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軍
(河北省康??h第一中學,河北 康保 076650)
由于之前應試教育的扭曲使我國的高中基礎教育形成了一種封閉系統(tǒng),加上部分高中政治教師忽視對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仍然采用“滿堂灌”和“填鴨式”教學方式,導致在很多高中政治課堂中存在一種現(xiàn)象,即同一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基礎較差的學生對學習政治幾乎失去了興趣,這不僅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因此,努力提高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成為每位教師所關心并致力于解決的一個問題,這是現(xiàn)實需要,也是落實新課改理念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不斷地涌現(xiàn)出新的傳播媒介,而多媒體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正逐漸滲透到教育的各個領域中,為我國各階段課程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鑒于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是靠直接興趣而引發(fā),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來拉近學生與教學情境的距離,使教學過程變得更生活、形象,從而使學生對提高政治,包括對知識理解和運用等能力的外部動機轉化成內部動機。
在傳統(tǒng)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僅憑教師對課本知識加以指導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但如能將時事政治運用到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不僅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洞察能力,還能傳遞政治學科特有的“正能量”,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
時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學滲透中的最大優(yōu)勢是具有極強的時效性,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師要密切關注時事政治,做到在第一時間內讓學生了解最新的時政大事。而將時政熱點作為課前的一個必要補充,是確保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步驟。
鑒于高中各科的學習難度較大,再加上高密度和快節(jié)奏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很少關注時事政治,不能及時了解身邊發(fā)生的事,但又會對這些時政熱點充滿好奇。教師可在課時像講故事一樣穿插時事新聞,將課本的知識和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焦點問題或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結合起來,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以《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為例,教師可穿插現(xiàn)階段的時政熱點“丑文化,何以大行其道”,點明:北京是國際公認的文明古都,而今正在發(fā)揚光大,建設現(xiàn)代化的文明之城、文化之都已成既定目標并在逐步實施。然而,京城時見“丑文化”泛起這一現(xiàn)象,令人遺憾且痛心。隨后再引出本次課的重點內容“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值得注意的是,在選擇社會熱點時不僅可選擇正面性、貼近性的時政熱點,也可選擇反面典型,以幫助學生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認識事物、分析問題。
總之,高中政治肩負著向每個高中生灌輸思想的任務,在承擔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播及培養(yǎng)學生繼續(xù)學習新知識能力等方面,起著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政治教師,更應該順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執(zhí)行有效的教學策略,優(yōu)化組織實施教學,以實現(xiàn)既定的教學目標,并確保教學的有效性。而作為一名高中生,除了要意識到自己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外,還要意識到自己是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要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并繼承和發(fā)揚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進而才能實現(xiàn)學生、教師及學校的三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