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 飛
首先,好的繪本不是簡單地對文字進行圖解,而是畫家對故事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通過畫家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繪本不僅傳達文意,還呈現著文字難以描繪的趣味和美感。繪本中的美術語言,我們可以從書的開本、結構、書的構圖、造型、色彩及筆觸等方面來權衡 。
其次,好的繪本一定要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點,要貼合幼兒的生活經驗,能讓幼兒在閱讀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愛上看書。當幼兒翻開繪本時,總能感知到畫家以他獨特的視覺和細膩的筆觸描繪鮮活的、充滿神奇想象的迷人世界,感受著畫家和作者牽引著他們在游戲性、夸張性、幽默性的故事里自由快樂地游走。
在接觸繪本的初始階段,幼兒閱讀總是從看圖開始的,因此,要有意識地讓幼兒通過觀察獲得“意外”和“驚喜”,積累豐富的情感體驗。
關注局部法:如《獾的美餐》繪本中,對每頁動物的典型特征進行局部呈現,讓幼兒判斷,并從中獲得快樂的“美餐”。
關注細節(jié)法:主要用于突出繪本的主線索,抓住其在繪本故事中的作用。如繪本《誰咬了我的大餅》的開始部分,通過出示殘缺的大餅,凸顯出牙印在繪本中主線索的位置,調動幼兒想看書并從中尋找問題答案的迫切心情。
不同的繪本,以其獨特的視角并按其內在的邏輯,講述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在幼兒眼里,總感覺“太有趣了”“太奇怪了”……正是揣著無數個“可能是……”“也許是……”“我覺得是……”“好像是……”“肯定是……”的想法,一顆顆幼小的心逐漸進入了閱讀的軌道。
我們通過閱讀發(fā)現,很多繪本都是以平行或遞進的句式來展開故事的,并在平行發(fā)展的最后出現一個突兀的結果。這樣一來,當看到結局的時候,幼兒的情感會突然亢奮起來,感受審美過程帶來的情感體驗與情感共鳴。在實踐中,我們常用圖卡的方式將繪本進行濃縮,再現和打破繪本的順序結構,讓幼兒簡潔明了地回顧繪本,在“靜態(tài)”中,在操作中回應畫面,回味故事。如《誰咬了我的大餅》中,每頁都有一個動物在咬大餅,留下了一個個不同的牙印。在第一個活動結束后,幼兒對繪本意猶未盡。我們將相應的畫面打印出來放在語言區(qū),幼兒可以根據牙印的形狀辨別是誰的牙印,還可以根據牙印出現的順序為圖卡排序,還原整個繪本內容。在這一系列操作的過程中,幼兒再次與繪本進行了交流,尤其到最后發(fā)現原來是小豬自己吃了第一口大餅時,他們哈哈大笑,獲得了情感體驗。
在繪本閱讀的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之后,我們可以以游戲的方式來拓展繪本,將生動有趣、易于操作的內容進行模擬表演。讓幼兒從中體驗繪本的內部情緒,享受審美樂趣。如繪本《我的山大王》,我們提供各種動物的頭飾或者胸飾,鼓勵幼兒自選同伴和材料進行表演,在表演中加強對繪本中角色的認識,也提高了幼兒的各項能力;根據繪本《好喝的湯》拓展的“煮湯”游戲讓幼兒們非常開心,他們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圓,變成了一口“鍋”,然后往“鍋”里放著各種“菜”,在游戲中進一步學會說量詞,也知道了葷素搭配營養(yǎng)高的知識;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中,幼兒兩兩結伴,一個表演狐貍,一個表演母雞,他們在表演中進一步體會了緊張、刺激的情感;閱讀繪本《熊貓商店》后,我們班也開了一個“超市”,幼兒知道了要根據顧客的需求來賣東西,讓顧客滿意才能成為好的營業(yè)員。
美的畫面帶幼兒走進藝術的殿堂,好的圖書帶幼兒走進心靈花園的奇幻世界。在這個世界里,老師牽著幼兒的手,家長牽著孩子的手,大手牽小手,品味著愉快、難過、憂愁等各種情感,享受閱讀并在閱讀中怡然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