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培良,劉艷平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9.22.197
[摘要] 目的 探究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對比。方法 選取 2018 年 5 月—2019 年5月該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80 例,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以1∶1比例,分常規(guī)組和觀察組,各40例。常規(guī)組采用西藥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采用中醫(yī)針灸治療。觀察并對比兩組腓總神經、正中神經變化及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治療效果遠高于常規(guī)組(P<0.05);治療前后兩組的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傳導速度均有明顯差異,治療后,觀察組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傳導速度快,患者下肢癥狀明顯感覺良好。結論 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用針灸治療方式,有助于促進運動神經速度的傳導,有效緩解患者肢體疼痛,改善患者預后狀況,其臨床療效得到顯著提高,值得臨床應用、普及。
[關鍵詞] 針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神經傳導速度;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4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11(b)-0197-02
根據(jù)許多大型醫(yī)學研究表明,大量的糖尿病患者受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DAN)的影響,發(fā)病率高達60%[1],具有極大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很多研究表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引起因素主要由于患者的血脂高、血糖高、白蛋白排泄率高[2]以及患者的患病時間等,這是糖尿病微血管發(fā)生病理性病變,以及多種病理因素而導致運動神經的損傷,引起患者肢體特別是下肢的疼痛感和感覺異常,最危險的還會引起患者的心臟神經病變而導致死亡。目前西醫(yī)常規(guī)采用抑制疼痛和營養(yǎng)周圍神經的西藥進行治療,具有一定限制的療效,但西藥治療往往出現(xiàn)不良藥物反應。因此該文以該院于2018 年 5 月—2019 年 5 月收治的80例患者為例,將從中醫(yī)針灸的治療角度探究一種具有較高療效的臨床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80 例,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常規(guī)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44~78 歲,平均年齡(62.38±3.13)歲;病程1~10,平均病程(4.09±1.12)年 。觀察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45~81歲,平均年齡(62.66±3.41)歲;病程 1~11 年,平均病程(4.35±0.81)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所有患者經臨床檢查和確診,其納入標準如下:①符合《糖尿病 周圍神經病變中醫(yī)臨床診療指南 (2016 年版)》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診斷標準[3];②收治患者大部分為下肢病變,肌電圖檢查顯示周圍運動神經傳導均出現(xiàn)了明顯障礙;③患者均有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臨床病癥表現(xiàn);
④無精神疾病、無認知障礙;⑤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如下:①妊娠、哺乳期女性;②惡性腫瘤、出血性病癥、嚴重原發(fā)疾病;③肝、腎、心、腦功能異常;④皮膚感染、藥物過敏患者;⑤對該次研究不依從者均排除。
1.3 ?治療方法
常規(guī)組實施常規(guī)西藥治療,對患者給予降糖藥物口服,或胰島素注射,以控制血糖的正常標準,同時口服營養(yǎng)神經類藥物甲鈷胺片(國藥準字H20052564),0.5mg/次,3次/d,根據(jù)患者不同病情進行增減。
觀察組在常規(guī)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針灸治療。患者以仰臥位,穴位選?。阂砸扔帷⑵⒂峒澳I俞為主穴,再加氣海、關元、太沖、足三里、三陰交、阿是穴。對以上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以1寸針直刺,得氣后行針,采用捻轉法、提插法行針,平補平瀉,直至針刺部位出現(xiàn)酸麻腫脹感,再繼續(xù)留針30 min后取針,并依據(jù)患者綜合病情辯證行針,此組患者需連續(xù)治療14 d,1次/d。
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②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下肢癥狀感覺(TC-SS評分)、疼痛狀況(VAS評分)對比;③通過SF-36 生活質量評價表,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理功能、軀體疼痛、心理狀態(tài)、社會功能等4個維度標準,各標準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5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大部分消失,肌電圖顯示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正?;蚋哂? m/s,明顯加快,膝腱反射恢復正常;
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肌電圖顯示神經傳導速度提高幅度低于5 m/s,膝腱反射有較大改善;
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病情加重。
1.6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傳導速度、下肢癥狀、疼痛狀況等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 t 檢驗。治療總有效率用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根據(jù)治療總有效率公式計算,常規(guī)組明顯低于觀察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腓總神經、正中神經傳導速度
與常規(guī)組比,觀察組的神經傳導速率較高(P<0.05),患者下肢癥狀得到改善,疼痛減輕,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腓總神經、正中神經傳導速度對比(x±s)
2.3 ?生活質量
與常規(guī)組相比,觀察組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和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x±s),分]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fā)病因素與多項病理、生理性因素有關,屬于糖尿病的并發(fā)癥,其病發(fā)率、致殘率較高,患者不但伴有肢體疼痛、刀割、裹縛感,還存在肢體感覺喪失的病癥,甚至令患者有生命危險,極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國內臨床對其治療方式多種多樣,常規(guī)的是西藥控制,包括控制血糖、血脂,營養(yǎng)神經,改善微血管血液循環(huán)等,效果并不理想,且容易造成患者的臟器損壞。而我國中醫(yī)博大精深,治療效果往往事半功倍,隨著近年我國中醫(yī)的不斷繼承、創(chuàng)新,用針灸對此疾病治療,明顯提高了臨床療效。
中醫(yī)認為,該病應納入“麻痹、血痹”等范疇[4],脈絡虧損、阻痹,肝腎虧虛,原因是患者素體陰虛,機體長期處于消渴,外邪入侵,使得機體肢體出現(xiàn)疼痛和麻木。中醫(yī)針灸的治療原則是溫經通絡、祛風止痛、活血散淤,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針灸對治療神經系統(tǒng)疾病有著悠久的歷史,因而對神經傳導速度進行刺激和提高,使得周圍神經的血氧飽和度提高,可快速恢復病變神經功能,此方式安全無藥物的副作用,經濟有效。足三里屬陽明經脈,可滑利關節(jié);三陰交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阿是穴可激發(fā)正氣、補腎益脾;陽陵泉則可化瘀通絡[5]。
通過該次研究,對該疾病患者進行針灸治療,觀察組在臨床體癥、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的傳導速度、下肢癥狀感覺狀況、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等方面,均比常規(guī)組有顯著改善,總有效率高(P<0.05)。因此,該研究表明,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采用針灸治療,可極大地改善患者病情,減少肢體不適等,促進微血管循環(huán),顯著提高了神經傳導速度,滋養(yǎng)神經血管,促使患者早日康復,減少我國醫(yī)療成本,提高了總體的臨床療效,值得進一步臨床推廣和普及。
[參考文獻]
[1] ?邵禮成, 嚴文, 李贊釗,等.靜脈滴注前列地爾結合針灸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2017(20):24-25.
[2] ?蔣鳳秀, 陸澤元, 曾玲,等. 血尿酸水平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相關性研究[J]. 實用臨床醫(yī)學, 2018(1):17-18.
[3]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yī)臨床診療指南(2016 年版)[J].中醫(yī)雜志,2017,58(7):625-630.
[4] ?朱莎莎. 經方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山東中醫(yī)雜志, 2016(5):464-465.
[5] ?張雪, 劉志順. 針灸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療特點文獻分析[J]. 世界中醫(yī)藥, 2017(1):187-190.
(收稿日期:201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