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芑?/p>
(河南大學 民生學院 人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韻尾鼻音的消變現(xiàn)象早在先秦文獻中就已有記載。清代音韻學家依靠眼睛、耳朵對這種現(xiàn)象感性地的記錄。20世紀五六十年代,實驗語音學開始利用儀器, 軟件等科學技術,對其進行定量精確分析研究。Barale.C (1982)對北京方言中韻尾鼻音的消失做出了定量考察,并提出韻尾鼻音消變的三個階段:1)前接元音鼻音化;2)韻尾鼻音消失;3)前接元音去鼻音化。就韻尾鼻音消變的原因研究, 我國早在清代學者戴震便提出了陰陽對轉理論,即,上古漢語三種韻尾,陰聲韻, 陽聲韻,入聲韻相互轉化的現(xiàn)象,并將韻轉分為四類:正轉,旁轉,旁對轉和遞轉。之后的實驗語音學派利用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了解釋,林茂燦、顏景助(1992) 在對普通話帶鼻尾零聲母音節(jié)中出現(xiàn)的協(xié)同發(fā)音現(xiàn)象, 利用方差分析法(ANOVA)進行了的探究并指出,鼻音韻母中 V 的位置及聲調對 V 的時長有很大的影響。
觀察各種方言可知,韻尾鼻音的消變形式多樣,消失只是其中一種鼻音韻尾的發(fā)展方向,因以往對方言的考察十分稀缺,且大多源于語感方面的結論,本文將用實驗的方法實證方言中韻尾鼻音的其他發(fā)展方向,并探索其消變原因。
根據(jù)王珂《林州方言語音調查研究》,陳松亞《林州方言語音研究》和王青峰《長垣方言志語音篇》對林州方言與長垣方言的語音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設計制定包含各受試方言的所有韻母的字表和調型字表,字表中所選例字均保證日?;苊膺x用生僻,專用字等。
以保證實驗數(shù)據(jù)的精確性與有效性,本實驗在林州和長垣縣請了 30 位聽力、發(fā)音正常的土著居民作為受試對象。受試者均從未長期離開當?shù)兀粘=涣鲗ο蠡局粚Ξ數(shù)鼐用?。發(fā)音者的性別均為女性,年齡均在 45-55 歲之間。發(fā)音者均識字,但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在小學或初中文化程度之間。
本次實驗,實驗員在隔音室里對受試者進行單獨錄音,每位受試者在錄音前留有 5 分鐘熟悉實驗材料的時間。實驗時,要求受試者對實驗材料循環(huán)重復五遍。在每個詞語錄入的過程中,均留有一秒的停頓時間。每位受試者的實驗記錄單上均有以下信息:1)受試者代碼;2)受試字序號;3)受試字。
1.韻尾鼻音
觀察所有受試字 Spectrogram 圖可得:在林州方言韻尾-n 已經(jīng)徹底消失,如該方言里的“竿”字,在普通話中是前鼻音-n,由圖 1“竿”字在 Praat 中所顯示出的Spectrogram 可以觀察出,林州方言里“竿”字的 Formants 韻尾鼻音的特征已經(jīng)不見,顯示的均為元音的圖像特征。
因此可得,林州方言中前鼻音-n 的消變方向有兩個,即 Vn>V 或 Vn>V。
圖 1 林州方言中的“竿”字
圖 2 林州方言中的“文”字
2.鼻尾前接元音
圖 3 林州方言韻尾鼻音前接元音聲學舌位圖
3.聲調型
收集并分析 Praat 中對受試字的聲調顯示的數(shù)據(jù)可得表 1。觀察表 1 可得: 首先,林州方言中缺失陽平和上聲兩種聲調類型,只有陰平、去聲和入聲三種調型。其次,陰平的調值為(44),去聲與入聲的調值差分別為兩個度和一個度。
表 1 林州方言聲調型及調值[注]調值的劃分標準是根據(jù)朱曉農(nóng)《語音學》,第九章:聲調 分域四度,商務印書館,2010.277-297.
1.韻尾鼻音
觀察所有受試字Spectrogram 圖像可得:在長垣方言韻尾-n 已經(jīng)徹底消失, 如該方言里的“敢”字,在普通話中是前鼻音-n,而圖 4 是“敢”字在 Praat 中所顯示出的 Spectrogram 可觀察出,長垣方言里“敢”字的韻尾鼻音的痕跡已經(jīng)完全不見,音能很大,F(xiàn)ormant1 下降,F(xiàn)ormant2 上升,即舌位是由一個前低元音向一個更靠前且高元音的位置滑動的過程,因此可得,這個字的韻母而是由兩個元音組成,觀察第二個元音 Formants 的數(shù)值可知,此為元音/i/的 Spectrogram 的圖像。
因此,長垣方言中韻尾鼻音-n 的消變過程為 Vn>Vi。
圖 4 長垣方言“敢”字
圖 5 長垣方言“抗”字
2.鼻尾前接元音
3.聲調型
收集并分析 Praat 中對受試字的聲調顯示的數(shù)據(jù)可得表 2。觀察表 2 可得: 長垣方言的調型為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首先,該方言陰平聲調值為 44; 其次,長垣方言中陽平的調值差為 3 個調值差;再次,該方言中上聲調值差為213,最低音與最高音調值間隔度為 2;最后,該方言中去聲的調值差為 3。
圖 6 長垣方言韻尾鼻音前接元音聲學舌位圖
調名平聲上聲去聲入聲陰平陽平長垣方言441421352———
1. 鼻尾消變與其前接元音種類數(shù)量的關系
各方言中鼻尾的消變與鼻尾前接的元音的種類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如下表 3所示:
表3 各方言鼻尾數(shù)量對比表
由表 3 可得,林州方言、長垣方言中前接元音種類數(shù)量較少,只有兩個,方言中存在的韻尾鼻音只有//一種;普通話中前接元音種類數(shù)量為 5 個,韻尾鼻音存留有兩種/n/, //;英語前接元音種類數(shù)量為 11 個,韻尾鼻音有三種/n/, /m/, //。由此可得,鼻音前接元音種類數(shù)量與鼻尾種類數(shù)量成正比,前接元音種類數(shù)量越多,鼻尾越穩(wěn)定,留存的鼻尾種類數(shù)量越多。
2. 鼻尾消變與其前接元音位置的關系
圖7 林州方言元音聲學舌位圖
圖8 長垣方言元音聲學舌位圖
圖9 英語元音聲學舌位圖
由圖 6-圖 8 觀察可得,首先,林州方言、長垣方言中的元音系統(tǒng)呈三角形分布,英語元音系統(tǒng)呈倒梯形分布,因此舌位的涉及面積較大;其次,兩種方言中元音位置較英語中元音的平均位置均較為偏低,因此二種方言中的口腔開口度較大。
吳宗濟等(1989:207)指出,前接元音的開口度越小,鼻尾時長也就越長; 前接元音越靠后,鼻尾時長就越長;而鼻尾時長越長,鼻尾就越不容易脫落。因此,由于林州方言和長垣方言中元音的開口度較大,導致鼻尾時長較短,因此, 兩種方言里的韻尾鼻音均更容易發(fā)生消變。
其中,由于林州方言中/a/過于偏低(如圖 6 所示),為該方言中與/ɑ/相臨的齒齦鼻音/n/發(fā)生直接脫落提供了條件;長垣方言中/i/的位置偏低,與/a/之間的數(shù)值差較小,為與/a/相臨的齒齦鼻音/n/轉化為高元音/i/提供了條件。
表4 各方言調性對比表
通過表 4 對林州方言、長垣方言與普通話的調型對比分析可得,林州方言存在以下兩種特點:1)在類型上,多了入聲,少了陽平和上聲;2)在調值上,調值較低,調值差較小。長垣方言存在的特點為:與普通話在調值方面,上聲和去聲的調值差較大。
林、顏(1992)對普通話的研究中指出,不同聲調對鼻尾/n/和//時長存在顯著影響:/n/和//自身時長在上聲和陽平中較長,去聲中最短。由此可得,林州方言中,因為上聲和陽平的聲調型的缺失,卻多了入聲的聲調型,導致語言中鼻尾時長較短,更易發(fā)生脫落;長垣方言中,因為陽平調值差較大,從而引起前接元音時長延長,鼻尾時長縮短,而后發(fā)生變異。
經(jīng)實驗驗證,林州方言與長垣方言中韻尾鼻音/n/均已消失。林州方言中,因為前接元音的數(shù)量較少,陽平、上聲的缺失,以及入聲的留存,使得韻尾鼻音易發(fā)生脫落,又由于方言中的韻尾鼻音的前接元音位置相對偏低,所以鼻尾/n/產(chǎn)生了兩種去向的可能,即,Vn>V(V=//[注]括號內為前接元音的取值范圍,即在前接元音分別為[?]時,兩種消變過程才會發(fā)生。),或 Vn>V(V=//[注]括號內為前接元音的取值范圍,即在前接元音分別為[]時,兩種消變過程才會發(fā)生。)。長垣方言中,因為前接元音的數(shù)量較少,陽平和去聲的調值差較大,使得韻尾鼻音產(chǎn)生脫落的趨勢, 又由于方言中/i/與/a/之間的數(shù)值差偏小,所以鼻尾/n/消變?yōu)楦咴?i/,即/Vn>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