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柳向陽
盧照鄰(635-682)字昇之,范陽涿郡(今河北涿州)人,是初唐四杰之一。弱冠之年,便進入唐高祖李淵之子、鄧王李元裕府中擔任典簽,“王有書十二車,照鄰總披覽,略能記憶”,一個典型的少年學子。此后十年間,鄧王輾轉(zhuǎn)多地任職,照鄰的足跡也遍及淮南(壽州)、襄陽、兗州、成都等地。正是在此期間,照鄰有了他的第一次入蜀經(jīng)歷。
顯慶二年(657),二十三歲的照鄰奉鄧王使命赴成都。
到了司馬相如的家鄉(xiāng),自然要看他的紀念地——琴臺。照鄰有一首《相如琴臺》,記述所見所感:“聞有雍容地,千年無四鄰。園院風煙古,池臺松槚春。云疑作賦客,月似聽琴人。寂寂啼鶯處,空傷游子神?!闭锗徔吹降那倥_故宅,庭院古色古香,池榭亭臺宛然如故,傍晚時分,云朵飄動,好似作賦的司馬相如,月上樹梢,好似聽琴的卓文君……而此時,相如文君之事已過去了八百年。傳說美好,而實景讓人神傷,“寂寂啼鶯處,空傷游子神”,偶爾的鶯啼更顯出這里的寂寥。再過一百年,杜甫來到琴臺時,必定早已讀過照鄰的這首詩,兩人的琴臺詩作,同樣的地方,同樣的日暮時分,同樣的云朵,只是照鄰詩中春意盎然的樹木在杜甫筆下?lián)Q成了野花蔓草,而正是在野花蔓草間,“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觸動了杜甫與照鄰同樣的想象。
照鄰又憑吊了文翁講堂。文翁在西漢景帝時任蜀郡太守,創(chuàng)辦官學,發(fā)展教育,幾十年后漢武帝在全國推廣了他的辦學經(jīng)驗?!稘h書》中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睂φ锗彾?,文翁不僅對應了他在仕途上的自我期待,也正好處于從政與文化的結(jié)合點上,具有雙重意義。照鄰在成都尋訪的另一處古跡是城北的石鏡寺,巧的是,杜甫也有一首五律《石鏡》。
千里迢迢來成都,其實是為了寫一篇文章。
為鄧王的姐夫、駙馬都尉、益州長史喬師望的文集作序。老實說,這樣千里迢迢也值得,照鄰這篇《駙馬都尉喬君集序》確實好,他從周文王、孔子以來的文化興衰一路講起,周室衰落,禮崩樂壞,到戰(zhàn)國時代,諸侯殘殺,天下變成戰(zhàn)場,到秦滅六國,廢先王之道,代以愚民之政,焚書坑儒,摧殘文化……照鄰對于往昔周代禮法主導的天下最終成了豺狼之國極為沉痛,其著意處亦在于文明之存亡,其境界格調(diào)自非通常文士所能望背。當然,他的文中提到了司馬相如:“圣門論賦,相如為入室之雄?!?/p>
看過蜀中風物,寫了命題文章,第二年暮春時節(jié),照鄰再由蜀道歸長安?!冻昂炤d》上說他“后為益州新都縣尉,秩滿,婆娑于蜀中,放曠詩酒,故世稱王楊盧駱”,那是他后來再次入蜀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