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明
大凡對教育有熱情的教師,都渴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名師的根基在哪里?幾乎一致的聲音是在課堂。為了學生能學得更多一點,更好一點,教師要竭盡全力,努力優(yōu)化課堂教學,讓學生能在課堂上全神貫注,思維打開,快樂學習,長知長智,全面發(fā)展。而在課堂教學不斷優(yōu)化的過程中,教師則學習著,思考著,探索者,改變著,優(yōu)化著。這一過程,描繪出教師專業(yè)成長的路徑圖譜。
一
課堂對于教師成長如此重要,名師就是從課堂上走出來的。南通市通州區(qū)金郊初中曹群老師從事初中英語教學20多年,一直致力于英語教學最佳路徑的探索。從活力課堂,到共生課堂,到英語詩意課堂,她努力彰顯英語學科內(nèi)蘊的詩意,成就學生生命發(fā)展的詩意,形成了獨特的教學風格。她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課堂,從整體建構到細節(jié)呈現(xiàn),努力追求“最好”的境界。其英語課體現(xiàn)出雙語融通、文化滲透、詩理共生、生命對話的特質(zhì),通過藝術解讀文本、詩化教學設計、靈動教學環(huán)節(jié)、綻放活動詩性、變革學習方式、玩轉(zhuǎn)教學手段、開放教學評價、鍛造詩性魅力等路徑,努力營造詩一般的課堂氛圍,展現(xiàn)英語學科的詩意和理趣,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習得語言能力,涵養(yǎng)思維品質(zhì),放飛浪漫情懷,形成跨文化意識,完成學科素養(yǎng)的建構和詩性靈魂的養(yǎng)成,努力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人才。她行動著,其課堂呈現(xiàn)也越來越完美,最終是成就了學生:她教的學生在省中小學生英語口語電視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在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獲得一等獎。歷年中考,她所教班級英語成績在整個年級乃至通州區(qū)一直名列前茅。她自己也成為通州老百姓公認的名師,獲得了“江蘇省中學英語特級教師”“全國中小學外語教學名師”的稱號。
第八次課程改革以后,課堂教學現(xiàn)狀有了很大的改觀。但不容忽視,我們眼下的課堂仍然存在三大缺失:一是主體性缺失。課堂是為誰的,誰就是主人。但事實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仍沒有得到充分確立,教師主宰課堂、牽著學生走的現(xiàn)象依然十分突出。二是戰(zhàn)略性缺失。課堂應該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可我們好多老師缺少戰(zhàn)略眼光,總是不放心學生,就是不讓學生以自己喜歡而有效的方式學習,學生的學習水平難以真正提高。三是戰(zhàn)術性缺失。教學目標不明,設計缺乏整體性,課堂平鋪直敘、無波無瀾,師生對話不流暢、不自然,課堂缺少點撥與啟發(fā),教師抓不住生成性資源。
優(yōu)秀的教師看到了這樣一種“少慢差費”的現(xiàn)狀,致力于改革探索,努力使課堂成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學堂,取得了顯著成效。南通市第一初級中學陳劍峰老師的“問題群導學”課堂建構,基于初中語文課堂不良生態(tài)的分析與思考,貫徹“以生為本”的原則,以增強學生質(zhì)疑意識和提問能力、提升思維素養(yǎng)為宗旨,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的路徑和方法,建構初中語文課堂綠色生態(tài)范式,為新課改理念下課堂深度改革提供樣式、貢獻智慧。問題群導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問答式教學,更不是“滿堂問”,而是針對當前語文課堂上存在著的“教學無問”“教學亂問”“教學缺問”的亂象或“一問一答”等低級審美實踐,基于學情,基于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的已有知識或經(jīng)驗,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困惑,將教材內(nèi)容按知識形成過程,重新設計若干個未知的教學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邏輯鏈條而構成問題集合(組合)。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點撥啟迪、評價提升等手段,導趣、導思、導讀、導練、導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樣的問題群不是為問題而問題,而是基于文本的內(nèi)在特質(zhì),基于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指向?qū)W生學習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真正理順了課堂中的師生定位。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入學習狀態(tài),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內(nèi)心,并通過學習建構起自己的語文世界。陳老師的探索是長期的,也是艱巨的。單是每一堂課的“問題群”設計,就要耗費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這樣一種持之不懈的努力,不斷增益著陳老師的智慧。一年年走過來,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語文素養(yǎng)提升了,他的教學法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同行的認可,《中學語文教學》推介了他的成果,他自己也被評為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二
曹群、陳劍峰老師的成長啟示我們:課堂教學的探索是名師成長的主要通道,但這種探索不能夠僅僅停留在“技”的層面,而要著眼宏觀,從“道”的層面去高屋建瓴。
課堂教學優(yōu)化的核心是不斷確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努力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從這一方向去探索,我們要努力解決這樣一些問題:一是形成“樂教樂學”的課堂教學特定場域。課堂場域中兩個主體——教師開開心心全身心投入地教,學生輕輕松松全身心投入地學。兩個“全身心”就形成了課堂的一個特定的磁場,教的欲望和學的欲望交融就能形成和諧共振,教和學就容易達到一種美好的境界。二是形成“三學聯(lián)動”的課堂教學基本框架。每一節(jié)課都應該有課前預學、課堂導學、課后練學這樣完整的三部曲。在真正掌握學生“預學”情況的基礎上,教師要有針對性、有步驟地實施教學,切實解決學生預學中的問題,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好富于學習性和層次性的課內(nèi)練學和課外練學內(nèi)容,讓練的過程同時就是學的過程。三是形成“學貫始終”的課堂流程板塊。課堂流程中,學生要始終處于主人地位。其主要特征是,學生一直處于學習的動態(tài)之中,動眼動手動嘴,動容動心動情。有專家做過實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與他們在課堂上的活動時間的長短、活動幅度的大小密切相關。四是形成親切對話的課堂師生關系。蘇格拉底說過,沒有一種方式,比師生間的對話更能夠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更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技巧。課堂流程的形態(tài)應該是一種對話的形態(tài),而且是一種真性對話。對話首先需要平等,其次要圍繞話題,第三要富有啟發(fā)性,第四要漸次深入,逐步拓展和延伸。五是形成學生合作、展示的自覺狀態(tài)。課堂不再是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信息渠道,學生不再是被動孤立的學習者,合作、探究、展示成為他們自覺的學習方式。他們經(jīng)常在討論商量,比比畫畫,互相支持。他們有成型的學習小組,同桌小組或4~6人小組,分工明確,自覺地開展合作互動,包括一般合作和深度合作,同時踴躍展示。圍繞學習問題,他們會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尋求合作,甚至課間課后找老師、找其他班的同學,目的只是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六是形成學練融合的良性機制?!熬殹笔菍W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學中練,練中學,學后練。訓練作為課堂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直接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作為課堂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此時的“練”就是直接的“學”,是以“練”的方式呈現(xiàn)的一種“學”。七是形成指向?qū)W生學的課堂教學評價。建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課堂成績、課堂發(fā)展。我們可以從有效先學、獨立思考、適當合作、主動交流、大膽質(zhì)疑、認真傾聽、善于歸納、主動遷移等維度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如果我們都能從學生學的角度去研究,去探索,形成豐富有效的路徑,那自然會涌現(xiàn)出更多的名師。
優(yōu)秀教師要得到成長,就應該緊緊圍繞這樣七個方面,去實踐,去行動,去改變,去優(yōu)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收獲的就是不斷的驚喜。伴隨著一次次驚喜,我們的名師氣質(zhì)就慢慢地形成了。
三
當然,課堂教學的探索能促進教師的專業(yè)之路越走越寬,但教師要真正在課堂上成長,還是要模范遵守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這種常規(guī),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備課的功夫。林恩·埃里克和羅伊斯·蘭寧說過:“雖然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影響因素很多,但是,不恰當或者不用心的備課是授課失敗的第一主因?!眱?yōu)秀教師的備課一定是四個到位:教材研讀到位,資料占有到位,學情掌握到位,教學設計到位。有了這四個“到位”,課堂上老師才能從容不迫,游刃有余。二是駕馭課堂的功夫。作為優(yōu)秀的教師,普通話要標準、動聽,粉筆字要端正、漂亮,簡筆畫要自然、圓潤,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要自覺、嫻熟,教學各環(huán)節(jié)要設計得有板有眼,對課堂生成的資源要巧妙化用。如此等等,都是教師的基本功?;竟υ鷮嵙?,教師的課堂教學探索之路才能越走越寬,自己的專業(yè)成長才能夠越來越有后勁。江蘇省中學數(shù)學特級教師、南通市通州區(qū)平潮實驗中學陸志強老師就是這樣的典型。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他探索出“初中數(shù)學學程變構”的課堂范式。日常教學中,他精心備課,每堂課都要準備大量的教學資源。課堂上,他順著學生的思維,縱橫捭闔,左右逢源,教學的流程像行云流水,自然熨帖。其課堂語言表達干脆精煉,板書設計巧妙自然。追求教學的精益求精,讓陸老師的名師稟賦越來越豐厚,成為省內(nèi)外有影響的初中數(shù)學領軍人物。
當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的課堂,優(yōu)秀的老師就會有新的跨越。他們會在認真實施國家課程的前提下,關注并構建能促進學生不斷進步的課程。在西方,課程一詞的名詞形式意為“跑道”,課程就是為不同學生設計的不同軌道;課程的動詞形式是“奔跑”。通過這樣的理解,我們對課程的著眼點就會放在個體認識的獨特性和經(jīng)驗的自我建構上。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陳鐵梅老師在認真執(zhí)行國家課程的同時,放大自己“審美藝術教育”的教學主張,建構提升學生審美力的課程體系。“審美藝術教育”以“喚醒審美之眼”為主題,形成博物館課程(含地方美術文化欣賞和博物館藏品欣賞);以“開發(fā)審美之腦”為主題,形成跨界融通課程(含學科聯(lián)合、藝術與心理),生活主題課程(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科學之美);以“練就審美之手”為主題,形成實踐體驗課程(含DIY、攝影藝術、沙畫藝術),學校文化建設參與課程(含校園物型文化、圖文創(chuàng)意設計)。豐富的課程為學生鋪就了一條條發(fā)展的跑道,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而在課程開發(fā)的過程中,陳鐵梅自己和她團隊的老師們打破了學科界限,跳出了課堂小天地,帶領學生在更大的空間學習,在更多的場域創(chuàng)造,其視野無限拓寬,其情趣不斷提升,作為優(yōu)秀教師的氣質(zhì)也在不斷增強。陳鐵梅老師自己也成為江蘇省中學美術特級教師、中小學正高級教師、新教育實驗的領軍人物。
當然,要真正在課堂教學上有所作為,在課程建設上有所建樹,教師是需要勇氣的。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向讀者鮮明地表達了這一點。這種勇氣,一是敢挑重擔,不怕吃苦;二是敢于展示,不怕出丑;三是敢于失敗,不怕嘲笑?,F(xiàn)在很多的老師就缺一點勇氣,畏畏縮縮,所以離名師總有那么一步之遙。傳說有個青年去找智者討教怎樣才能成為英雄,等了七天,智者就是不見。忍無可忍,青年一腳踢開智者的大門。智者哈哈大笑:“等了你七天,終于等來了這一腳。知道嗎?做英雄就是需要這種勇敢?!蔽覀兿M嗟睦蠋熅邆浣虒W勇氣,這種勇氣的底氣就是一切為了學生。有了這種勇氣和底氣,就能夠扎根課堂,不滿足于現(xiàn)狀,孜孜不倦地進行課堂教學探索,努力改變封閉低效的教學行為,不斷優(yōu)化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建構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校本課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們進步了,發(fā)展了,離名師也就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