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敏
(遼寧省盤錦市興隆臺區(qū)第二小學,遼寧 盤錦 124010)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注重學生對字詞的識別和積累,以及能夠對文章內容的基本理解,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小,字詞的識別量有限,對于文章的理解還有些困難,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能夠將整篇文章獨自閱讀下來便是經常的作業(yè)。為了提高小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增強學生對學習課文的參與程度,本文詳細分析了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了有效的實施策略,目的是更好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的質量。
目前部分教師為了減輕自己的教學負擔,對于學生課堂上的提問設置欠缺針對性,提問的設置與課文的內容關聯性不強,僅僅是形式上的提問,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和學習興趣的調動,使得教學沒有起到構建師生之間橋梁的作用。
學習好的學生總是受到教師的特別青睞,很多的老師在教學中都喜歡提問積極性高且學習好的學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fā)這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卻忽視了其他學生學習熱情的調動,不利于全班學生整體學習氛圍的營造,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的環(huán)節(jié)中要注重全體學生的層次和需求。
在教學中還有的教師想要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就采用設置諸多問題的方式進行教學,便于教師在課堂上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然而這種過多問題的設置和提問使得學生過于疲勞,容易引起情緒上的反感,反而不利于學生進行高效的學習。
課堂的提問多限于簡單的一問一答的方式,形式單一重復,枯燥乏味,學生對問題的內容沒有興趣,不能集中精力進行思考。小學生對于新奇、新鮮的事物總是充滿興趣的,因此,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進行提問方式的變換,從而實現高品質的教學。
課堂的提問要根據課文的核心內容進行問題的設置,以解決學生最關心、最難解決、困惑點多的問題,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消化課文中的重點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環(huán)節(jié)中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生的狀態(tài),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內容,與問題的設置有機的進行整合,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例如,教師在教授《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這篇文章時,使得學生根據文章的描寫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含義:人性的貪婪最終會使自己變得一無所有?!盀槭裁礉O夫每一次去央求金魚實現老太婆愿望的時候,海水都會變得和以前不一樣?這表明了什么?”通過這樣的提問,使學生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思考,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層次,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高品質的閱讀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采用分角色閱讀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內涵。
課堂提問是給予學生一次公平競爭的機會,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的權利,而不僅僅是好學生的專利。因此,教師問題的設置要考慮到全體學生的理解層次和水平,在選擇學生進行問題回答的時候,多給予不同層次學生回答的機會,并對他們的回答進行及時的評價,幫助學生更好提升。例如,教師在教授《雪孩子》這篇文章時,“雪孩子做了什么樣的事情最后變成水汽消失了呢?文章中的雪孩子在大火中去救小白兔的行為表現了它什么樣的品質?”教師通過這樣的問題設置就能使各個水平的學生都有回答的機會,對于回答正確的要給予語言上的鼓勵,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而不是急于讓學生回答問題,同時還要注意提問的質量,減少沒有意義的提問設置。例如,教師在教授《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時,通過“為什么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前幾次總是找錯了媽媽?”然后給學生幾分鐘時間進行思考,允許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增強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對于事物的集中時間有限,要想使得學生能夠集中精神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就需要教師不斷變換課堂提問的方式。除了問答式,教師還可以采用抽卡的方式選擇自己需要回答的問題,教師問學生在紙上作答的方式以及小組競爭式的問答,都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綜上所述,在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提升自身課堂有效提問的水平,綜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教學內容選擇具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設置,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構建探索性的思維,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