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農(nóng)村人。
農(nóng)村是我的家。雖然我家并不種地,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我對土地的感情。猶記得在小時候,家的東邊是一塊自留地,那里承載了我上初中前大部分的閑暇時光。
那是一片荒草地,一片真正的荒草地——沒有任何蔬菜,遍地都是野草、野花,還有兩棵金橘樹。金橘樹,一年到頭都是綠的;野草、野花,秋天枯了,春天又會抽出新芽來。所以那塊荒地,其實一點也不荒涼,反而一年到頭都是生機勃勃的。
春天,草兒、花兒都如人們一般,換上了新裝。那會兒的我,與大地是親熱的。清晨的空氣中仍有絲絲冰涼的感覺,可這阻擋不了農(nóng)村人的熱情。老人們扛起鋤頭——村里的青壯年們早已不耕地了——來到了田間,播下希望的種子。雖然我家并不種地,我卻總免不了“犯傻”:學著老人們的樣子,在自留地里撒下去年保存下來的花籽。那或許是可笑的,因為地里早已有了風兒撒下的種子,哪缺我那幾顆?但我就是不管,撒下了屬于我的希望,在春光中期待著,盼望著。
夏天,金橘長出來了,很快由綠色轉(zhuǎn)為金色。那兩棵金橘樹不高,我可以輕易爬上樹梢——這是我小學三年級以后做的事,之前還太小,不敢爬。可媽媽不許我爬樹,操著一口流利的方言,將我從樹上扯下來。不過真到了收獲的時候,她可就不管了——邁著腳,爬上樹,摘金橘。那個時候,媽媽老說撐不住我的樹枝竟能將她撐住——媽媽可比我重得多呀!
秋天,一如既往是最忙的時節(jié),而我也不例外。當秋風吹遍田野,奏出一支豐收的交響曲時,大地也在召喚我。隔壁的老爺爺扛上鋤頭,搬了小椅子,向花生地走去,后面還跟著一個淘氣的我。左看看,右瞧瞧,發(fā)現(xiàn)遺漏的花生便撿起來,放入老爺爺?shù)牧@中。我笑著聽老爺爺?shù)目洫劊骸坝袀€小后生陪著真好,還能幫爺爺找花生呢!爺爺是老了,眼神也不好了……”我在熟悉的方言中,感受著秋光與勞動的溫暖。
秋天在勞碌中轉(zhuǎn)眼就過了,冬天來了。江南的冬,雖然并無零下十幾度的低溫,但那冷,是濕的,是透骨的寒。然而,農(nóng)村的冬,是暖的。地道的農(nóng)村人,都是好客的。我家附近住著一對爺爺奶奶。那時我還小,總愛往他們那兒跑。每次去,他們總會給我糖吃——小孩子大都是容易滿足的。每次冬天到他們那兒,我都會幫他們燒火,土灶臺的火,映在我的臉上。在噼啪的火焰聲中,總夾雜著老爺爺?shù)亩冢骸吧俜劈c柴火,小心被火星燙著……”他們的孫子已經(jīng)長大了,或是“成熟”了,極少與他們交流,而我便是他們的“小孫子”了。
農(nóng)村的春節(jié)是熱鬧的。盡管在老一輩的眼里,年味或許已消散許多,但對我而言卻是極其濃烈的:除夕的守夜、逛寺廟、年糕泡飯,大年初一的蓮子扁豆木耳粥以及拜年的祝?!甑奈兜涝缫焉钌罾釉诹宋业男闹?,而這也是童年最歡樂的記憶。
農(nóng)村中還有許多故事,而我卻發(fā)生了變化,不再像是一個“農(nóng)村人”了。
升入中學后,我一年四季幾乎都在城鎮(zhèn)的學校里度過,方言與那濃濃的年味也離我越來越遠了。春天,我不再種那些花籽了;夏天,我不再爬那金橘樹了——那兩棵樹也在建房時被埋入地下;秋天,我不去那花生地了;冬天,我也不再幫鄰家老人燒火,聽他們念叨了……
我似乎是被“城鎮(zhèn)化”了,又似乎是 “成熟”了。農(nóng)村人的天真、野性、勤勞、樸實,似乎都被成長的河流帶走了。
在學校里,我或許還像個農(nóng)村人;但在農(nóng)村中,我卻更像是一個陌生人了。
我是誰?農(nóng)村人,或是城市人?
至少,我曾經(jīng)是個農(nóng)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