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宓
音樂之美有多種表現,人們具備良好的審美素養(yǎng)、擁有審美分析的能力,才能在音樂藝術中體會到美感所帶來的特殊感受。
音樂藝術如同美術藝術一樣,都具備感官上的欣賞價值,不同的是美術主要以視覺表達為效果展現,讓人看過之后獲得強烈的視覺沖擊,形成畫面性的印象,而音樂藝術則以聽覺為表現方式,讓人們在聽的過程中,獲得線條性的意象感受,產生一種聽覺感官上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這就是音樂藝術的感官美。
有個成語叫做“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就是在形容音樂藝術所展現的感官美。當有美好的旋律通過聽覺傳達至人的大腦時,由于其具備美的內涵,使得人在欣賞的同時,在大腦中形成線性的意象記憶,在幾天之內總能感覺到那段美妙旋律留在耳邊,這就充分證明了音樂藝術的感官美。像著名的鋼琴曲《花之舞Flower Dance》《行星Planet》《節(jié)制Refrain》等,都具備“洗腦”的美妙旋律,這其實就是其突出的感官美所帶來的效果。
人們創(chuàng)造音樂的初衷,就是為了表達情感,宣泄情緒,現代人也一樣,在高興的時候就會唱歡快的歌,難過的時候就唱悲傷的歌,這就是音樂的情感表現。但是對于音樂藝術而言,其不僅需要表達出充分的情感,還需要讓這份情感具備美的感受,使其更容易引發(fā)聽眾的情感共鳴,讓音樂藝術更加具備感染力,當聽者需要表達情感的時候,可以通過欣賞音樂藝術而快速獲得情感上的融入,以此表達出自己的情緒,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在很多著名的音樂作品中,都具備高級的情感美,由此形成了一種共識和統一認知,比如我國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當人們一聽到就仿佛感受到了其中凄美的愛情;而在理查德·克萊德曼演奏的鋼琴曲《夢中的婚禮》中,同樣是以悲傷的愛情為主題,卻與《梁?!反蟛幌嗤渲须m有著淡淡的憂傷,但更多的是一種希望和祝福,帶有一絲溫暖卻給人心酸的感受。又如著名的薩克斯曲《回家》,常常被運用于長途汽車或火車,以此激發(fā)乘客對家的懷念與感受,這就是音樂藝術中情感美的表現和運用。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本身也有文化載體的作用,所以音樂藝術同樣具備文化美的表象,這在我國的傳統音樂和民族音樂中表現的比較鮮明。像我國遺留至今的唐詩宋詞等內容,原本都是音樂藝術中的一部分,隨著曲調的失傳,剩下的歌詞就成了一種獨立的文化,同時也是一種優(yōu)美的語言藝術;又如船工號子這樣的傳統民歌,原本是拉纖的人力工創(chuàng)作的勞作歌曲,但是隨著拉纖這一職業(yè)的淘汰,漸漸成為了一種具有文化色彩的音樂形式,這就是音樂藝術中文化美的體現。
要想分析音樂藝術中的美學,首先就要端正態(tài)度,培養(yǎng)審美意識,能夠認知到音樂藝術的價值,才能進一步發(fā)現、體會和理解音樂藝術中的魅力,成為音樂藝術的情感共鳴者。
音樂藝術是一種實踐型的藝術類型,通過表演、演唱、演奏等形式傳達給聽眾,所以要欣賞音樂藝術的美,就需要從多個方面來進行研究和理解。其一要從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開始,研究創(chuàng)作者的靈感來源、情感表達以及他的生活背景和創(chuàng)作習慣;其二要對表演者展開研究,挖掘其表演時的心理狀態(tài),情感抒發(fā)以及技巧運用;其三則要從歷史維度上分析,研究該音樂作品在創(chuàng)作時的社會背景中的呈現狀態(tài)、社會影響以及大眾評價。
音樂藝術與任何的藝術種類一樣,都需要擁有充分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所以在探尋音樂藝術中的美學時,還應該抓住其音樂的創(chuàng)新角度。無論是音樂風格的轉變、音樂理念的更新還是音樂形式的呈現效果,其創(chuàng)造性突出的地方,必然有其音樂藝術的美學所在,能讓人感受到與眾不同的觀感和體會,這就是讓人在欣賞時獲得音樂藝術美感的關鍵與核心。
綜上所述,音樂藝術的美學主要表現在感官體驗、情感表達以及文化內涵之中,而要想分析和研究音樂藝術中的美學,首先需要具備對音樂價值的認同感,其次需要從多角度理解音樂,最后還要尋找音樂作品中的創(chuàng)造性,由此才能真正體會到音樂藝術中美學的存在,才能讓音樂藝術的美學之花徹底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