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波
[摘要]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的《珍珠鳥》一課是馮驥才先生的散文作品。教學時,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懂得“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這一思想主題,而且要聚焦表達,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作者的寫法之妙;同時,要落實語用,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樣,才能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才能讓學語文與用語文融為一體。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教學解讀;關注表達;落實語用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 2019)34-0003-02
《珍珠鳥》是馮驥才先生的一篇經(jīng)典作品。之前的人教版、蘇教版等多個版本的教材都收錄了這篇文章,而今它又出現(xiàn)在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中。它與《白鷺》《落花生》《桂花雨》這三篇課文共同組成一個單元。這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花與鳥”,語文要素為“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
教學這一課,我們不僅要引領學生感受到信賴的魅力,懂得“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這一主題,更要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看到作者表達的秘妙,并通過語言實踐,掌握作者表達的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聚焦表達,在對比中感受作者的寫法之妙
這一單元的人文主題為“花與鳥”,這一課寫的是珍珠鳥,一種極為可愛的小動物。細讀這篇文章,我們從字里行間感受到的是珍珠鳥的可愛以及作者與珍珠鳥之間那種可貴的信任。說到小動物,學生是非常熟悉的,也是十分喜愛的,并曾經(jīng)寫過小動物的文章?;仡檶W生的習作,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對小動物外形的描寫都非常直接,大都位于開篇之處。馮驥才先生的這篇文章對珍珠鳥外形的描寫十分自然,表達的秘妙值得探究,寫作方法值得學習。
課文第六自然段寫道:“它小,就能輕易地由疏格的籠子里鉆出來。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后背還沒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這是文中第一次對珍珠鳥外形的描寫。第二處描寫出現(xiàn)在課文第十二自然段:“待一會兒,扭頭看,這小家伙競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銀灰色的眼瞼蓋住眸子,小紅爪子剛好被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p>
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并沒有在篇首集中寫珍珠鳥的外形,而是分散在第六和第十二自然段中。再細細品讀,我們發(fā)現(xiàn)課文中珍珠鳥外形描寫的出現(xiàn)恰到好處,極為自然,讀者閱讀起來毫無生硬之感。第一處對珍珠鳥外形的描寫,就是在它的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的時候。那一刻,珍珠鳥的紅嘴紅腳以及灰藍色的毛在繁茂的綠蔓的映襯下,是那么的鮮亮,自然一下子吸引住了作者。第二處對珍珠鳥外形的描寫是珍珠鳥在作者肩頭睡著的時候。那一刻,距離是如此的近,觀察自然就很清楚;睡著了的珍珠鳥是那么的安靜,觀察自然就會更方便。正因為觀察的時機如此恰當,所以表達顯得那么自然,讀者讀起來就會舒服。
教學中,我們應當引領學生關注作者對珍珠鳥外形的描寫,讓學生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作者所選取的觀察時機,感受作者巧妙的構思與表達。我們可以這樣進行教學: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勾畫出課文中描寫珍珠鳥樣子的句子。
2.讀一讀這兩段描寫珍珠鳥外形的句子,邊讀邊想象珍珠鳥可愛的樣子。
3.我們也寫過小動物,描寫過小動物的外形。你是在習作的什么地方寫小動物外形的?
4.我們一般都是先寫小動物的外形。而課文一開頭就寫道:“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如果這里寫珍珠鳥的外形,運用課文中寫珍珠鳥外形的那兩段話所提供的信息,你會怎么寫?
5.這篇文章寫珍珠鳥的外形并沒有放在開篇處,呈現(xiàn)的時機恰到好處,讀起來那么流暢、自然,絲毫沒有生硬的感覺。作者表達的秘密到底在哪里呢?
(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兩次描寫的時機與特點。第一次寫珍珠鳥的外形是它從疏格的籠子里鉆出來的時候,那時后面是綠色的藤蔓,珍珠鳥的紅嘴紅腳特別突出。第二次寫珍珠鳥的外形也出現(xiàn)得很自然,剛好珍珠鳥落在作者的肩頭睡著了;一方面離得很近能看仔細,另一方面珍珠鳥睡著了,不動的時候也便于觀察)
6.教師小結:“作者的這種寫法表達自然,不刻意,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以后寫文章的時候,不要總在第一段寫外形,也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讓表達恰到好處,讀起來更舒服?!?/p>
語文學習是一個在已知基礎上不斷構建新知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從學生的起點出發(fā),調動學生先前的習作經(jīng)驗進行教學。這里讓學生改寫課文,按照自己的經(jīng)驗寫小鳥的外形,然后與課文對比,能夠幫助學生體會到作者這樣寫的原因。這樣處理暗合了小鳥與作者之間關系的變化。對比,讓學生看到了自己的語文經(jīng)驗與作者的語文經(jīng)驗之間的差距。找到了差距,學習就真正地發(fā)生了。
二、落實語用,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馮驥才先生的這篇《珍珠鳥》雖然篇幅不長,但是極為生動,讀起來很有畫面感。閱讀這篇文章,我們不僅能夠看到珍珠鳥那可愛的樣子,眼前還會出現(xiàn)作者與珍珠鳥之間親密接觸的場景。這是一篇散文,表達出了作者的一種感受:“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信賴既是作者對珍珠鳥的,也是珍珠鳥對作者的,是人與鳥之間相互的信賴。細讀課文第七至第十二自然段,我們能夠深深地感受到信賴的魅力,特別是課文第七到第十自然段,更能感受到珍珠鳥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
細讀這幾段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作者不僅僅寫出了珍珠鳥是怎么做的,還寫出了作者的表現(xiàn)。正是在作者與珍珠鳥之間的互動中,課文內容變得更加具體了,充分表現(xiàn)出了人與鳥之間的那種信任。你看,珍珠鳥在屋子里飛,見“我”“不去管它”,因此,“漸漸它膽子大了”;開始“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于是就“蹦到我的杯子上”;它繼續(xù)瞧“我”的反應,見“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于是,“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因為“我”“不動聲色地寫”,于是,“它完全放心了”,“嗒嗒地啄著我顫動的筆尖”;因為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于是,它更不怕了,開始“啄兩下我的手指”。就是在這樣你來我往的互動中,文章表達得更加具體生動了,信賴之情表達得更加讓人印象深刻了。這樣的寫法是很值得學生學習的。我們應當引導學生細細品味,發(fā)現(xiàn)這一方法,并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進行表達,從而逐漸掌握這樣的寫法。我們可以這樣設計教學: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九自然段,珍珠鳥離作者越來越近,請你畫出相關的地點來,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學生默讀思考,勾畫)
2.相互交流,明白珍珠鳥離作者越來越近了。
3.作者從距離上寫出了越來越近,描寫時特別有順序。你發(fā)現(xiàn)了哪幾個表示順序的詞?(先……然后……再……)
4.同學們想想看,這只珍珠鳥還可能落在哪里?珍珠鳥又會怎樣做呢?請大家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來寫一寫,注意用上“先……然后……再……”。
(學生動筆寫,然后交流)
5.同學們寫出了珍珠鳥跟作者的距離越來越近了,但只有地點的變化,不夠生動。再細細地讀一讀這段話,看看作者寫得生動具體的秘密在哪里?
6.相互探討、交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不僅寫了珍珠鳥,還寫了自己在干什么,也就是寫出了人與鳥之間的互動。
7.作者和珍珠鳥之間形成了互動,所以文章顯得生動具體。請同學們修改修改自己剛才寫的內容,可以借助課文中作者的態(tài)度,也可以自己寫,總之,要寫出作者與珍珠鳥之間的互動。
(學生思考,動筆修改剛才寫的內容)
8.交流分享修改后的文字,看看內容是不是更加具體生動了。
珍珠鳥和作者之間,空間距離的變化反映的是心理距離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通過珍珠鳥與作者的互動來表達的。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一寫作秘密的過程,其實也是理解、學習作者表達的過程,這樣教學,體現(xiàn)了形式與內容的高度融合,讓理解與表達同生共長。
總而言之,進行統(tǒng)編教材的教學,我們要透過人文主題,關注語文要素,要樹立用教材教語文的意識;同時還要注意凸顯語用意識,將學語文和用語文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才會充滿濃濃的語文味,我們的語文課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責編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