(guī)則,并共同遵守它:讓孩子們在生活和學習中互相幫助,共同提高。比如,讓幼兒共同完成一件美術作品并起一個好聽的名稱;輪流當值日生,幫助保育老師擦桌子、端餐、分配食物;負責飯后衛(wèi)生。開展體育游戲時,老師請幾個小朋友幫忙拿體育器械;讓一組小朋友利用積木搭建一座城堡或是立交橋;把全班小朋友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自行設計出一份適合他們一周的食譜。
我們需要每時每刻、隨時隨地給幼兒提供交流、分享與合作的機會,開展生活化的教育教學互動,給幼兒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