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毓 張新強
關鍵詞速裁程序 具體適用 量刑建議
2014年6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決定》,在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普通程序、簡易程序之外,試點速裁程序。實踐的需要是一項制度產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一項制度生成的邏輯起點。
在我國刑事審判司法活動中,提起公訴案件有增無減,“人少案多”的矛盾長期存在。2011年,全國檢察機關共審查起訴1201032人,同比上升4.6%;2013年,全國檢察機關共審查起訴1324404人;2014年全國檢察機關共審查起訴1391225人,同比上升5%。而同期,法院法官總人數(shù)一直徘徊在19萬人左右。辦案人數(shù)基本不變而案件量不斷增大,或者說辦案人數(shù)增加幅度遠小于案件量增加幅度,必然導致法官等辦案壓力過大或者辦案周期不當延長。而試點速裁程序之后,據(jù)抽樣統(tǒng)計,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周期由過去的平均20天縮短至5.7天,人民法院速裁案件10日內審結的占94.28%;通過案件繁簡分流,根本上優(yōu)化司法資源配置,有效緩解了“案多人少”的矛盾。
另外,全國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人數(shù)逐年遞增,其中判處拘役以下刑罰人數(shù)占比較大,但簡易程序實際適用率不高。據(jù)統(tǒng)計,2012年,全國法院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900021人,占生效判決人數(shù)的76.65%;2013年934011人,占80.61%;2014年980004件,占82.73%。判處拘役以下刑罰的人數(shù)也逐年增長,2012年占生效判決人數(shù)42.96%,2013年占45.66%,2014年占46.37%。實際上,刑事簡易程序適用率并不高,從東北三省情況來看,個別地區(qū)零適用,多數(shù)地區(qū)在10-45%區(qū)間運行。
還有,部分案件實際宣告刑極短,容易刑期倒掛。如隨著醉駕入刑,其法定刑為拘役并處罰金,實踐中一般判處拘役1-3個月。此類案件,即使司法機關適用簡易程序,依照各訴訟階段辦案期限從快辦理,還是極可能出現(xiàn)被追訴人羈押期限過長,最后出現(xiàn)“關多少判多少”現(xiàn)象。因此,防止刑期倒掛成為保障被追訴人人權的迫切需要。假若對這類案件適用速裁程序,進一步簡化辦案流程,縮短辦案期限,既能對被告人從快處理、從寬量刑,又能精準兌現(xiàn)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有效防止刑期倒掛。
(一)適用的案件范圍和條件
2014年《速裁程序試點工作辦法》對適用速裁程序的案件范圍以例舉規(guī)定的方式限定在危險駕駛、交通肇事、盜竊、詐騙等11類犯罪;刑罰條件是可能判處1年有期徒刑以下;還規(guī)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盲聾啞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的,具有累犯、教唆未成年人犯罪法定從重處罰情節(jié)的,以及嚴重違反取保候審規(guī)定的等八種不適用速裁程序的例外情形。2016年11月16日印發(fā)的《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以下簡稱《認罪認罰試點辦法》)對原有案件罪名不再限制,將刑罰條件擴展至3年有期徒刑以下,不適用速裁程序的例外情形限定為五種。2018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基本沿襲了《認罪認罰試點辦法》中關于速裁程序案件范圍和條件的規(guī)定。
筆者認為,首先,對試點初期適用速裁程序的案件類別范圍予以明確限定,更多的是因為在初期階段有利于集中司法資源,便于司法操作,便于先期積累司法實踐經驗,后期擴展試點范圍。其次,不再明確限制累犯、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人、嚴重違反取保候審規(guī)定的人適用速裁程序:一者從程序本身而言,被告人具有某種法定從重情節(jié)只是量刑情節(jié),不應成為適用某種刑事訴訟程序的限制條件;二者從速裁程序設置目的來看,旨在構建一種比簡易程序更加便捷快速的程序,適用條件可以更嚴格(如定要認罪認罰),但在主體資格上不應限制更多;三者結合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來看,也沒有限定上述人員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同理,不能僅因上述特殊原因剝奪被告人平等適用速裁程序的權利,以及獲得從寬處理的機會。最后,對于“刑罰條件延伸至3年有期徒刑以下”:一者從法律規(guī)定來看,3年有期徒刑以下是緩刑適用條件,作為輕微刑事案件的界限于法有據(jù);二者3年有期徒是我國刑法設定的刑期分界線之一,便于司法實踐操作;三者3年有期徒刑也是簡易程序合議庭和獨任庭的分界線,便于與簡易程序相互銜接。
(二)證明和證據(jù)標準
眾所周知,速裁程序相對簡易程序而言,程序更簡,實體更寬。那么,適用速裁程序是否意味著對證明標準也放寬、放低?答案是否定的。從2014年《速裁程序試點工作辦法》到2016年《認罪認罰試點辦法》,再到2018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都明確規(guī)定,速裁程序適用的條件之一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始終如一??梢姡俨贸绦虿煌c美國的訴辯交易程序,后者可以降低指控等級、減少指控罪名以換取被告人有罪供認。對于前者,即使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沒有其他證據(jù),仍然是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無法起訴。反之,速裁程序雖然不改變證明標準,但是可以通過鼓勵被告人認罪認罰,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而方便收集被告人不供述難以收集的隱蔽性證據(jù),及時收集被告人不供述容易滅失的證據(jù),進而形成完整的證據(jù)鎖鏈和證明體系,從而有效解決證明標準問題。
同樣,適用速裁程序也不會改變證據(jù)標準。2015年印發(fā)的《上海檢察機關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更是直接明確規(guī)定,將“四個嚴格”作為試點工作必須遵守的政策底線,其中之一就是“嚴格把握證據(jù)標準”。也就是說,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瑕疵證據(jù)補正規(guī)則、存疑證據(jù)無法作為定案依據(jù)等證據(jù)規(guī)則在適用速裁程序時一樣要遵守。然而,適用速裁程序案件,可以適當簡化取證規(guī)程。如通過中國公安信息網獲取的戶籍信息、違法犯罪記錄、出入境信息、在逃人員信息等材料,下載打印后由二名以上偵查人員簽字并加蓋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印章的,可以作為證據(jù)使用。
量刑激勵,是被告人適用速裁程序的重要內生動力。被告人主動選擇速裁程序,是速裁程序保持旺盛生命力前提之一。
(一)量刑的具體原則
1.依法原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是經最高法審核確定的指導性文件,各省市的《實施細則》也是經高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并報最高法院審核備案,上述文件雖然沒有法律效力,但對刑事審判量刑工作起了指導性作用,具有相當強制力和約束力。各省市可以在最高法《量刑指導意見》的框架下,結合當?shù)貙嶋H,細化完善速裁程序案件量刑規(guī)則,實現(xiàn)量刑規(guī)范化。
2.認罪從寬原則。速裁程序相比其他程序而言,最大特點是“程序更簡、實體更寬”,這要通過量刑建議得以體現(xiàn)。檢察機關提出量刑建議,同樣遵循量刑基本步驟和方法,先確定量刑起點,再確定基準刑,用量刑情節(jié)調整基準刑,最后提出擬宣告刑。為了充分體現(xiàn)速裁程序量刑從寬的司法政策,在確定量刑起點時可以依法選擇下限,在確定有利于被告人的量刑情節(jié)的量刑幅度時可以依法選擇上限,在確定不利于被告人的量刑情節(jié)的量刑幅度時可以確定累加上限;充分體現(xiàn)認罪從寬,確保輕罪輕刑。
(二)量刑的具體方法
依據(jù)2018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相關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就主刑、附加刑、是否適用緩刑等提出量刑建議。但是并沒有明確是否確定刑期。然而,量刑建議精準化已然成為一種發(fā)展趨勢。《認罪認罰試點辦法》就對案件事實清楚、法律關系簡單,以犯罪數(shù)額或者數(shù)量作為量刑主要依據(jù)等四大類型案件要求提出確定刑期的量刑建議。對于適用速裁程序案件,一般案件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被告人退贓、退賠,或已經對被害人損失進行賠償、取得諒解,或已達成和解協(xié)議并履行完畢,各種量刑情節(jié)已經充分顯現(xiàn)、定型,檢察機關可以提出確定刑期的量刑建議。如果考慮到試行初期的適應性和后期訴訟的銜接度,也可以先提出相對確定的量刑幅度,但也要控制在相對確定的刑期幅度內,如有期徒刑的一般不超過二個月,拘役、管制的一股不超過一個月,判處財產刑的,可以提出相對確定的數(shù)額。
另外,善于借助量刑輔助系統(tǒng),提高量刑精準度,提升同一地區(qū)同一時期同類案件量刑的均衡性。在科技不斷發(fā)展的新時代,量刑智能輔助系統(tǒng)建設也正如火如荼進行。雖然量刑是一項機器無法替代的智能活動,但是量刑智能輔助系統(tǒng)功在“輔助”,用在“參考”。一方面可以借助系統(tǒng)了解同種犯罪行為類似量刑情節(jié)在全國、本地區(qū)以往量刑幅度,另一方面還可以防止量刑建議權的濫用,防范關系案、人情案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