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qū)耿車中心小學 楊 柳
朗讀,一直以來都是理解作者內心真切感情的一種最直觀的方式。我們常能夠在語文課本上的一些韻味深刻的文章的課后任務中看到這樣幾個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蓖ㄟ^朗讀確實能夠增進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仿佛是讀者在與作者之間進行語言交流一樣,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內心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所以,在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習中,蘊情于讀,不失為一種最貼近作者的學習方式,但是應當如何把握朗讀感情和朗讀節(jié)奏呢,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要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首先就需要先對整個文章的主旨大意和情感脈絡有比較清晰的了解。要先知道文章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到底是輕快的,還是哀傷的,是憤怒的,還是卑微的。文章的整體結構和感情基調決定了朗讀的情感,那么要如何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和感情基調呢?首先就需要通讀全文,通過文章的描寫,尋找到全文的情感脈絡,從而確定文章的感情基調。例如,教師在講授四年級上冊文章《火燒云》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這篇文章,引導學生把握整個文章的情感脈絡,從而確定朗讀文章的感情基調。《火燒云》是一篇散文題材的寫景文章,描寫的是晚飯過后,火燒云從上來到下去的過程中,顏色和形狀的變化,作者把整個火燒云的過程描寫得淋漓盡致,顯然整個文章的感情基調應當是輕快且活躍的。學生在朗讀時便可以以輕快的節(jié)奏進行朗讀,該快則快,該慢則慢,將作者所要表達的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全然表現(xiàn)出來。
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應當選擇不同的朗讀方式。比如遇到以人為主題的文章就應當首先剖析文章中所描寫人物的性格特點、處事風格以及思想感情。同時,描寫人的文章的朗讀過程是非常有趣的,因為這其中蘊含著作者對于這個“人”的看法和態(tài)度,是允許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情和認識進行朗讀的一種文章類別。對于寫人的文章理解起來往往會比較容易,所以感情基調也比較好把握。例如,學生在朗讀六年級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之前,則需要教師先將整個文章給學生講解后,讓學生了解“魯迅”這個人是怎么樣的,同時也確定作者對于魯迅先生是一種怎樣的態(tài)度,深刻剖析了“魯迅”的人物特點之后,再進行朗讀,才能深化文章中所描寫人物的感情訴求,進而提升學生對于“魯迅”的了解和尊敬。
朗讀,顧名思義就是要以高聲朗朗的姿態(tài)將文章誦讀出來,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很難能夠理解到這個層次,這就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引導和糾正。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都貫穿著對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的提升。學生讀的能力提升了,語感強了,說和寫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所以教師需要在課程中強化學生的朗讀技巧,糾正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錯誤習慣,更進一步地深化學生在朗讀時的感情代入能力,力求以最飽滿的精神,最真切感情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流露出來。
朗讀,就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最直觀的方式。蘊情于讀,是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將作者的感情以實際的語言表達出來,朗讀出來,是對文章的深刻理解和表達。當然,朗讀教學的途徑遠遠不局限于上述所講內容,在朗讀中教師還應該營造文章的主導感情氛圍,引導學生啟用想象能力,身臨其境的朗讀表達;同時,單單只是干燥的以文章而讀文章也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所發(fā)生的事情,與文章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這樣的朗讀才是生動的,活的,有靈魂的;最后,還需要教師尋找同類型的文章讓學生延伸拓展,以類比的方法,自行把握同類文章的朗讀技巧,自行領會不同文章的感情基調,從而更深層次的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