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健 陳鐵
(南寧學院,廣西 南寧 530200)
在我國,當代文明在迅速發(fā)展,而公共精神是社會文化、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組部分,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重要標尺,是一個民族乃至整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的體現。但公共精神是一個涉及的范圍頗廣,涉及政治、文化、經濟和社會生活等公共生活領域,觸及到整個社會關系的穩(wěn)定與否,政治、經濟的發(fā)展狀態(tài)良好與否。
通過查閱大量中內外文獻,綜合界定公共精神的主要特點主要有:一、具有公民性。公民固然是公共性的主體,而非自然的個人。二、具有公共性。公共精神的最為根本的特征在于“公共”二字,而公共性則是其本質的彰顯;三、具有參與性。公共精神的核心本質在于公民對公共性事務的關注以及公共事務的參與程度,其主要內容包括社會公共責任的履行以及公德的維護等。
封建專制的政治集權已在華夏大地縱橫千年,公共精神無形在社會上的影響已被忒淡甚至被抑制了發(fā)展,專制時期的私人情欲和盤帶關系代入了社會的公共領域,以個人權利、人與人之間的交情、“私德”完全替代了公德,以至于整個國家的公共領域在逐漸喪失,造成家庭從屬社會,社會從屬國家這一關系鏈的節(jié)層斷節(jié),同時也使得公民缺失了參與公共事務活動的平臺。在這種不健康的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下,公眾在逐漸的失去了公平、獨立、民主的期望,同時缺乏對公共生活領域建設的訴求,從而逐漸形成了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思想觀念,例如:“我只顧我自己,其他的事務都與我無關,天塌下來了有別人頂著”等。而當今我國的傳統道德文化仍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幾代人的思想直至今日,大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下收到多少的影響都是不可避免的。
在固有的中國傳統教育中,傳授者往往會傳授要學會“低調中庸”,要懂得“明哲保身”,要明白“難得糊涂”的處世之道,為此,麻木不仁,自私自利的人群開啟了當代人群在社會上生存的新局面。從家庭教育角度來說,普遍的中國家庭教育側重于孩子的智力發(fā)展建設,忽視孩子的品格、品性的塑造,往往還適得其反,造成孩子自制力極差,品性道德表現底下,理性精神和科學思維得不到正常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
目前我國高校教育方式缺乏層次性,過于理想化、目標化;教育的內容偏重于理論而輕于實踐,在思想理論上也只是空洞的傳授而忽略思想上的滲透。在大學的基礎課程中,理論知識和授課教師沒有很時效的指引學生在行動上和意識上要有哪些合理的和該有的公共精神,以至于學生在學校就缺失了這方面的思想,到了社會便空洞的缺乏思考,容易被社會不良的氛圍所感染。為此,學校在道德教育上的方式要有所改變,急切的需要學生去認知現實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要如何去遵守,如何去實施,如何讓整個社會的公共領域的道德規(guī)范能夠得以很好的形成并受大眾去自覺遵守。
培育大學生的公共精神能為社會及他們個人的成長帶來不可估量的潛在價值。一是能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增強他們自身的自我認同感。大學時期正是他們“三觀”認知的發(fā)展階段,若能很好的引導教育將有助于他們的自我價值正確認識。二是能提高社會公眾的道德素養(yǎng),促進社會整體全面平衡發(fā)展。公共精神也可視為公共情懷,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公共美德。大學生是社會發(fā)展建設的主后備主力軍,他們行為、思想上的好壞定能對社會造成巨大的影響。三是能提升公眾對社會建設的參與度。大學生的良好的意識形態(tài)和行為規(guī)范能在社會中樹立良好的典范,甚至能激發(fā)一種社會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
社會媒體要積極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積極引導和宣傳正面良好的意識形態(tài),使價值觀和公共利益在新聞和文化中體現,利用公信力和影響力引導公眾更好地認知和理解社會一是要普及公共精神教育,全面提升社會道德水平。二是要對公共事務做好社會輿情監(jiān)控,大篇幅的引導民眾關注相應問題。三是要弘揚引導先進文化價值規(guī)范。勢必做到引領文明、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去除低俗,從而促進社會長足進步。
大學生的公共精神培育,務必要喚醒學校教師的使命感、責任感,同時要不斷提高他們的自我要求,一起維護好社會公共的利益以及道德底線。在校生有明顯的導向特點,就是他們幾乎都有向師范性,還未接觸社會的他們,教師是他們走向社會的引路人,因此教師的言傳身教都會根植在學生的心目當中,并且效仿著。只有具有極富又正面做派的老師,才能用正面積極地態(tài)度和人格魅力感染去教育學生,去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精神。否則,形成的負面影響會造成不良的局面。為此,高校在管理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也要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觀察和培養(yǎng),充分使得教師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仁厚之心。
名人效應對社會的影響力不容小覷,正負面的示范都會波及整個社會的輿論主流,大學生的效仿行為很容易受到他們的影響。名人是日常生活中曝光度較為高的人群,他們的工作、生活都會被媒體呈現在大眾視野之內,他們的影響力往往會在其出現時達到引人注意、強化事物、擴大影響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名人效應己經對人們造成了深遠影響。為此,我們應借助大學生容易名人效應的影響,同時政府對做足社會正面導向的監(jiān)管,讓知名人士多參與公共事業(yè)的建設,做足良好的示范作用,促進大學生的積極效仿和學習,同時進一步促進大學生自身的公共精神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