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靜
[摘要]《帶刺的朋友》是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我與自然”主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動詞、擬聲詞、稱謂詞等,感受小刺猬的可愛和作者的喜歡之情,讓學生在交流中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教學解讀;關鍵詞;高明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 2019) 34-0006-02
《帶刺的朋友》是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我與自然”主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課文講述了一只機靈可愛的小刺猬偷棗的故事,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刺猬的喜愛之情。課文以“帶刺的朋友”為題,既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期待,又點出了作者與寫作對象的關系。值得一提的是,文章通過生動的語言、形象的刻畫,將這位“帶刺的朋友”偷棗本領的“高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感受語言的“精”“準”“巧”“妙”,并逐漸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之美,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
一、精準用動詞,凸顯高明
作者用了一系列動詞來寫小刺猬偷偷摸摸爬樹偷棗的過程。一是它“爬上樹”,繼而“詭秘地爬向老樹杈”,又“爬向深處的枝條”,顯示出他對偷棗路線的駕輕就熟;二是它“搖晃樹枝”“從樹上掉下來”,又“匆匆地爬來爬去,把散落的紅棗逐個歸攏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個滾兒”,“把紅棗扎到背上”,偷棗的動作那樣純熟、老練;最后,它“馱著滿背的紅棗”“急火火地跑去了”,逃跑時動作絲毫不遲疑。從偷偷摸摸靠近目標到迅速麻利搖落紅棗,再到把紅棗全部扎在背上,然后快速溜走的過程,這一系列恰到好處的動詞,將小刺猬聰明伶俐的形象描述得活靈活現(xiàn),有很強的畫面感,讓人不由得贊嘆:“聰明的小東西,偷棗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教學時,教師可以重點引導學生對刺猬偷棗過程中的動詞進行品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1.小刺猬究竟是怎樣偷棗的呢?為什么說刺猬偷棗本事很高明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2 - 10小節(jié),按照順序找出刺猬偷棗的句子,讀一讀,并圈畫出描寫它偷棗時的動作的詞語。
2.圈畫出刺猬偷棗的動作,組織交流句子。(學生讀畫圈出的動詞:“爬、搖、歸、打滾、扎、馱、跑”)這是作者對刺猬的動作進行描寫,把它偷棗的過程寫得活靈活現(xiàn)。
3.設計多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體會刺猬偷棗的“高明”。
4.同學們能否試著用這些詞復述一下刺猬偷棗的過程呢?(教師提示可以用上表示先后關系的詞語)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指名回答,教師評議并小結。
在教學中,抓住關鍵詞句分析理解課文是重點。教師通過巧妙的問題,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動詞去理解分析刺猬偷棗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從而為學生的習作做好準備。這樣,抓住關鍵字詞進行總結分析,使學生明確愛護動物的主題,增強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同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除了理解、感悟動詞外,文章的寫作方法也值得學生認真探究。因此,教師指導學生抓住關鍵的動詞,練習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復述刺猬偷棗的過程。這樣,幫助學生學會運用動作描寫來刻畫小動物、表現(xiàn)小動物的特點,使學生的寫作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巧用環(huán)境描寫,襯托高明
環(huán)境描寫是這篇文章的一個特點。故事發(fā)生在一個秋天的夜晚,“新月斜掛,朦朧的月光透過樹枝,斑斑駁駁地灑在地面上”。在這樣幽暗的環(huán)境中,小刺猬選擇偷棗的時機真是高明啊!“朦朧”“斑斑駁駁”等詞語渲染了秋夜的氣氛,突出了刺猬“偷”的趣味。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環(huán)境描寫的巧妙,教師可以采用比較句子的方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字之美。
1.出示句子:
(1)一天晚上,新月斜掛,月光透過樹枝,灑在地上。
(2)一天晚上,新月斜掛,朦朧的月光透過樹枝,斑斑駁駁地灑在地上。
2.引導學生對比朗讀,比較兩個句子的不同。
3.指導朗讀:“月色朦朧,夜色昏暗,小刺猬選擇偷棗的時機可真高明!試著讀出秋夜的氣氛來。(指名讀、齊讀、男女生比賽讀)”
這里,引導學生對比著讀,使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用上關鍵詞,將秋夜朦朧的氛圍恰到好處地進行了渲染,有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
三、妙用擬聲詞,突出高明
文章的第三個特點是用擬聲詞來體現(xiàn)小刺猬的特點。刺猬搖晃著樹枝,于是,樹枝“嘩嘩作響”;緊接,著就是一陣“噼里啪啦”的響聲,這是紅棗應聲落地的聲音;最后是“噗”的一聲,小刺猬掉了下來。
這一組擬聲詞將事物的動態(tài)特稱進行具體描繪,讓學生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那一幕,聽到了那實實在在的響動;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氣氛的緊張。
“嘩嘩作響”說明刺猬搖樹枝的力量很大,“噼里啪啦”說明掉下的紅棗數(shù)量很多。這兩個擬聲詞,說明作者的猜測是正確的。小刺猬選擇了一個又快又有用的方法,真是高明。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感悟。在一遍遍的朗讀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斷深化、透徹。
四、變化稱謂詞,表達喜愛
縱觀全文,作者對刺猬的稱呼不斷變化:由“那個東西”“那個家伙”到“小東西”。這越來越親近的稱呼,表現(xiàn)了作者對小刺猬逐步加深的感情??磥?,作者對這位“帶刺的朋友”真的是越來越喜愛了。
教學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很重要。這是學生作為讀者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的一個契合點。作者對小刺猬稱呼的變化,不但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小刺猬越來越喜愛的情感;而且也能夠從側面襯托出小刺猬這個“聰明”的小家伙,它“高明”的偷棗本領深深地折服了作者,也給小讀者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
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稱呼的變化:
1.出示:“聰明的小東西,偷棗的本事可真高明??!”
提出問題:“作者在這里稱小刺猬是‘小東西,是一開始就這樣稱呼嗎?請在文中找出作者是怎樣稱呼小刺猬的?”
2.學生找出三個句子(出示)。
(l)“那個東西一定沒有發(fā)現(xiàn)我在監(jiān)視它?!?/p>
(2)“我還沒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樹上那個家伙就 噗的一聲掉了下來?!?/p>
(3)“我暗暗欽佩:聰明的小東西,偷棗的本事可真高明??!”
提問:“從三個不同的稱呼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3.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從好奇、喜愛直到欽佩之情,理解感情的變化。
4.男、女生分讀課文。
“體悟作者情感的變化”是這篇課文教學的難點。這里,采用有感情朗讀、換位思考等方法,巧妙地破解了難點?!澳莻€家伙”——小刺猬偷棗的行動和聰明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使“我”對他產生了喜愛之情。“小東西”——看到刺猬用巧妙的辦法把偷來的紅棗迅速地背回了窩,“我”對刺猬又多了一份欽佩?!昂闷嬉幌矏垡粴J佩”表達了作者對刺猬感情變化的過程。這樣教學,巧妙地將課后習題融人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刺猬感情的變化,幫助學生解決了課后習題,提高了教學實效。
(責編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