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英文 楊紅旗
摘 要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問題越發(fā)受到各界關注。從席卷全國的廣場舞到老年網民(60歲以上的網民)數量突破3 000萬大關,老年人在社會適應方面呈現出調試中融入的狀態(tài)。本研究以N市果山公園老年人參與自發(fā)性公園聚會的內容和目的出發(fā),通過對這一周期性、規(guī)則性、常態(tài)化的社會交往活動進行實地調查和樣本分析,運用參與式觀察和文獻分析等方法,以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理論為依托,結合前期調查結果得出:老年人自發(fā)性公園聚會的功能主要是在身份結構上建構自我認同,在內容選擇上進行情緒宣泄,在群體圈層內維系圈層文化。
關鍵詞 老年人媒介接觸;社會認同理論;排氣閥效應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26-0188-02
1 現象與特征:從傳播儀式到身份認同
果山公園地處N市老城區(qū)中心區(qū)域,東臨嘉陵江,西與工人文化宮接壤。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領導的武裝起義“順瀘起義”的宣誓地,果山公園具有獨特的歷史與人文背景。基于此地開展的老年人聚會是一項自發(fā)性活動,至今已有十余年傳統(tǒng)。除特殊天氣以外,每天中午前后的2~3個小時間,均有大量老年人聚集在公園某一固定空地區(qū)域進行交談聚會,談論時政要聞,歷史文化,且形式獨特,規(guī)模較大。以7~15人的小圈子交談和20人以上的大圈子交談最為流行。人數多時,同一時段空地聚集數量可達百余人,場面頗為壯觀。
在這樣一個獨特的場域空間下,老年人的行動不僅被此場域的物理環(huán)境所影響,也會受到包括他人的行為以及與此相連的許多因素的影響。聚會的定時定期性和參與目的均帶有儀式化的特征,用傳播的儀式觀視角切入對老年人公園聚會活動的理解,公園聚會不再是單純地信息在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流動的過程,而是存在于老年群體日常生活中的一項儀式。聚會中所談論的話題內容本身并沒有太大價值,關鍵是借由這種形式獲得與他人的平等交流,進而獲得對自身社會身份的認知。
具體來看,老年人公園聚會的儀式性體現在符號表現和功能意義兩方面。前者又分別以儀式的場所、過程、規(guī)則為維度。
1)儀式的場所。在公園大范圍內,儀式的場所會固定在某一具體區(qū)域(如樣本中的空地)并形成一道與周圍其他環(huán)境的隱形屏障。只有在這個特定場域內,參與者才會自覺地聚集,展開交談。
2)儀式的過程。儀式是一個有規(guī)律的象征性實踐活動,通?!斑€會伴隨著儀式化的表演”。傳播過程呈現一種不自覺的圍觀交流。一般由幾組零散的小交流圈發(fā)展到遍布空間的數組大小不一交流圈。圈子內部就談話內容以一人主講和兩人辯論及多人討論為主要形式。參與人員在不同形式下也得以扮演不同的角色。
3)儀式的規(guī)則。雖然公共空間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自發(fā)性的聚會活動也沒有明確的組織秩序,但由于長時間的規(guī)律活動和參與人員的相對固定導致該場域形成了內部不成文的默契規(guī)則。各圈子一般獨立討論,人員可以自由流動。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在他的宗教儀式和社會秩序理論中曾提出,儀式的一個功能就在于通過提供共同體驗的瞬間,激發(fā)、增強或重塑個體成員的集體意識和認同。這是個人通過群體參與社會的重要手段,從心理學角度理解最終仍然是“從群體認同經過社會認同回到自我認同”。
老年人基于相對同質化的身份背景參與公園聚會從而獲得來自群體的支持和歸屬感,實現身份情感的共享。其中,共同的群體記憶是維持群體存在和活動持續(xù)的重要因素,也是支持儀式功能意義發(fā)展的背景。作為同輩人,老年人普遍擁有相對一致的時代記憶和生活經歷,通過對這些話題的討論交談,使其在處于社會邊緣化現實的環(huán)境下對自我身份進行確認。經過群體的共同討論,原有的價值觀得到描述和強化,進而從身份認識到身份認同。
2 內容與表現:從選擇性注意到情緒宣泄
經過半年實地參與觀察和追蹤問卷調查,發(fā)現聚會老年人一般談論的話題為3類:家庭瑣事、地方新事、時政要事。后兩類信息的獲取來源以廣播電視為主。話題通常由小圈子的家庭瑣事開場,待人員稍聚集后轉向對時間較新、空間較接近的地方事件討論,直到圈子內的主要發(fā)言人就該時期的國內外時政要事展開類似“講壇”式的演說,聚會氛圍到達高潮。
與一般的知識性講壇不同,聚會演說輕事實講解重觀點表達,主講人在對信息加工和傳播的過程中呈現明顯的選擇性心理,話題的討論也存在當代背景與歷史勾連的色彩,由此形成了一種獨特小眾的“老年輿論場”現象。
老年輿論場由民間輿論場分化而來,既由“老年民眾從自身利益、情感和意愿出發(fā),進行民意表達、參與公眾事務討論而形成”,又因為老年人無法很好地利用互聯網技術開拓表達的新渠道,因此長期處于線下的隱匿狀態(tài),老年群體的輿論表達不被重視。加上信息化造成的老年群體“數字鴻溝”愈來愈大,場域內部封閉,對部分社會信息理解錯位,滋生了群體極化的可能。
受此影響,群體內的“塔西佗陷阱”現象突出,政府及官方形象的權威性下降。研究發(fā)現,中央體制和權力腐敗的討論話題占聚會交談的主流。老年群眾對此類話題的關注度和參與討論的熱情高且通常伴隨著個人經歷的解讀。其中不乏一些未經證實,對內容進行省略、突出、同化、泛化而形成的流言。
內容表現上面存在的另一個突出現象則是參與者自覺地將話題的當代背景與歷史勾連。當談話內容圍繞時下的政治環(huán)境時展開時,老人們習慣性地于將其與歷史進行比較,由此延伸出帶有時代和地方民間色彩的演義故事。如對時代口號“要吃糧,找紫陽”和有關毛澤東遺留稿費問題處理的回顧討論。通過這些專屬的符號記憶討論,維系集體認識統(tǒng)一的意識和情感。
總的來說,老年人公園聚會的交流內容雖然包含了部分負面話題,但其目的和愿望是單純的,不是人為操縱的結果。其中折射出的社會背景與社會現實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就老年群體本身而言,對社會負面議題的討論和歷史故事的追憶更多是情緒宣泄的表達,公園聚會通過提供一個經?;耐ǖ?,幫助群體及時排泄累積的不滿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排氣閥”的角色,以此避免“對社會存在矛盾沖突的情緒長期得不到釋放造成的社會問題?!?/p>
3 結構與意義:從圈層效應到自我分類后的文化維系
進一步對參與聚會人員進行角色畫像,得出:參與人員集中在75~79歲年齡段,性別以男性為主,參與狀況普遍在2年以上,但也存在“慕名而來”湊熱鬧的圍觀老人。老人的社會屬性分為城市退休老人和周邊郊區(qū)或農村失地移居而來的農轉非老人兩類。作為個體的老年人不僅屬于聚會老年人群體的一部分,又在群體內部按照角色屬性分屬于其他圈層,形成了兩個維度的“我群體”和“他群體”。在內外的客觀環(huán)境因素和自我分類的心理強化下,老年人對所屬圈層的文化有強烈的認同和維系愿望。
3.1 “文化圈層”構成交往壁壘
“文化圈層”理論認為,文化本身具有圈層性,不同群體構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圈層。不同時代的人,由于文化傳播的內容和特點不同,形成了年齡層次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建構并維系著各自的群體身份歸屬和認同。同時圈層內部擁有相對穩(wěn)定的態(tài)度和傾向,與其他群體形成交往壁壘。這一點在網絡空間上的體現是近些年活躍的“中老年表情包”現象,而在此案例中的表現,則是聚會老年人習慣性地參與聚會,對聚會給予行動上的支持,聚會內容也長期重復穩(wěn)定在幾個熟悉的話題選擇。
3.2 身份差異導致的圈層互動建構模式不同
在城市文化和鄉(xiāng)村文化的不同影響下,老年人對在圈層中所扮演的角色傾向也不同。從老年人公園聚會的圈層傳播中看,存在著兩種明顯的角色分類。首先是“意見領袖”。作為圈層中“構成信息和影響的重要來源”,這類角色的扮演者通常是城市退休老年人。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對新媒體的使用更為熟練,因此得到的信息也更全更新。同時普遍擁有分享的意愿和熱情,在參與討論時傾向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相應的在圈層中處于核心的位置。
與“意見領袖”角色對應的,是由農轉非老年人群體扮演的“沉默的大多數”。受城市化進程影響,他們從農村被安置到城市社區(qū),原有的人際關系格局和活動空間被打破,社會適應狀態(tài)不穩(wěn)定。在思想文化上,農轉非老年人偏傳統(tǒng)保守,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強,面對如今的媒介融合趨勢呈現消極被動的狀態(tài)。因此在參與這類公園聚會時,受自身文化水平和再學習能力的限制,沒有自信表達觀點,傾向于“多聽少說”。
群體內部中,“我群體”和“他群體”存在一定的偏見現象。處于核心層的群體對于邊緣群體的印象停留于“古板、愚昧、容易上當”的階段,特別是涉及到養(yǎng)老、醫(yī)療保健問題時,核心層的態(tài)度傾向明顯,認為“農村老人是虛假醫(yī)療保健品的主要受害者”“沒有辨別意識”。他們的圈層文化維系主要通過對本圈層文化的宣傳和展示實現的。而邊緣群體本身處在鄉(xiāng)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沖突融合中,社會適應狀態(tài)不穩(wěn)定。整體處于被動狀態(tài),情感表達也不明顯。聚會時就算對核心層的發(fā)言內容存在意見,一般也會選擇自我沉默式的不認同或者在自有圈層內“竊竊私語”,不會與核心層發(fā)生正面的辯論。他們對本圈層文化的維系以追求穩(wěn)定為主,主要是以封閉的自我消化的形式實現的。
4 結論
“積極老齡化”是指給予老年人保障、尊嚴。在實現軀體健康、精神健康、社會交往健康的“健康老齡化”基礎上,強調激發(fā)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概念。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加快老齡事業(yè)和產業(yè)發(fā)展”等宏觀戰(zhàn)略。公園聚會作為老人固定的休閑活動和自我表達渠道,其功能和意義總體上是正面的。城市管理者應重視這一社會現象,為老年人構建合理的社群空間,提供更完善的服務,給予適當的監(jiān)測與疏導,發(fā)揮公園這一“排氣閥”的功能效應;大眾傳媒要關注、關心老年受眾,除了在其最常接觸廣電媒體上打造惠老節(jié)目外也要積極引導、拓展他們的媒介接觸,幫助老年人更好地完成再社會化。
參考文獻
[1]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文化”論文集[M].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8).
[2]戴元光.關于文化傳播學的理論問題[J].蘭州大學學報,1995(4):7
[3]石義彬,熊慧.媒介儀式,空間與文化認同:符號權力的批判性觀照與詮釋[J].湖北社會科學,2008(2):171-174.
[4]趙詩凝.城市廣場舞:從傳播儀式到群體認同——以南京市N舞蹈隊為例[D].南京:南京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