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qū)天心島小學 黃靈群
基于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本位教學下的民間剪紙欣賞教學,從感悟民間剪紙的文化內涵,品味民間剪紙的別樣之美,探尋民間剪紙創(chuàng)作要領三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能力。
新課程標準提出美術學科的五個核心素養(yǎng)為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也順應了國際教育發(fā)展的潮流。教師要順應教學改革,圍繞核心素養(yǎng)進行轉型,采取不同教學舉措,深挖優(yōu)秀的民間美術與文化遺產資源,使美術學科真正走向學科素養(yǎng)本位的教學。本文從民間剪紙欣賞教學入手,談談如何在民間剪紙的文化內涵、別樣之美、創(chuàng)作要領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能力。
課標中界定:圖像識讀,是指美術作品、圖形、影像及其他視覺符號的觀看、識讀和解讀。觀看是前提,識別和解讀是目的。識別和解讀不僅僅停留在對表面的視覺感知,需要深入理解圖像后面蘊涵的精神和文化內涵。剪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美術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對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和學生現有的生活關聯甚少,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跟學生聊聊剪紙的歷史與用途,講講民俗風情、傳統習慣、民間傳說等,讓學生明白剪紙是人民用剪紙語言闡釋著自己的生活,反映出樸實的農婦們精神上的寄托與追求,在裝飾手法上有獨創(chuàng)性,在立意上寓意深刻,表現出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學中將含有深刻寓意的剪紙作品分發(fā)到小組,讓學生進行小組觀察、討論、思考,分析剪紙作品表現的內容及蘊涵的寓意。如欣賞《魚躍龍門》時,讓學生觀察上面表現的物象有什么,跟學生講述傳說中“鯉魚跳龍門”的典故,在此基礎上,學生就能理解這幅剪紙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逆流前進、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只要不懈拼搏,成功指日可待。由此知道民間剪紙善于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并產生出人們理想中的美好作品。同時,民間剪紙又善于用比興、諧音的手法創(chuàng)造出來多種有寓意的形象,如蝙蝠與諧音寓意“福”南瓜籽寓意“多子”蝙蝠與南瓜合剪一處,寓為多子多福。通過這樣的觀摩、欣賞、探究,認識與解讀圖像的意圖、涵義以及表達的觀念、態(tài)度、情感。學生明白民間剪紙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態(tài)來造型,借托剪紙傳達出人們對生命的渴望,追求吉祥,祈求豐衣足食、子孫繁衍、長命百歲、事事如意等愿望。深入理解圖像后面蘊涵的文化內涵,從而提升學生對圖像的識讀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審美判斷指對美術作品和現實中的審美對象進行、評價、判斷與表達。剪紙教學中呈現不同題材的剪紙,將剪紙作品分發(fā)到小組,讓學生觸摸剪紙,仔細觀察、揣摩,以聯系、比較的方式觀看整體中的各個局部和細節(jié),感受民間剪紙的造型、材質、紋樣等形式特征,提升敏銳的感知能力和審美判斷能力。通過幾幅當今的一些繪畫化、造型具象的剪紙作品與風格各異的民間剪紙作品作比較,領悟優(yōu)秀民間剪紙作品獨特的美感。
剪紙具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藝術語言,“刀言紙語”是剪紙的第一特性,剪紙的工具材料決定了剪紙就要講究刀味和紙感。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現,剪紙作品中呈現了大量的鋸齒紋、月牙紋、米粒紋、魚鱗紋等,因此總結出,這些紋樣是剪紙的基本要素,在一幅剪紙中運用得當,剪味就有了。
在人的視覺審美中,對稱美是一種令人心身愉悅的均衡之美、和諧之美。在剪紙作品中對稱是最見的表現手法,它不僅可以產生有節(jié)奏的韻律美感,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現場將紙對折,快速剪刻完成后,展開后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絕對對稱的圖案,美不勝收。學生由此驚嘆剪紙的對稱之妙,這也是其他任何一種造型藝術形式都無法實現的。
由于工具材料的限制,不宜表現多維空間和場面宏大的主題,也不宜刻意描繪物象的細節(jié)和追求形似,所以剪紙在造型上具有夸張、變形、美化的特點,將所有表現的物象簡約化、概念化、符號化、圖案化,以洗練概括的線條和塊面,凸顯簡約之美,使剪紙作品獨具簡潔明了的裝飾美感。
一幅好的剪紙作品,它具有拙中見巧,拙中有雅、神形兼?zhèn)涞乃囆g效果。剪紙的拙與雅,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有拙無雅則劣,有雅無拙則俗,只做到雅拙并存,才能達到雅俗共賞。
節(jié)奏不但在音樂中存在,在視覺藝術中同樣存在,一幅好的剪紙作品,線與面,面與面的排列、重復、有序和變換,均給人一種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剪紙中的意象造型,是藝術家對客觀物象審美的重新認定,是藝術化的形象。如剪紙作品中的老虎不再是現實中那個兇猛的樣子,倒是顯得虎頭虎腦,生動可愛,它是民間剪紙高手以與眾不同的審美觀,塑造出來的來自生活而又不拘泥生活的物象,在似與不似之間,形象生動,表達作者體驗審美的情和趣,為剪紙藝術贏得了寬闊的視覺想象空間。讓學生明白一件好的剪紙作品,應融合多種美的語言于一體,在創(chuàng)造中帶給人們更多想象空間和視覺愉悅。
不同的美術作品所使用的媒材不同,表現手法也不相同。剪紙作品的創(chuàng)作媒材是紙,由于其特殊的材料及隨心所欲的創(chuàng)作手法,決定了表現形式有別于其他美術作品。通過小組觀察、識讀、思考、比較、討論、實踐等學習方式,探尋民間剪紙的創(chuàng)作要領,以提高美術表現和創(chuàng)意實踐能力。
剪紙分陰刻和陽刻,采用陽刻時,線與線之間要連接一起,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斷了,就成不了整體的畫面,整張剪紙看起來零亂而破碎,因此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而陰刻恰恰相反,陰紋是指把形象內的花紋剔除,因此剔除的每部分要斷開,也就是線線相斷。由此就形成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剪紙藝術特點,它是掌握剪紙創(chuàng)作的最基本要點。
中國民間剪紙的藝術特色體現在其無視寫實主義的造型意識和空間之感。其整體藝術效果應該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無序性,往往采用平視、對稱的構圖。根據形象的特點及其內在的聯系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作對稱、均齊、平衡、組合、連續(xù)等形式美法則安排。我們可以把太陽、魚兒、鳥兒、云彩,與地面上的樹木、人物、動物同時安排在一個畫面上。因此,“層層壘高”或“隔物換景”是剪紙中常見的形式。由于它可以隨方就圓地利用畫面空間,又沒有時空觀念的限制,所以這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形既生動又有偶然性,是任何繪畫方式無法取代的??臻g時間的無序性恰恰是民間剪紙表現最具魅力的藝術形式。民間剪紙的紋樣構成隨心所欲,更適合小學生的認知和表現水平,明白了這一點創(chuàng)作要領,剪紙創(chuàng)作顯得容易多了。
由于剪紙工具和材料的特殊性及局限性,在處理剪紙形象時,要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而且要線條連接自然,因此,在創(chuàng)作剪紙時就不能用寫實的手法。讓學生抓住形象的主要部分,省略次要部分,大膽取舍,形體突出,物象姿態(tài)夸張自然,生動有趣,使主體更為突出,再使用剪紙作品中一些技法,如“月牙紋”“鋸齒紋”等,使剪紙作品更具裝飾特點。美術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間各具意義,又有所交集。它們之間是緊密聯系的,美術文化的理解必須經歷圖像識讀的感知,生發(fā)出基本的審美判斷,再引申到對美術文化的理解。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本位的教學中,在學生自主探究民間剪紙表現方式、方法如何闡釋民間剪紙文化意義的基礎上,初步由如何圖像識讀民間剪紙作品中,生發(fā)出自己對民間美術作品的審美判斷,逐漸產生和獲得對民間美術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