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應霞 (湖北工程學院教育與心理學院)
大學階段是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他們作為文化層次較高的年輕群體,心理發(fā)展水平上處于接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階段,他們熱情而充滿活力,理性而充滿創(chuàng)造,情感豐富,敢于拼搏,但也會情感失控,浮躁,沖動等。在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以及來自學習、專業(yè)、就業(yè)、經(jīng)濟和情感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時,往往不知所措,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困擾。身心健康的大學生,能夠調動自身強大的身心資源和外部資源,順利地度過;而身心不健康的大學生,則有可能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心理和行為問題,甚至有些學生可能會因為身心問題而走上一條不歸路。
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開始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許多專家學者圍繞這一課題開展了系列研究,提出了許多實施方法,教育工作者也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做了有益的嘗試。我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經(jīng)歷了一個由認知到重視再到加強的過程。1995年,國家教委在《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中提出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內容;隨后,2001年和2002年,教育部又頒布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和《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在文件中,進一步加強了對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和指導,明確提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此后,全國各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沐春風,如火如荼地開展,涌現(xiàn)出來一大批成果,包括師資隊伍、課程開發(fā)、配套設施、實施方法等,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也迅速地推廣開來。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要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適應社會、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人??v觀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存在著學科化、知識化的傾向。心理健康教育偏向心理學知識的傳授會加重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有悖于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實效性的體現(xiàn),并且心理健康教育有許多是屬于非知識性的內容,需要學生通過活動、實踐等親身體驗才能獲得。同時,單純的心理學知識和理論傳授也不會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或心理健康水平,有悖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發(fā)點,學生僅靠記憶掌握的心理學概念或理論,是不能直接“內化”為心理素質的。
如何有效的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成為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20世紀20年代,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這種“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質是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做”是核心,主張在做上教,做上學。“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模式,凸顯教學的實踐性,以課堂理論教學為基礎,以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為手段,以實踐教學為延伸,偏重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運用。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受到了眾多職業(yè)院校教師的青睞,成為他們改進教學的有效手段。結合職業(yè)教育的特點,“教學做一體化”可以很好地滿足學生的知識掌握和應用,直接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職業(yè)人才??v觀國內關于“教學做一體化”的研究,多是職業(yè)院校,多集中在計算機、電子機械、醫(yī)療護理等相關專業(yè)。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普通高校教學中的研究和應用比較有限,“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高校課程的教學中,有很大的應用空間。
2005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等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中,要根據(jù)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jīng)驗為中心,以學生本人的情意活動為主要內容,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導和實踐,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從上面的這段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最終的評估標準是能否將所學的心理學的知識運用到現(xiàn)實,保持身心的健康狀態(tài),這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不謀而合,在“做中教,做中學,學中做”,將理論與實踐聯(lián)系。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特點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特點,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對于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實踐性、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意義。
基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長期教學經(jīng)驗,結合近年來編寫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及學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反饋,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什么,怎么教,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需要考慮什么,如何體現(xiàn)這門課程的開課目的,這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首先需考慮的問題。以研究者所在學校為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以專題的方式進行,主要涉及以下內容,見表1。
表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程內容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設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時,研究者所在學校主要立足于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依據(jù)大學生在個人成長中遇到的困擾,在自我、人際、情感、愛情、挫折、生命教育等方面開展教學??v觀目前國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編寫,涵蓋的內容包括以下方面:大學生人格完善、和諧自我構建、學習心理、情緒調控、良好人際建立、壓力調適、挫折應對、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網(wǎng)絡心理、心理危機干預等。
課程內容的設置,是為了更好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立足于學生現(xiàn)實需求的“教”,才能更好地用之于學生,產生效果??茖W的、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設置須體現(xiàn)如下特點:第一,教學內容的現(xiàn)實性。按照埃里克森人生發(fā)展的八個階段,大學階段處于青年期,面臨著親密對孤獨的發(fā)展任務,有些大學生還在完成著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的發(fā)展任務。在這個階段,他們會面臨自我的困惑,積極努力的認識、了解和發(fā)展自我;他們渴望朋友,尋找友情和愛情;他們充滿著求知欲,規(guī)劃著自己的人生藍圖;他們努力獲取進入社會的資本,積極地適應社會。但是,在快速發(fā)展的社會和日趨激烈的競爭面前,他們在學習、情感、人際、生活、工作等諸多方面,面臨著各種挑戰(zhàn),也容易滋生各種心理困擾。這些心理困擾就成為教學的內容。第二,教學對象的學生主體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以大學生為主體,不論從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過程的實施,還是教學效果的評估上,都需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為出發(fā)點和評估標準,力爭發(fā)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自助”的功效,實現(xiàn)師生在心理健康上的自得自動,學有所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怎么教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覺的學習下學以致用?有研究顯示:大學生們認為最需要,但同時也最不滿意的課程均為心理健康課。這是一個非常尷尬的結果。如何擺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困境,在教學方法上,需要真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讓他們去體驗感悟,在身體力行下感受自身的心理狀況,從而調動所有資源,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
通過感官感知外部世界,獲得感受體驗,形成感性認識;結合已有經(jīng)驗,聯(lián)系現(xiàn)實,運用思維,在感悟體驗下獲得理性認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讓大學生能夠更合理的看待自身的身心現(xiàn)狀,從而尋求改變之法。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注重做上教、做上學的理念,與這種感性——理性——應用的思想不謀而合。
在教學中,多采用游戲、團體活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參與互動模式,帶領學生在活動、游戲、探討中體驗心理健康的豐富蘊涵,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在探討大學生自我意識主題時,通過游戲活動“20個我是誰”“獨特的我”“生命中的五樣”“遺失的世界”等探討自我的內涵,認識每一個個體的獨特性,自我的構成等知識,讓學生認識生命中重要的東西,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學會珍惜已經(jīng)擁有的,懂得知足和感恩。通過這種方法,既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又能將知識融入生活,在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中,調動學生的感官,在情境渲染下,啟動理性思考。
“一切教皆是為了不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知曉心理健康為何,如何維持心理健康,有效的教學方法須體現(xiàn)如下特點:第一,教學的生動性。心理健康問題關系每一個學生自身需求,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動機參與學習,他們更需要的是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如何運用這種方法。在教學中,不需要對一般學生過多講授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在教學中,需要調動他們自身對心理問題的認識,每一個人都是天生的樸素心理學家。游戲、團體活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參與互動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將心理健康內容以可感知、可體驗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讓其落地而非高居廟堂,用生動有趣的課堂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持久熱情;第二,教學的有效性?!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不論傳授多少的心理學知識,皆是為了學生能夠應對生活,在社會中適應和發(fā)展。在教學中,方法的有效性在于學生將所學的運用于實踐的能力。例如:在人際關系方面,通過角色扮演認識朋友之間的人際相處問題,通過小組探討、腦力激蕩了解人際相處的原則,通過系統(tǒng)雕塑的方法,學會如何改善人際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參與體驗獲得感悟,能夠即時思考問題解決之法,教學效果立竿見影。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初衷是為了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學生能夠從自我主觀經(jīng)驗評價、社會適應、統(tǒng)計學評估標準以及自身的行為標準上進行衡量,處于常態(tài)水平而非異常水平。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評價應立足于學生,從學生自身的知情意行上考量,真正讓學生學有所感、學有所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評價,偏重學生的自我評價,結合教師的評價、同學評價和社會評價,在考核中,需要凸顯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如:學生在學習了人際關系這一章節(jié)后,能夠拓展自己的人際圈,多結交了朋友;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中,自主的表達交流;遇到人際沖突后,能夠想方設法化解沖突。這就說明學生在學習人際關系這部分內容時已經(jīng)學有所獲。如何評估呢?教學不可能在學生學習之后的很長時間進行評估,這就需要設置多種生活場景,模擬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在場景考核中發(fā)揮自己的能力。評委由任課教師、同班同學、其他同行構成,依據(jù)學生在場景中的真實表現(xiàn)進行綜合評估。
教學評價不是為了考學生、考教師,而是為了檢驗學生是否在學習后有所變化。在教學評價設置時只有唯一的標準:學生的變化。變化是最好的檢驗,學生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能夠悅納自己和他人,能夠激勵自己,能夠結交朋友,能夠正常的與異性交往,能夠珍愛生命等,這是最好的檢驗教學效果的指標。學生的變化可以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場景考核、案例探討、社會行為觀察等多方面了解。心理影響行為,行為反映心理,心理沒辦法直接獲知,只能通過行為間接反映。通過觀察學生的變化,可以從學生的行為、態(tài)度中了解學生是否學有所感,學有所獲,真正體現(xiàn)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開設的課程初衷。
“教學做一體化”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做是核心,也是評價的來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學生,教學、學習,需要統(tǒng)一于做?;诖?,“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可以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