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意
(膠州市李哥莊鎮(zhèn)中心幼兒園,山東 青島 266300)
在虞永平教授的《過程與經(jīng)驗》的講座中提到:“幼兒園的課程跟小學(xué)的課程是不一樣的,我們更在意的是孩子實際獲得經(jīng)驗的過程,孩子實際上的學(xué)習(xí)過程?!庇變旱膶W(xué)習(xí)就是通過操作、交流、表達這些能力展開的,一切經(jīng)驗都是兒童親身力行得來的。幼兒在教師的支持、引導(dǎo)、鼓勵下去探究,去操作,在親身體驗中獲得對自己成長有用的經(jīng)驗,真正有價值的活動都是指向經(jīng)驗的,經(jīng)驗是幼兒獲得的實際結(jié)果。反思我自己在教學(xué)過程中的實踐經(jīng)驗,我不禁想到了我們班的好朋友,一只可愛的小烏龜。
一天我們班的琳琳媽媽給我們帶來了一只可愛的小烏龜,孩子們興奮極了,爭著搶著去看這只小烏龜,不一會,他們激烈的談?wù)摿似饋恚澳憧?,小烏龜?shù)牟弊由嫌幸恍┖诤诘臈l紋,它的尾巴好小,好細啊,它的脖子可以伸好長啊,他有四條腿,他的腿好短啊,怪不得他走的這么慢呢,它的殼上有好多花紋啊,它的殼好像一個小房子啊,它背著這么大的殼累不累啊,它跑的這么慢是不是因為殼的可太重了呀,那他為什么要背這么重的殼呢?”
孩子們通過對烏龜?shù)挠^察獲得了最直接的經(jīng)驗,虞永平教授說:“好的活動會引起孩子其他的有益動作?!焙⒆觽冊谟^察小烏龜?shù)倪^程中還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疑問,這就為他們進一步獲得有益經(jīng)驗提供了契機。
到了吃飯的時間了,孩子們在安靜的享受他們的午餐。突然,寧寧大聲叫到:“老師,小烏龜還沒吃飯呢?!薄皩ρ?,那小烏龜喜歡吃什么呢?”我問孩子們。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的說起來:“喜歡吃肉,喜歡吃西紅柿,喜歡吃小魚,喜歡吃黃瓜,喜歡吃餅干……”“你們說了那么多我們到底應(yīng)該喂小烏龜吃什么呢?”我問孩子們?!澳蔷投嘉挂稽c吧”,一個孩子說。于是我們給小烏龜喂了各種東西。吃完午餐孩子們跑過去看小烏龜,“咦,小烏龜好像什么也沒吃呀,他是不是不喜歡這些東西啊,那它到底愛吃什么呢?孩子們討論著?!澳俏覀冊趺床拍苤佬觚斚矚g吃什么呢?”我問孩子們?!吧暇W(wǎng)查,從書上找”孩子們想了好多辦法。第二天好多孩子興奮的跑過來告訴我烏龜喜歡吃瘦肉,喜歡吃小蝦……
孩子們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在烏龜?shù)臍ど?,七嘴八舌的討論著,同時開始有各種疑問:“小烏龜為什么要背一個殼呢?他的殼有多重?這樣會不會很累啊?小烏龜喜歡他的殼嗎?”我們?nèi)枂柪蠋煱?,老師肯定會知道的。孩子們跑過來找我,七嘴八舌的開始問起來:“老師,小烏龜為什么要背一個殼呢……”。我假裝很疑惑的樣子說:“我也不知道啊,小朋友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查一查資料,然后明天請小朋友來講一講。”孩子們把這個小任務(wù)記在心里,回家開始和爸爸媽媽一起查閱資料,第二天孩子們帶回了一些圖片,相關(guān)的圖書,并爭先恐后的向小伙伴們介紹自己的發(fā)現(xiàn)。澤澤說:“烏龜殼很堅硬,可以保護烏龜不受傷害,當遇到危險時,烏龜可以把腿都縮進殼里來保護自己?!陛孑嬲f“烏龜不僅背上的殼很硬,肚子下門的殼也很硬,都是來保護小烏龜?shù)摹!焙⒆觽儬幭瓤趾蟮慕榻B著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好像一個個的小專家呢。
過了幾天,孩子們在觀察小烏龜時發(fā)現(xiàn)小烏龜?shù)臍]有以前堅硬了,而且還趴在那里不愿意動。這下可把孩子們急壞了,孩子們跑過來向我求助,“老師,你快去看看 小烏龜怎么了?它是不是生病了?”我和孩子們一起觀察小烏龜,發(fā)現(xiàn)小烏龜確實不太對勁,殼變軟了,不主動覓食,不愛爬動。我趕緊和孩子們一起上網(wǎng)查閱資料,原來小烏龜?shù)昧塑洑げ?,需要多吃一些含鈣量高的食物,如小魚、小蝦等,還可以投喂一些維生素D3幫助鈣的吸收。同時還要讓烏龜多曬太陽,曬龜殼可以使龜殼堅硬,促進食欲,保證小烏龜正常的生長發(fā)育。聽我說完,孩子們爭先恐后的說:“我家有小蝦,我可以從家里帶一些”,“我可以幫助小烏龜曬殼”,“我們可以往小烏龜?shù)母桌锓乓粔K石頭,讓它可以站在上面曬太陽”……孩子們都表達了自己想幫助小烏龜?shù)脑竿?。于是,我們開始討論我們應(yīng)該怎樣照顧小烏龜,最后我們決定由每天的值日生來負責(zé)照顧小烏龜,每天定時給小烏龜喂食,下午幫助小烏龜曬殼,定期給小烏龜換水……
孩子們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討論、思考等獲得了經(jīng)驗,了解了烏龜?shù)纳盍?xí)性,同時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虞永平教授說:“幼兒園的教材融入在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里面”。一只小烏龜引起了孩子的探索興趣,這就是一本很好的活教材。孩子在觀察、交流、討論中獲得了直接經(jīng)驗。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是一個觀察者,支持者,一切以孩子為主體,一切的經(jīng)驗都是孩子親身力行得來的。作為老師,我們要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事物和資源,和孩子一起探索。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挑戰(zhàn),尊重孩子,把生活還給孩子,做一個智慧的老師,利用生活中的機遇和條件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