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媒介生物控制科 賴秀云
近期,我國部分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確診乙型腦炎病例,乙型腦炎的傳染源主要為豬、牛等牲畜,夏季蚊子是主要傳播載體??梢姡e極開展滅蚊行動,預防蚊媒等傳染性疾病十分有意義。現(xiàn)在科技越來越發(fā)達,滅蚊的方法也越來越多樣化,以蚊治蚊就是一種新興的手段,即“用養(yǎng)蚊子防控蚊媒病”。
蚊蟲是完全變態(tài)昆蟲,它的生活周期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蚊四個階段。蚊蟲的卵在水中孵化,幼蟲和蛹都在水中生活,成蚊則在陸地上生活。蚊子分雄、雌兩性,雌蚊必須吸血才能產卵。一只雌蚊從卵到成蟲,只需要7至10天,產卵量有一兩千個。庫蚊是室內最常見的蚊子,被稱為家蚊,它們胃口小、攻擊性不強;伊蚊俗稱花蚊子,個頭比庫蚊小卻最兇猛,且喜歡在大白天“公然作案”。
蚊子作為傳播傳染性疾病的重要媒介昆蟲,是造成登革熱、流行性乙型腦炎、黃熱病、黑熱病、西尼羅病、瘧疾以及基孔肯亞熱等疾病的罪魁禍首。就拿登革熱來說,它是由伊蚊傳播1~4型登革病毒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在亞洲、大洋洲、美洲以及非洲等地均有發(fā)生,為熱帶、亞熱帶地區(qū)面臨的非常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根據(jù)WHO報道,目前全球登革熱每年感染者達5000萬到1億。而國內相關報道顯示,2013年廣州番禺區(qū)登革熱病例僅為36例,而到2014年11月,這一數(shù)據(jù)攀升至3454例,疫情涉及16個街鎮(zhèn)。除了登革熱,由蚊子帶來的另一種疾病——瘧疾也是讓人類頭痛不已。瘧疾曾經在人類歷史上肆虐,全世界約一半的人口有患瘧疾的風險,其中有約三分之二的死亡病例發(fā)生在5歲以下的兒童中,甚至有學者認為,若想降低人口的因病死亡率,保護兒童不受蚊子叮咬至關重要。
為了防范蚊媒疾病,人們不斷研發(fā)更好更高效的驅蚊劑。但是高效驅蚊劑誕生的同時,我們也面臨一個苦惱的問題,那就是驅蚊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正在這進退兩難的時刻,“以蚊治蚊”為我們開辟了治蚊的新思路。
所謂以蚊治蚊,就是“用攜帶特定的共生菌的雄蚊子去與野外的雌蚊交配,交配后產下的卵是不會孵化的,自然而然就控制了下一代蚊子的數(shù)量”。這一項技術已由中山大學教授奚志勇團隊成功地進行了野外試驗,得到了“蚊子幼蟲壓制效果接近100%,而對成蟲的壓制效果亦達97%”這樣振奮人心的結果。那何謂共生菌呢?共生菌是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節(jié)肢動物體內、通過卵傳遞的一種物質,據(jù)估計將近68%的昆蟲種類和28%的蚊蟲種類天然攜帶這種物質。這種物質的獨特之處在于,攜帶沃爾巴克氏體的雄蚊子與不攜帶或者攜帶不同沃爾巴克氏體的雌蚊子交配時,雌蚊子產生的卵失去孵化的能力,這就意味著將會大大減少蚊子后代的數(shù)量??茖W家們將攜帶這種共生菌的蚊子戲稱為“絕育衛(wèi)士”。
絕育蚊子的出現(xiàn),的確為我們帶來了福音。但與此同時,仍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如:由于該項絕育技術是針對野外蚊子進行的,那么如何從野外蚊子中挑選出目標雄蚊子以便對它們進行絕育——注射沃爾巴克氏體?相信這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既耗時又耗錢。再如:野外投放的絕育蚊子數(shù)量又是如何進行限定的呢?如果野外蚊子數(shù)量少,不僅難以保證絕育蚊子與野外雌蚊進行交配,而且還造成浪費。
盡管當前以蚊治蚊仍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但是不可否認,通過對雄蚊子進行絕育不失為一個控制蚊子進而控制蚊媒傳染性疾病的突破口。那么,在上述這些問題尚未解決之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加強對大眾的健康教育,提高對蚊媒傳染性疾病的認識,最關鍵的是,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防范蚊子叮咬,以減少和預防蚊媒傳染性疾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