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神木市第五小學 亢秀榮
課程改革十多年來,我參加過不少知名專家培訓。尤其是在近三年神木的高效課堂開展中,外出學習觀了不少名校,聽了很多課,了解了不少模式,回來講課時套了不少公式去上課。這些公式既非真理也不是定理得出,單憑在一兩節(jié)課中體現(xiàn)教學改革精髓,我覺得還是比較難。作為一線教師,在十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覺得只有靜下心來,慢慢學習,在實踐中不斷思索、探討、改進,然后逐步在年級內(nèi)實施,經(jīng)過試驗看是否有效,然后推廣。何況神木這幾年“金融誠信缺失”,安心搞教育者有幾人?就我們神木五小而言,也許我們的步子邁得有點大,步伐有點快。近兩年我安心學習課程理論,同時聽新調(diào)入我校的教師的“精彩一課”,在聽課活動中,互相學習,互相討論,共同進步,每位教師都有不少收獲。
我在網(wǎng)絡上觀看名師講課程專業(yè)理論、教學實踐指導。從小學語文教學理論到古典文學賞析,聽古典文學賞析更是一種文化的熏陶,是對古典文學的在認識,教師從國學的角度剖析,發(fā)自內(nèi)心地自我陶醉,流露出淡淡的微笑,感染了我。感嘆當年為什么沒有好好聽古典文學教師的課。小學語文教學論,從系統(tǒng)的講析每節(jié)課的設計到整體教材的把握,為語文教學真正地指明了方向。我感覺我們以前的語文教學似乎只給學生在教課文內(nèi)容,或者是單純地在教知識,通過本次學習我認識到要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分析學生學情,設計出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設計。語文教學中要滲透、流露出如同默默清泉、涓涓細流般的語文情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課堂只有預設,其中生成的東西特別多,一節(jié)課下來是輕松自然的,學生也是一種享受,教師感覺是一種幸福。而不是我們始終牽著學生的眼睛利用幻燈片在教學,否則無法切入,沒有創(chuàng)新。
我在學習教學理論時,了解到了很多在國內(nèi)語文教學名家,認識到他們的課是怎樣設計的,每位名家有哪些特點。孫雙金,自成一家的“情智教育”在全國廣有影響,多年來他成了瀟灑不失嚴謹靈活而又扎實的教學風格。在執(zhí)教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時,孫雙金緊扣詩眼來組織教學,“京口瓜州”,說明詩人“離家近,應該還”“春風又綠江南岸”說明詩人“離家久,更應還”“明月何時照我還”說明詩人“思家切”卻“不能還”,這樣緊扣“還”字步步深入,層層挖掘,高潮迭起。王崧舟老師積極倡導“詩意語文”的理想和信念,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精致、和諧、大氣、開發(fā)”的杭派教學風格。在執(zhí)教《長相思》時,引導學生想象詩人在邊關如何思念親人的情景后,馬上又轉(zhuǎn)換到詩中所描繪的現(xiàn)實中,用“在這里,沒有……有的只是……”的排比引說,讓學生自然地讀“長相思”,最后結(jié)束時,教師的語言更是極富詩意,若排成詩行就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愛故園,愛親人,字字化作長相思!詩意語文在這得到了形象地詮釋。
如果語文教學我們依然還選擇講完一段再講一段的方式去完成語文教學任務,或者說和過去一樣講得特別細,幾乎是逐字逐句,學生認為語文肯定是枯燥無味的,毫無意義。這樣學生不是在學習語文,更多是在了解語文中的故事。而是我們要在深挖教材的基礎上,吃透教材,合理處理教材。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氛圍,巧妙設計各環(huán)節(jié),抓住重點一段講解。利用同樣的辦法讓學生學習更多的文章,得出感悟,也到達一定的閱讀量,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教師要對過度語言,提問技巧,學生評價,板書設計仔細推敲,研究學生接受信息、傳遞信息能力,最大化地在一節(jié)課中改變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我將不斷學習與實踐,嘗試新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在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時更要細化任務,追求學生喜歡的課堂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