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兒童新媒體素養(yǎng)的內涵與培育路徑

      2019-01-20 08:44:00尹國強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兒童素養(yǎng)信息

      尹國強

      隨著傳播科技加速發(fā)展,擁有強大數(shù)字處理技術與網絡交互技術的新媒體正在兒童群體中加速普及,并加速向低齡群體滲透。此種情形對于當下的兒童生活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呼喚新媒體素養(yǎng):兒童觸網的潛在危機

      (一)娛樂至死的魅惑:觸網動機享樂化可致兒童“新媒體依賴癥”

      一項調查顯示,聊天、聽音樂、玩游戲和看視頻是兒童上網的主要活動,分別占72.0%、65.4%、26.9%和24.0%,并且在這一點上城市兒童和農村兒童并沒有顯著差異。[1]另一項調查也印證,兒童網民對網絡娛樂類應用存在明顯偏好,其網絡娛樂類應用使用率均高于網民總體水平,其中網絡游戲和網絡音樂的兒童網民使用率分別高于網民總體水平9.6和7.4個百分點。[2]兒童接觸新媒體,其目的更多是出于娛樂消遣而非像成人期望的那樣是為了學習。

      觸網動機的享樂化傾向強化著兒童對虛擬空間的依賴性。如今,網絡平臺上遍布為兒童打造的論壇、網站,以游戲社區(qū)為甚。這些專門化的網絡虛擬空間是成人社會根據(jù)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為其量身打造的,無可避免地打上文化工業(yè)的烙印,如同潘多拉的魔盒散發(fā)著迷人的芬芳,誘惑著更多的目標群體投身其中。據(jù)筆者在一線學校調研,“放學回家打電腦游戲”已經成了許多兒童課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個體自制力薄弱,一些兒童沉溺于網絡不能自拔,出現(xiàn)病態(tài)化的“新媒體依賴癥”。根據(jù)中國青少年網絡協(xié)會的調查,中國存在上網行為的兒童中,網癮比例高達14.1%,人數(shù)達2404余萬人,網癮傾向比例也達12.7%,人數(shù)約為1800余萬。[3]一旦被裹挾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兒童心理發(fā)生“病變”的概率就會增加。數(shù)據(jù)顯示,在網癮兒童中,出現(xiàn)抗壓力能力弱、偏執(zhí)、冷漠、自制力差、自閉等問題的幾率明顯高于其他兒童。[3]

      娛樂至死的時代,兒童在新媒體語境中并沒有被當作受尊重和愛護的對象,成人對兒童的啟蒙理想也在一片嘩然中漸漸失落。而兒童自身并不能感受到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隱憂,對不曾擁有鄉(xiāng)土童年的、多為獨生子女的他們而言,新媒體帶來的是樂趣、朋友以及更多的東西,他們不會主動意識到新媒體對自己精神的裹挾,反而可能會因為不知道某部“二次元”動漫、不會玩某種新出手游而擔心成為同伴取笑的對象,被孤立和邊緣化,從而進一步帶給他們一頭扎入新媒體虛擬世界的沖動。

      (二)視聽盛宴的迷霧:觸網內容無序化可致兒童“網路迷頓”

      新媒體所構筑的網絡虛擬世界在文本編碼方式上是視窗化、全景敞開式的,并且常常兼具聲音、視頻、圖片、文字,這直接帶給參與其中的兒童視覺、聽覺、觸覺等全方位、立體化的互動體驗,視野也得到極大的拓展。自認為遨游在信息海洋當中見多識廣的兒童,“與他們的祖父輩相比,已經活了幾輩子了”。[4]但正由于這個虛擬世界的開放性,任何景觀,不管它適不適合兒童接受,不管它是否真實可靠,包括一些丑的、凌亂的、比例失調的、搭配不當?shù)摹安缓椭C”內容,都可能被兒童一覽無余,甚至欲罷不能沉迷其中。對兒童成長負有保護和教育職責的成人怎能無動于衷地放任兒童過多過早地面對一些超越其生理年齡和心理承受力的社會問題和現(xiàn)象?

      在虛擬空間的浩瀚海洋中,兒童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還可能面臨另一個嚴峻考驗,即“網絡迷路”。就像筆者調研時一個小男孩所說:“網頁千奇百怪,我這個點一下,那個點一下,看得很起勁……不知怎么的,時間就過去很久了。”新媒體以非線性的超文本形式展現(xiàn)給受眾,給予受眾動態(tài)交互的權利??捎捎趦和狈Ρ匾慕涷灪退仞B(yǎng)來抵御各種信息誘惑,很容易陷入大量零散的信息資源中卻六神無主,被分散了注意力,也在一次次的點擊中耗掉時間。突然清醒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在光電效果中迷失已久,忘了來路為何。國外有研究顯示,兒童長時間置身音像刺激中,其身體發(fā)育亦受影響,極有可能產生視力不良、肥胖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還有可能造成腦損傷、腦腫瘤和發(fā)育遲緩等。[5]

      從兒童自身視角來看,相比學校和家庭等傳統(tǒng)的社區(qū)環(huán)境,微信、微博、QQ空間、短視頻等多種新媒體形式消除了人們交往的時空障礙,并打破了人們社會等級、性別、年齡、種族、文化的差異,建立起人們之間的普遍交往。在家庭和學校都處于弱勢地位的兒童,往往能在虛擬世界打破成人的話語壟斷,大膽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從而在虛擬信息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獲得表達滿足感。但由于兒童知識體系和文化修養(yǎng)的欠完善,以及相應監(jiān)管機制的欠健全,相比成人,兒童更無法對自己傳播的信息負起責任,不真實、不可靠甚至侮辱、誹謗的信息時常出現(xiàn),這也直接加重了兒童觸網內容的無序性。

      (三)消費主義的陷阱:觸網過程商業(yè)化可致兒童“盲目燒錢”

      現(xiàn)代媒體環(huán)境是建立在消費社會的模型之上的,文化商品化是消費社會最基本的特征。2016年,中國網絡游戲市場規(guī)模達1789億元,占全球比例27%,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游戲市場。而網絡游戲用戶規(guī)模近年快速增長,從2008年的3093萬人,迅速增長到2016年移動游戲用戶規(guī)模5.21億人、PC端游戲用戶規(guī)模4.46億人。[6]伴隨著兒童上網低齡化日趨嚴重,小網民們已在悄然之間成為互聯(lián)網大軍中一支聲勢浩大的隊伍,兒童網絡游戲消費已成為互聯(lián)網掘金熱點。

      如此可致兒童“盲目燒錢”。單在網絡游戲消費方面,大約七成青少年有過游戲付費行為,其中近四分之一是為了爭排名。[7]兒童新媒體消費實質上是一種符號化的消費文化。兒童選擇新媒體消費,不僅僅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更是要體現(xiàn)自身個性、品味、生活風格、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同。商業(yè)邏輯深諳此道。于是,線上線下的全媒體融合使一切可以從兒童手上獲得商業(yè)利潤的文化產品都可成為兒童的“精神伴侶”,“琳瑯滿目”地呈現(xiàn)在兒童眼前。兒童精力充沛、思想活躍、好奇心強,富有冒險精神,但他們的心智尚未成熟,辨別能力和自控力也相對較差,追求時尚的同時也預示著掉入消費主義陷阱的風險。在此過程中,兒童的審美趣味、價值觀導向、倫理道德上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消費文化的烙印。近年來以具有架空世界觀的小說、漫畫、動畫、游戲作為主要載體的“二次元”網絡文化在青少年網民中快速滲透即是典型例證。

      二、兒童新媒體素養(yǎng)的內涵解讀

      (一)爭論的焦點:新媒體素養(yǎng)核心能力的認定

      兒童急需習得一種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生存、學習、生活而不迷失的文化調試能力,避免波茲曼“童年在兒童喜愛的事物上消逝”[8]的悲觀預言。近年來,新媒體素養(yǎng)問題成為熱點話題,但人們對其概念莫衷一是,分歧點在于對新媒體素養(yǎng)核心能力的認定。

      美國新媒體聯(lián)合會提出:“新媒體素養(yǎng)是由聽覺、視覺以及數(shù)字素養(yǎng)相互重疊共同構成的一整套能力與技巧,包括對視覺、聽覺力量的理解能力,對這種力量的識別與使用能力,對數(shù)字媒體的控制與轉換能力,對數(shù)字內容的普遍性傳播能力,以及輕易對數(shù)字內容進行再加工的能力?!盵9]此定義重視個體對媒體文本的解讀、加工及傳播能力,但其忽視了網絡空間的重要特征——集體性、交互性。詹金斯指出,“新媒體素養(yǎng)應該被看作是一項社會技能,被看作是在一個較大社區(qū)中互動的方式,而不應被簡單地看作是用來進行個人表達的技巧”。他將兒童應具備的新媒體素養(yǎng)總結為11項核心技能,分別是:游戲能力、模擬能力、表演能力、挪用能力、多重任務處理能力、分布性認知能力、集體智慧能力、判斷能力、跨媒體導航能力、網絡能力、協(xié)商能力。[9]這個界定不僅關注個體,也關注到了兒童在虛擬社區(qū)的活動,但是,若僅僅專注于實踐能力,就屬“技能模式”,然而無論是何種素養(yǎng),都還應該關注到相關的知識、意識、品質、精神等。李·雷恩尼和巴瑞·威曼在《網絡化:新的社會操作系統(tǒng)》中,提出在網絡化社會人們應具備的新媒體素養(yǎng)應當包括:(1)圖像處理能力——理解網絡時代也是讀圖時代,擅長以圖像化處理為主要方式的網絡工作行為;(2)導航能力——網絡信息的搜索、交流和分享能力;(3)信息組織和聯(lián)通能力——快速理解并合理解釋信息的能力;(4)專注力——嚴格區(qū)分線上和線下的生活,自主縮減網絡上讓人分心事物影響力的能力;(5)多任務處理能力——同時處理來自家庭、工作、朋友及公共機構任務的能力;(6)懷疑精神——有效評估信息并檢驗信息的意識和能力;(7)道德素養(yǎng)——支撐其媒體使用、創(chuàng)造和傳播的文化道德和社會規(guī)范。[10]此界定較為全面地囊括了新媒體素養(yǎng)的內涵,既明確了個體性,又關注了集體性,既強調操作實踐,又重視文化修養(yǎng)。

      (二)綜合的考量:兒童新媒體素養(yǎng)是一個多層面動態(tài)發(fā)展系統(tǒng)

      新媒體是相對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四大傳統(tǒng)媒體而言的。新媒體素養(yǎng)也是一個文化概念和歷史概念,其內涵是多層面的動態(tài)發(fā)展系統(tǒng),具有開放性,并非一個固定范疇,且相對于不同主體及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要求。

      按照《兒童權利公約》第一條,“兒童系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這個范疇涵蓋我們通常所說的嬰兒、幼兒、少年和青年初期。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面臨的成長問題和發(fā)展程度是不同的,對新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需求也不同,但依據(jù)國外學者的結構劃分及本土化構建,整體上而言,筆者認為兒童新媒體素養(yǎng)的內涵應涵蓋四個層面的內容:(1)文化道德層面,如科學與人文文化素養(yǎng)、倫理道德與社會規(guī)范意識;(2)認識層面,如關鍵概念的認知、媒體內容及制作流程的了解;(3)理解與反思層面,如對信息影響的評判、對社會輿論的把握;(4)操作層面,如信息技術處理能力、虛擬環(huán)境與公共決策的參與能力等。這四個層面中的要素相互關聯(lián),共同構成一個完整并動態(tài)發(fā)展的兒童新媒體素養(yǎng)內涵體系。

      三、兒童新媒體素養(yǎng)培育的應然路徑

      (一)目標:秉持正確兒童觀,培育“積極的受眾”

      媒體信息的參與式文化已然形成,“保護主義”的“拯救”勢必導致理想與現(xiàn)實的脫節(jié)。培養(yǎng)兒童新媒體素養(yǎng),目標應當定位在建構“積極的受眾”,即指人們以特定的方式使用特定的媒體和特定的媒體內容來滿足特定的需求,有能力成為有責任的媒體消費者,使用媒體來滿足自己值得追求的目的。[11]這樣的受眾不是消極地接受信息,而是積極地尋求信息為自己所用,他們是媒體信息的參與者、解讀者和主導者,是信息需求的活躍主體,是文化市場的真正主人。

      這有賴于更多成人童年意識的覺醒。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兒童觀,應當是在尊重兒童主體地位的基礎上,認識并呵護兒童的天性趣味和審美能力,理解和保護兒童勇于體驗和表現(xiàn)的本性,拓展他們與生俱來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引導他們與這個生逢其時的新媒體時代結合,讓兒童自己去選擇和發(fā)展與這個世界互動的能力。成人承擔提供資源、引導啟迪和監(jiān)督糾正的職責。

      積極的受眾是有層次性的。兒童具有年齡階段差異,新媒體素養(yǎng)教育要始終關切各年齡段的心理特征。年齡越小,其自主意識越淡薄,因而低齡段兒童的新媒體素養(yǎng)教育要更加注重對兒童接觸信息的保護和篩選,幫助兒童建立起良好的媒體接觸習慣和初步的媒體解讀能力。隨著兒童的成長,成人的引導、啟發(fā)逐漸代替了管制和隔離,逐步幫助兒童發(fā)展起在媒體化社會中良好生存所需要的更內在、更持續(xù)的自我保護能力,這是一個逐漸深化和整體氛圍營造的過程。

      (二)核心:培育批判意識,重塑兒童主體性

      兒童的主體性,是指兒童在童年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自覺性、自控性和自主性。主體是由權力建構的,當客觀的權力無所不在時,人的主體也會不斷地客體化,甚至變成一個客體化的主體。新媒體帶來的信息爆炸和參與式文化浸入,讓兒童身陷快捷化閱讀的藩籬,沒有充分時間去消化、思考,這樣一來,兒童作為人的主體性岌岌可危。

      批判意識是主體性的重要表現(xiàn)。批判意識和思維對兒童在媒體信息“狂轟濫炸”面前保持獨立思考習慣的養(yǎng)成,起著重要作用。培養(yǎng)兒童批判意識,成人應當賦權給兒童,讓兒童對自身所處文化時空進行思考和調節(jié),不斷增強媒體實踐的互動性和參與性,讓兒童體驗到媒體技術在生活中的積極作用,逐步學會運用非線性的信息搜索策略并通過同樣的方式從貌似不相干的零碎信息中建構知識。

      在具體實施路徑上,美國媒體素養(yǎng)中心曾對媒體信息作出了五個方面的基本設定,即所有的信息都是被建構的、媒體信息是依據(jù)自身的規(guī)則以一種創(chuàng)造的語言建構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信息的體驗是不同的、媒體信息具有內含的價值和觀點、媒體被組織以獲取利潤和權利。在此基礎上,提出兒童在面對媒體信息時需要思考的五個基本問題:(1)誰制造了這個信息?(2)為了吸引我的注意力運用了哪些創(chuàng)造性的技巧?(3)與我相比,其他人面對這個信息時可能會有什么差異?(4)在這個信息中表達了和省略了什么價值、生活方式和觀點?(5)為什么發(fā)出這個信息?[12]成人應引導兒童對媒體信息經常發(fā)出這樣的追問和思考。在對媒體信息批判性思考的過程中,兒童不再是信息的被動吸收者、附和者,而逐漸成為信息的主動交互者、對話者,向著豐富世界和多向度生存方式的方向突圍。

      (三)策略:建設家—?!绻餐w,形成導引合力

      兒童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與新媒體本身所具有的自由、開放的特性不謀而合。兒童在介入新媒體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了一些道德失衡和行為失范的傾向,但如今已不能阻擋兒童參與此種文化。無論是政府、學界、企業(yè)、學校、家庭、媒體等,無論是從道德教育的角度,還是從社會責任的視域,都應當重視兒童的新媒體體驗,有責任在兒童觸及這個“魔盒”時,教會他們逐步學會主動辨別和選擇。

      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對兒童的影響作用不言而喻。在對待兒童新媒體素養(yǎng)的培育上,家長必須首先檢視自身的言行,養(yǎng)成良好新媒體使用習慣并嚴于律己,且家庭成員之間要在榜樣示范上達成一致性,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不能像美國繪本大師安卓伊德在《晚安,IPAD》中描繪的那樣,得靠老奶奶的“斷電”來阻止一家人的網絡沉迷。同時家長應對兒童新媒體應用的形式和內容作出適度的把關,保障兒童的網絡活動呈現(xiàn)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內容、合適的媒體、合適的頻率,體現(xiàn)為適時和適量,防止兒童身心受損。另外,家長要在關注兒童網絡體驗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豐富多彩是對虛擬世界沉迷的最有力抵御。

      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有義務傳遞給兒童必要的媒介知識并啟迪其意識。在課程建設中應吸納相關知識如信息衛(wèi)生學部分內容,并將這些知識有效落實在相關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學校要有意識地教給兒童一些基本的信息獲取和分析的方法及途徑,并基于對本群體兒童的認知分析,向他們推薦優(yōu)質的新媒體信息資源。學校也要與家長形成一致性合力,可通過開設講座、業(yè)余分享等方式延伸學校課程教學中的相關內容至家長群體。

      承擔公共服務職責的政府需要從長遠出發(fā),高度重視兒童利益,厘清企業(yè)技術產品生產與兒童健康成長的關系,并積極營造氛圍提升社會公眾整體的新媒介素養(yǎng)。一方面,應大力扶持優(yōu)質新媒體資源的建設,打造隊伍,建好平臺,優(yōu)化管理。再輔之以相應的宣傳與推廣,組織多層次的公益培訓,提高民眾新媒體素養(yǎng)。另一方面,政府在新媒體管理上要當好規(guī)則制定者、過程監(jiān)督者、資源管理者以及矛盾仲裁者。通過制定行業(yè)制度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讓媒介從業(yè)者明晰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約束行業(yè)人員的行為。可參照發(fā)達國家相關規(guī)定,對我國網絡影視、動畫、游戲等新媒體資源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建設相關規(guī)范與標準,并嚴格落實,為兒童疏離與自身年齡段身心發(fā)展不適的新媒體信息建立一套保障機制。

      猜你喜歡
      兒童素養(yǎng)信息
      必修上素養(yǎng)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yǎng)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yǎng)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yǎng)測評 第七測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兒童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六·一”——我們過年啦!
      捏脊治療兒童營養(yǎng)不良
      祝您健康(1990年6期)1990-12-30 06:51:40
      武隆县| 永泰县| 肇东市| 内江市| 临清市| 聂拉木县| 安达市| 五家渠市| 冷水江市| 双鸭山市| 登封市| 社会| 河曲县| 玉门市| 怀安县| 青浦区| 易门县| 波密县| 洪雅县| 华亭县| 久治县| 嘉义市| 读书| 张家口市| 成安县| 同心县| 吐鲁番市| 遵化市| 恩平市| 黄大仙区| 和林格尔县| 道孚县| 晋江市| 嘉定区| 泰宁县| 宜兰市| 凉城县| 班玛县| 香格里拉县| 长宁区|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