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穎
人們常認為,聽力變差是老了才會出現的情況,殊不知年輕人如今也成了耳聾的“預備軍”。世界衛(wèi)生組織最新發(fā)布的報告顯示,全球約有11 億12~35 歲的人群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
耳機聲音超過85 分貝,時長超過30 分鐘,就可能引起暫時性聽力下降;如果耳機音量超過89 分貝,每天使用超過1 小時,持續(xù)5 年就可能永久喪失聽力。為何小小的耳機卻能造成如此大的危害?
長時間使用耳機,聲壓集中傳遞到鼓膜上,極易造成聽覺疲勞,尤其是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人們會不自覺地將耳機音量調高,近距離、長期、過量的刺激會使聽毛細胞受損,導致耳朵疼痛、耳鳴、重聽甚至聽力下降。更為嚴重的是,聽毛細胞不像其他細胞那樣有再生能力,它的數量是固定的,一旦細胞死亡,聽力損害將是永久性的。
人們通常在娛樂場所一待就是幾個小時,噪音會持續(xù)對聽力造成損害,敏感的人甚至去一次就會發(fā)生耳鳴。除了以上問題,“聽力殺手”還包括中耳炎、中耳積水、慢性中耳炎、耳毒性藥物、長期在噪音環(huán)境中工作等。
與其他疾病相比,聽力損失沒有立即致命的威脅,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輕視它。若聽力不好,會給身心都帶來巨大危害。
增加安全風險:聽力損失者的聽覺敏感度降低,往往無法通過行車聲、鳴笛聲、警報聲等來感知、判斷周圍環(huán)境,難以及時遠離潛在危險,因此更容易發(fā)生交通事故等意外。
損害大腦健康:與聽力正常者相比,聽力損失者每年會喪失更多腦部細胞,大腦負責處理聲音及語音的區(qū)域萎縮得尤其明顯。
造成社交隔離:因腦膜炎而失去視覺和聽覺的著名作家海倫·凱勒曾說:“若我能選擇恢復視力或聽力,我愿能聽見。因為看不見使我與事物隔絕,但聽不見使我與人隔絕。”聽覺損失不僅是身體能力的損失,還意味著社交溝通障礙的增加,會引發(fā)隔離感、社交退縮和沮喪等負面情緒,人因此變得越來越封閉,心理疾病隨之而來。
影響成長發(fā)育:對于正處于聽覺發(fā)育期的兒童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聽覺刺激,不僅會造成語言發(fā)展緩慢,影響吐字清晰度,還會間接對學習、認知能力、心理等產生一定影響。
對于年輕人來說,使用耳機要有技巧。在地鐵、市場、娛樂場所等噪音大的地方最好不要戴耳機;即使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使用耳機,也要注意時間和音量,牢記“60-60”原則,即音量不超過設備最大音量的60%,連續(xù)使用時間不要超過60分鐘;最好在用耳機前設個鬧鐘,提醒自己每40分鐘休息一會兒;切忌戴著耳機睡覺;頭戴式耳機能傳遞相對自然輕柔的聲音,好于入耳式或半入耳式;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機能主動剔除環(huán)境噪音的影響,有助降低耳機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