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劉海燕 范蘭
(河北省保定市安國市第四幼兒園,河北 保定 071200)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應給幼兒提供更多的機會接觸和探究植物,能感知和發(fā)現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及其基本條件,能察覺到動植物的外形特征、習性與生存環(huán)境的適應關系?!狈N植活動是農村幼兒園最大的一種教學資源,在農村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幼兒感興趣和喜愛的活動。在經歷松土、整地、播種、管理、收獲的過程中,初步探索生命的意義,建構相關的知識,同時獲得勞動技能,體驗勞動的樂趣,這為幼兒日后積極主動地探索、交往合作、交流分享培養(yǎng)了良好的基礎。如何讓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的自然體驗效果最大化、最深刻、最順應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也是在摸索中總結經驗,不斷地打磨經驗。
(一)結合年齡特點,選擇多種多樣符合平衡發(fā)展的種植課程,針對幼兒的興趣、探究能力發(fā)展情況,選擇多種多樣符合平衡發(fā)展的種植活動,制定具體發(fā)展階段目標。同時,根據活動過程探討幼兒個性特征發(fā)展,比如小班幼兒對具體形象的事物比較敏感,選擇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植物生長,探索其生長變化;中班幼兒好動手發(fā)現,但持久性不強,教師和家長鼓勵幼兒經常照顧植物,發(fā)展其責任心;大班幼兒有想法,好表現自己,選擇具有挑戰(zhàn)難度的種植活動,培養(yǎng)幼兒觀察事物的敏銳性,根據幼兒年齡開展種植課程,運用不同表達途徑,教師記錄幼兒學習過程和操作歷程,從而促進幼兒多元發(fā)展。
(二)關注幼兒個別化學習,讓幼兒在活動中多元化發(fā)展,在種植活動中尊重幼兒自己的經驗,興趣和智能傾向,選擇的機構操作材料和種植方式,特別重視幼兒個別化學習,創(chuàng)設符合幼兒個性的多元的種植活動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能體驗種植活動的快樂。比如以小組合作方式開展種植活動,動手能力強的幼兒負責播種,拔草和澆水。繪畫能力強的幼兒,畫下蔬菜的生長形態(tài)。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幼兒,講述蔬菜成長的故事,同時根據幼兒興趣生成新的種植活動,發(fā)揮幼兒長處,滿足其個性發(fā)展需要。構建符合其智能發(fā)展的學習活動,體驗與同伴商量合作的樂趣,使幼兒從小體驗到學習、種植的快樂。
(一)種植體驗前的團討
在進行每一次自然體驗的時候,老師們都會進行活動前的團討。將種什么的問題交給孩子。首先,讓幼兒對所進行的活動從概念上、圖形上有一些抽象的基礎性的認知,師幼一起討論種植的物品,孩子們有天馬行空的想法,有的說種大蒜、有的說種黃豆....最后通過季節(jié)的限定選擇合適的種植物品。其次,借助多媒體技術、圖片、實物展示等讓認識鮮活起來,并且化身小小采訪員,比如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適合種植什么?種在哪里比較合適等問題去采訪幼兒園食堂阿姨、家里的爺爺奶奶、專門負責種植養(yǎng)護的爺爺。為接下來的種植打基礎。再者,討論所需用到的工具,有種植就會用到工具,而對工具的認知會讓幼兒的種植儀式感增強,孩子們通過細心的觀察不同的種植活動配備不同的勞動工具,幼兒在無意識中就會學會工具的分類,以及如何使用工具。小小的活動前討論可以看出幼兒在分類、觀察方面能力的提升,幼兒在討論過程中的交流合作、研究探討也會隨之加深,孩子的語言越來越豐富,認知的層次也越來越深刻。
(二)種植體驗中的具體操作經歷
我園構建了五畝自然基地來豐富幼兒的自然體驗。在開展的自然基地園本課程中種植活動的形式在于它是真正從幼兒出發(fā),以幼兒為本的一項教學活動。只不過這種教學活動是隨性的、不固定場所、不固定思維的活動。而幼兒在體驗種植的過程中,是真真切切的自己拿著鋤頭、耙子去松土、平整地面、分出田壟;親自劃出溝子播下種子、澆水、施肥,定期的拔草除蟲,甚至是有些蔬菜需要搭架,小朋友們還會三五成群找來樹枝學習搭架。在植物成長過程中,教師會根據植物生長規(guī)律定期帶領幼兒去做觀察,從破土冒芽,到葉子是兩片窄窄的再到葉子變得又大又長,孩子們遠比我們想象的會觀察,將觀察的詳細過程進行記錄。這樣,一個完整的觀察過程就這樣誕生了,不需要老師去過多的參與指導,孩子們會一步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按照他的節(jié)奏進行,并且會讓老師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種植活動中離不開記錄,記錄能促使幼兒更細致的觀察和認真的思考,幫助他們形成全面觀察事物的方法,幫助他們將零散的知識、經驗條理化、清晰化、明了化,有利于幼兒構建自己的學科知識。在記錄中, 我們一是圖畫記錄,二是表格記錄,三是影音記錄,這些記錄的方式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相互結合, 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鼓勵幼兒自主選擇記錄的方式。
種植活動自然體驗不是一個短期的效果呈現,而是一個階段性的經驗積累。從種植前的松土、播種、管理到收獲,每一步驟、每一次生長幼兒們都是親自實踐,每一次的觀察都會有新發(fā)現。幼兒全身心投入到其中,他們的交流合作、探究觀察,在實踐中他們會主動學習如何照顧好自己的勞動成果,感受到勞動的樂趣和辛苦,這會讓他們榮升一種責任感、一種社會意識,在自然體驗中學會成長。
(三)種植體驗后期的角色強化
種植活動處處體現實踐性和自主性,采用集體教學進行實物觀摩、回顧以往種植歷程,有助于幼兒建構認知經驗。另外,老師通過將食物投放入去區(qū)域中,幼兒通過角色扮演形式,以顧客和營業(yè)員的身份進行買賣社會經驗,促進了幼兒之間主動交往和語言鍛煉。再次觀摩后的食物進行社會領域教學——烹飪,通過幼兒互相討論烹飪的方法、注意事項、分組嘗試、互相品嘗勞動成果等環(huán)節(jié),不但滿足了其關于種植認知經驗這一整體的建構需要,而且培養(yǎng)了幼兒的社會能力和人格品質。
我園充分發(fā)掘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資源,為幼兒提供自然基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自然體驗活動。幼兒在這里接觸自然,獲取直接經驗和感性認知,充分發(fā)展形象、邏輯思維,真正的體驗到“生活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