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北京烹飪協(xié)會副秘書長 王 云
魚從古至今一直一種令人驚嘆的美味。古代的文人墨客尤愛魚,不但愛那波光粼粼中嬉戲之魚,還愛那饌飲中色香味俱佳的魚肴。
說到愛魚,有愛鱖魚的,有愛鱸魚的,還有愛鯉魚的,今咱們獨要說說鯽魚。
幾千年前,我國人民就已將鯽魚當作美食?!冻o·大招》中有“煎鱝 雀,遽爽存只”,其中 雀指雀肉羹,而煎鱝指煎鯽魚,可見當時楚國就有鯽魚佳肴了。
古代人為食魚肉之鮮,常將魚做成“魚膾”,就是將生魚肉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生魚片”。唐代以前,鯉魚一直是魚膾的重要材料。至唐以后,皇帝與士官多用鯽做膾。史書記載唐玄宗“酷嗜鯽魚膾”,派人專取洞庭湖大鯽魚,放養(yǎng)于長安景龍池中,“以鯽為膾,日以游宴”。
宋代文豪蘇東坡一生喜食鯽魚,曾自創(chuàng)煮魚法:“以鮮鯽魚或鯉治斫,冷水入鹽,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渾蔥白數莖,不得攪。半熟,入生姜蘿卜汁及酒各少許,三物相等,調勻乃下。臨熟,入橘皮線,乃食之?!?/p>
元代畫家倪云林吃得講究,他自創(chuàng)了一道菜名叫“鯽魚肚兒羹”。做法為挑鯽魚小者,破肚去腸,切腹腴兩片子,使之相連如蝴蝶狀,以蔥、椒、鹽、酒腌漬。頭背等肉熬汁后,撈出肉不用,然后把腌漬過的腹片入笊籬,以汁焯腹片,候溫,鑷出骨,再以花椒或胡椒、醬水調和。
清代文學家兼美食家袁枚也喜鯽魚。他在《隨園食單》中專有論鯽魚文,曰:“鯽魚先要善買,擇其扁身而帶白色者,其肉嫩而松;熟后一提,肉即卸骨而下。黑脊渾身者,崛強槎枒,魚中之喇子也,斷不可食。照邊魚蒸法,最佳。其次煎吃亦妙。拆肉下可以作羹。通州人能煨之,骨尾俱酥,號‘麻魚’,利小兒食。然總不如蒸食之得真味也。六合龍池出者,愈大愈嫩,亦奇。蒸時,用酒不用水,稍稍用糖以起其鮮。以魚之小大,酌量秋油、酒之多寡。”還特別叮囑:“蒸時,玉色為度,一作呆白色,則老而味變矣。并須蓋好,不可受鍋蓋上之水汽。臨起加香蕈、筍尖?!绷怼稉P州畫舫錄》中所記的滿漢全席四十五道主菜中,有一道菜叫“鯽魚舌匯熊掌”。“匯”疑是“煨”。熊掌先入銚煨一日,然后再入鯽魚唇。
鯽魚雖好吃,但無奈刺多。于是清代智者們相繼推出荷包鯽魚、干煨鯽魚、酥鯽魚等吃法。干煨法,用醬油、香油將魚抹透,用荷葉包好,裹濕黃泥置熱炭內,圍礱糠火煨透,煨后肉骨皆松脆。酥鯽魚制法,先平鋪大蔥于鍋底,蔥上鋪魚,魚上鋪蔥,一層蔥一層魚。然后入香油、醋、醬油,淹魚一指深,以高粱秸燒,一般將湯燒盡就可。講究者則燒數滾后撤去火,點燈一盞燃著鍋臍燒一夜,次日再用。荷包鯽魚制法,則魚腹中填以豬肉、筍丁,以竹簽別住開口處,下油鍋炸酥后再澆汁淋上蔥油。以上這三種做法,都可將鯽魚連骨食用。
民間有俗語云“冬鯽夏鲇”,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說鯽魚“冬月肉厚子多,其味尤美”,小雪之際正宜食鯽魚。也可于小雪前,剖肥鯽魚,用清酒洗凈,腹內填花椒、茴香、干姜諸末及鹽,裝甕泥封。待元宵節(jié)后開壇,將魚翻轉,再用白酒灌滿,仍封固。待春后開甕,香氣撲鼻。
中醫(yī)認為,鯽魚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腸經,有健脾利濕之效,可治脾胃虛弱、納少無力、痢疾、便血、水腫、淋病、癰腫、潰瘍等。從現代營養(yǎng)學角度看,鯽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磷、鐵等礦物質,還含有較多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A和維生素D等,脂肪含量很低,是一種營養(yǎng)素含量很高的食物。
荷包鯽魚是一道江蘇民間名菜,俗稱“鯽魚斬肉”,亦稱“鯽魚懷胎”。清代《調鼎集》中載有“荷包魚,大鯽魚,去鱗將骨挖去,填冬筍、火腿、雞絲或河蚌、蟹肉,每盤盛二尾,用線扎好,油炸;再加入作料紅燒”。后來民間做法將炸改為煎,將鯽魚腹內裝上生肉茸,更為方便合理,故這道菜深受家庭主婦喜愛,為饗客之佳肴。
原料:活鯽魚、凈豬肉(四分肥、六分瘦)、冬筍丁、冬筍片、紹酒、精鹽、醬油、白糖、蔥末、姜片、水淀粉、花生油。
做法:將豬肉切成細丁,同筍丁一起放入碗內,加紹酒、醬油、白糖、精鹽、水淀粉,攪勻成餡。然后將餡填入魚腹和鰓口內,再用刀在魚身兩面剞十字刀紋,抹上醬油。將鍋置火上,放花生油,燒至七成熱,將魚放入,待魚的一面煎至金黃色取出。鍋內放姜片、蔥末炸香,再將魚煎黃的一面朝上放入,烹入紹酒、醬油,放入白糖、精鹽、筍片和適量清水,蓋上鍋蓋,小火燜約20分鐘,再旺火收稠湯汁,將魚盛入盤中。鍋內的鹵汁用水淀粉勾芡,起鍋澆在魚身上即成。
特點:口味鮮香,魚肉細嫩,油亮紅潤,一菜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