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榮
(灌云縣實驗小學,江蘇連云港 222200)
語文教學是師生之間圍繞著文本展開對話的過程,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以聆聽者、點撥者的角色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巧妙而機智的應對。著名教育家肯尼基·胡德說過:“教學的全部藝術就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但遺憾的是,當下很多教師只關注教材解讀,關注教學設計,關注自我表達,卻缺乏師生之間高質量的互動對話。而小學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強化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修煉人格魅力,才能構建智慧課堂。
我國古代就提出了“教學相長”的理念,朱永新教授也曾經說過:“沒有教師的成長,就沒有學生的成長。”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博覽群書,夯實自身的人文底蘊,否則他的課堂必將枯燥而單薄。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智慧點撥、巧妙引領,就要進行廣泛而深入的閱讀,這樣才能對教材中的文本形成自己的獨特感知與理解,才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如,某教師在指導一位青年教師教學《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時,讓青年教師嘗試引導學生關注“他依舊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頭沉思”這句話。因為這句話充分展示出愛因斯坦是一個珍惜時間的人。本以為學生理解這一層含義是一個難點,雖然青年教師設置了“你從中感受到一個怎樣的愛因斯坦?”這一問題,但不少學生的回答還是出乎教師的意料,有的學生不僅從“埋頭沉思”感受到了愛因斯坦的樂于思考,還能穿過“衣衫不整”的表象,看到愛因斯坦不拘小節(jié)、潛心研究的高貴品質。這種認知與教師課前預設的狀態(tài)有較大的差異,所以準備的理答語言也就不能派上用場了。但這位教師一下子難以組織起適合的理答語言,只能給予學生機械而平淡的稱贊。這樣的草率收兵,沒有對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進行提煉與升華,也沒有對課文理解的方法進行滲透與引導。因此,教師只有在深入研讀文本中把握好每一個細節(jié),才能避免課堂理答時的膚淺和尷尬。
教師在課堂中要想充分發(fā)揮點撥效能,就需要做一個傾聽者,不僅要樂于傾聽,而且要善于傾聽。要讓小學語文課堂保持精彩,教師就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反應,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準確理解學生的意思,這樣才能有效達到教學目標。尤其是學生在理解膚淺,甚至出現錯誤時,教師要能在傾聽中準確而快速地辨析,組織理答的語言,進行巧妙引導。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教師積極而高效的傾聽上。
如教學“戴”字時,教師借助生活現象進行示范引領:“我的手腕上戴著手表,你們還看到哪些人身上戴著什么?”孩子們的思維被迅速打開:“我爸爸戴著眼鏡?!薄拔覀兩傧汝爢T都戴著紅領巾。”……教師傾聽著每一個孩子的發(fā)言,并及時進行理答,對能準確掌握和運用生字的學生及時給予鼓勵。此時,一個孩子突然回答:“我身上戴(帶)了十塊錢。”教師及時發(fā)現了該生對“戴”字運用的錯誤,并對學生錯誤運用生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為此,教師相機展開了這樣的引導與點撥:“帶錢的帶,究竟應該用哪個字呢?”“你有沒有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剛才你們說的戴手表、戴眼鏡、戴紅領巾都是把東西放在什么地方?”學生心領神會,迅速總結出分別是戴在了手腕、鼻梁、胸前等身體部位上?!澳悄阌X得口袋里帶著十塊錢應該用哪個字?為什么?”孩子的思維徹底打開了,敏銳地發(fā)現了“帶”和“戴”這兩個字在用法上的區(qū)別。有孩子指出,“帶十元錢”是將錢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而不是將錢“戴”在身體部位上。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就是因為自己在學生發(fā)言時進行了有效傾聽,及時關注了學生的發(fā)言狀態(tài),才能智慧理答,彰顯導學的效能。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者、點撥者和引領者,需要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及時給予指導。但很多教師面對學生的困惑,如果自己也無法解決時,就顯得手足無措;如果是自己知道的問題,就直接告知答案。這都存在著極大的弊端。面對這種情況,考驗的就是教師的理答能力。教師需要迅速理出一條清晰的主線,并設置巧妙的問題,使學生的認知思維朝著教學目標邁進。
例如,在教學劉禹錫的《望洞庭》時,很多學生望文生義,認為“望洞庭”就是“看洞庭湖”的意思。面對這一情況,教師首先肯定了學生的理解,但同時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學生從更細微的角度去考量。其次,設置問題進行點撥理答:“洞庭湖廣闊無垠,一眼看不到邊,怎么能‘看’得清楚呢?游人要想將整個洞庭湖全部納入眼簾,需要怎樣‘看’呢?”此時,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fā),紛紛認識到,“望”不僅僅是“看”的意思,更體現了“看”的狀態(tài),即“遠遠地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理答已經不再停留于評價的層次上,而是著力進行了引導,旨在讓學生在自我辨析的過程中發(fā)現回答的不足,然后自主探尋出“望”和“看”的不同意思。最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從自己學過的古詩中,探尋含有“望”字的古詩,比如《望天門山》《望岳》等,而其中的“望”都是“遠遠地看”之意。
教師在課堂中不應該是刻板生硬的裁判角色,只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機械評判。師生雙方都是具有鮮活主觀意識的生命個體,都是活生生的人,智慧理答需要教師以情喚情,需要學生積極回應。教師既需要對學生的認知進行準確而適切的評價與點撥,又需要培養(yǎng)學生濃郁的人文情懷,讓學生內心的疑慮和壓力煙消云散,輕松愉悅,充分建立對語文學習的自信。
最為經典的案例應該要數已故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的一節(jié)識字教學課了。一次,于老師教學“尊”和“遵”兩個字,當絕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這兩個字之后,于老師要求學生分別用這兩個字組詞、造句。很多學生紛紛嘗試,并且絕大部分發(fā)言學生的組詞和造句都非常準確,但最后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遵守’的‘遵’應該是‘尊重’的‘尊’……”話音還未落下,教室里就已經發(fā)出了一陣哄笑。的確,在絕大部分學生都已經熟練掌握了這兩個生字意思和用法的情況下,還出現這樣的錯誤不應該。但于老師卻豎起了右手的食指,放在嘴唇邊上,輕輕地“噓”了一下,示意全體同學都安靜下來,還用鼓勵的眼神對這位同學說:“老師相信你一定已經掌握了,只不過你的話還沒有說完?,F在大家都已經安靜下來了,你把自己的理解說完整吧!”看著于老師滿懷期待的眼神,這位同學最終鼓起勇氣:“‘遵守’的‘遵’應該是‘尊重’的‘尊’,再加上一個走之底。”話音剛落,全班就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既是給這位同學的,也是給于老師的。于老師用自己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對學生高度的愛進行了理答,不僅有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而且也對該生的認知進行了適時點撥與引領。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點撥與引領的價值決定了師生雙方絕不應該是分離和割裂的,教師要能在學生遭遇困惑、面臨尷尬時,及時地給予他們知識上的補充、方法上的幫助、人文上的關懷。只有真正從智慧理答的層面強化自己的深層修煉,夯實自身的教學技巧和人文素養(yǎng),才能培養(yǎng)人格魅力,構建“人課合一”的理想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