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五四運動的社會歷史傳承
      ——基于歷史社會學的視域

      2019-01-25 21:55:55鄧志強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9年5期
      關鍵詞:現(xiàn)存五四運動社會學

      ■ 鄧志強

      (中共湖南省委黨校 共青團理論教研部,湖南 長沙 410006)

      五四運動百年來,不同時期、不同學科開展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五四運動研究的議題眾多,觀點各異。比如,對五四運動的界定就各不相同。葉曙明認為,五四時代與五四運動是兩個概念,五四時代始于公車上書,終于陳炯明的中國聯(lián)邦憲政實踐;而五四運動是因外交問題而引發(fā)的突發(fā)事件[1]。周策縱則認為,五四運動不僅是指1919年5月4日的學生游行示威,也包括之前之后的一系列事件,如新文化運動和各種罷工、罷市等,最終導致社會的變動和思想界的變革[2]。筆者認為,五四運動不僅是指1919年5月4日發(fā)生的五四事件,還包括了之前的新文化運動和之后的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等運動,五四運動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思想啟蒙運動,是追求民族獨立和民族復興的覺醒運動。張德旺指出,百年來五四運動研究形成了三種總體思路和敘事體系。第一種是重視十月革命的影響、肯定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密切聯(lián)系的研究思路和敘事體系。第二種是以國民黨人為中心的總體研究思路和敘事體系,以劉永明的《國民黨人與五四運動》為代表。第三種是以學生運動為中心、以自由主義為主導思想的總體研究思路和敘事體系。張德旺進一步指出,新的五四運動史研究思路呈現(xiàn)三個發(fā)展趨向:一是進一步體現(xiàn)歷史真實;二是個案研究不斷涌現(xiàn);三是在構建更真實全面的五四運動史總體研究思路和敘事體系上將有進一步突破[3]。五四運動雖已百年,但仍“被述說”, 我們?yōu)槭裁匆販睾图o念五四運動?究其緣由,五四運動是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格局的奠基者,因為五四運動的“現(xiàn)存歷史因素”仍屬于新時代、仍屬于當代中國,與各個時期青年的血脈相通,且能夠激發(fā)新時代青年的活力和動力,能夠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歷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現(xiàn)存歷史因素”,發(fā)掘和探究五四運動的“現(xiàn)存歷史因素”,是歷史社會學視域研究五四運動的使命。

      一、歷史社會學研究五四運動的內在要求

      歷史社會學編織了聯(lián)結社會學與歷史學的紐帶,是中國社會科學極具發(fā)展?jié)摿Φ难芯款I域。從歷史社會學維度探討五四運動,是當代社會學研究“轉向歷史”的學理發(fā)展趨勢。打開歷史鏡頭,讓五四運動重返歷史情境,反思現(xiàn)實鏡像,有助于深刻理解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時代價值和時代內涵。

      第一,歷史社會學是基于大歷史觀對五四運動的理論觀照。歷史社會學較好地把握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內在關聯(lián)性:只有立足現(xiàn)實,才能深刻理解歷史;只有觀照歷史,才能真正把握現(xiàn)實。五四運動的傳統(tǒng)是割不斷的,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依然站在五四運動的延長線上。歷史社會學視域契合了大歷史觀。歷史社會學的研究議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現(xiàn)存歷史因素的積淀規(guī)律和形式。(2)歷史因素對社會結構和社會過程的作用。(3)現(xiàn)存歷史因素的社會功能。(4)歷史因素與社會進步的關系[4]??梢姡瑲v史社會學注重社會結構和社會功能分析,注重社會事件時間和空間的關聯(lián)性,注重歷史因素的積淀和傳承,注重現(xiàn)存歷史因素的時間內在邏輯。研究五四運動,必須從深層次的歷史維度進行分析,既要重溫五四運動發(fā)生的歷史背景,又要反思和觀照五四運動對當下及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力及意義,這是歷史社會學的理論邏輯。歷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現(xiàn)在的過去”,即“現(xiàn)存歷史因素”,而非“過去的過去”。歷史社會學的視角不是挖掘五四運動的史料,而是解讀五四運動的留存成分及其功能。

      第二,歷史社會學是青年研究發(fā)展的內在要求。近年來,國內社會學研究出現(xiàn)了歷史轉向的趨勢。所謂社會學研究的歷史轉向,是指基于社會學視角的歷史研究[5]。青年研究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和前沿領域,因此,青年研究出現(xiàn)歷史轉向是學科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基于歷史社會學視域研究五四運動和中國青年運動,是青年學和社會學關系的必然趨勢。當下與未來均是以過去為基礎,中國青年運動、社會運動都有歷史漸變或突變的過程,中國青年運動系列事件存在一定的歷史邏輯,中國青年運動與社會運動、社會結構環(huán)境的關聯(lián)并非碎片,而是一個統(tǒng)一體。鑒于此,筆者基于歷史社會學的研究視角關注五四運動,追尋中國青年運動歷史發(fā)展軌跡,深刻理解五四運動事件和過程,深刻認識中國青年運動在整個社會運動中的時空位置。

      第三,歷史社會學是研究中國青年運動的一種視角。歷史社會學從歷史事件變遷中總結出不變法則,指明了當前困境的化解與未來道路的選擇。歷史社會學有兩種研究范式,即闡釋和解釋[6]。闡釋型是韋伯代表的“社會科學的歷史化”,在于提煉或運用社會科學概念與方法,理解和闡釋獨特的歷史過程與現(xiàn)象。解釋型是涂爾干代表的“歷史的社會科學化”,試圖在紛繁復雜的史料中發(fā)現(xiàn)不變的“社會事實”、因果法則及本質規(guī)律,由此解釋、分析并預測普遍的歷史過程?;跉v史社會學的維度解讀五四運動,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價值,通過闡釋型研究范式,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時代中國青年的角色扮演和文化特質;通過解釋型研究范式,可以發(fā)現(xiàn)五四運動“現(xiàn)存歷史因素”,揭示中國青年運動的規(guī)律性,在宏大社會結構變遷背景下精準研判未來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議題和發(fā)展,預測未來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

      二、五四運動“現(xiàn)存歷史因素”分析

      歷史社會學關注的是“現(xiàn)存歷史因素”,五四運動“現(xiàn)存歷史因素”蘊含著愛國主義、現(xiàn)代化、斗爭精神、青年先鋒作用等。追源溯本,重返五四現(xiàn)場,上述現(xiàn)存歷史因素是五四運動的重要元素,呈現(xiàn)在五四運動口號、宣言、行為之中。立足當下,展望未來,上述現(xiàn)存歷史因素依然在社會進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五四運動“現(xiàn)存歷史因素”既在宏闊歷史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又對當下和未來社會結構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

      (一)愛國主義的社會歷史傳承

      五四精神包含了愛國、進步、民主和科學等內涵,其核心是愛國主義。五四運動的口號、宣言等表達了青年的愛國情懷:“外爭主權,內懲國賊”、“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抵制日貨”、“廢除二十一條”等;許德珩用半文半白書寫了五四宣言“我同胞處此大地,有此山河,豈能目睹此強暴之欺凌我、壓迫我、奴隸我、牛馬我,而不作萬死一生之呼救乎?”[7]羅家倫用白話文起草了五四宣言,喊出了中國青年的心聲“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五四運動的爆發(fā),思想文化領域的改革理想與政治運動領域的愛國熱情相得益彰,從而促進了全國民眾的民族新覺醒,使之深刻認識到民族獨立的重要意義,提升了民族凝聚力。五四運動形成的民族意識一直延續(xù)至今,民族獨立和民族復興是中國人民的夢想。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面臨諸多不穩(wěn)定性和不確定性因素,我們要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理智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同歷史時期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表達方式不一樣。一是將五四運動置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古代知識分子倡導和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形成了“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二是將五四運動置于中國人民近代以來一百七十多年的斗爭史中,愛國主義主旋律始終如一地貫穿于中國青年運動之中。中國青年的血脈里流淌著愛國主義傳統(tǒng),百年中國青年運動一直堅持民族利益至上,追求民族復興,這是從五四運動繼承下來的。愛國主義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旗幟和靈魂,五四運動是現(xiàn)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源頭,五四運動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凝聚當時中國各階層力量,促進新的民族意識形成。三是將五四運動置于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奮斗史中,無論是革命時期的青年運動,還是建設時期的青年運動,其原動力均是愛國主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青年愛國運動不斷從無序到有序、從感性到理性、從自發(fā)到自覺。

      愛國主義是百年中國青年運動的永恒主題,這面旗幟是青年的最大公約數(shù),能匯聚力量、激發(fā)動能、形成合力。百年中國青年運動雖表現(xiàn)出不同特征,但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主題始終如一。愛國主義凝聚不同時期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的青年群體,始終為民族獨立、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在五四運動中,新舊兩派青年學生在國家和民族大義面前站在一起、達成共識、一致對外。革命年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愛國主義表現(xiàn)為救亡圖存,實現(xiàn)中華民族獨立;建設年代和改革時期,中國青年運動的愛國主義是艱苦奮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愛國主義是“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本質是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tǒng)一。因此,新時代青年要聽黨話、跟黨走,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自覺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二)現(xiàn)代化的社會歷史傳承

      五四運動是一次現(xiàn)代化思想啟蒙運動,帶來了民眾的思想解放和社會革新與進步。科學和民主本身就是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把科學與民主視為五四運動的兩面旗幟[8]。五四運動反對舊禮教的束縛,提倡思想解放和婦女解放,掃除封建殘余,這代表著民主和進步。五四運動提倡科學,反對封建迷信。五四運動要打碎舊文化、舊倫理和舊思想的枷鎖,沖破封建迷信堡壘。五四運動激發(fā)了“個體”力量,塑造了現(xiàn)代意義的公民,個體從家庭倫理關系中走出來,發(fā)揚中華民族天下為公的精神,走向現(xiàn)代意義上的社會關系格局。五四運動促進了普通民眾追求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新覺醒,追求現(xiàn)代化的主體力量發(fā)生了結構性變化。五四運動是現(xiàn)代中國歷史的起點,具有劃時代意義,其理論邏輯有三:一是五四運動掀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序幕。從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歷史進程來看,五四運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轉折點。二是從中國現(xiàn)代化歷史進程來看,五四運動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省,開啟了中國全面推進現(xiàn)代化歷史進程的新時代。在宏大歷史結構中,五四運動成為開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起點,標志著中國開始成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三是從中國革命和現(xiàn)代化主體視角看,五四運動使中國革命和現(xiàn)代化主體發(fā)生了結構性的根本變化,開始了主導力量由資產階級向無產階級的歷史性轉變[9]。從此,關懷國家和民族命運的主體范圍從部分精英拓展到普通大眾,行為方式從“莫問國事”到“走上街頭”,廣大民眾開始主動追求現(xiàn)代化。

      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追求現(xiàn)代化一直在路上。五四運動提出向“德先生和賽先生”學習,新時代民主和科學依然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改革開放四十余年是中國探求現(xiàn)代化的過程,是中國社會邁向現(xiàn)代社會的進程,現(xiàn)代化進程投射到青年社會心態(tài)的嬗變軌跡上,表現(xiàn)為中國青年群體社會心態(tài)的現(xiàn)代性嬗變[10]。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不斷探尋現(xiàn)代化的途徑和方式,不斷追尋現(xiàn)代化的內涵和目標,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有些方面已經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目標,有些方面正在接近現(xiàn)代化目標,現(xiàn)代化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拓展,逐步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指標體系。

      (三)斗爭精神的社會歷史傳承

      五四運動的現(xiàn)存歷史因素包括斗爭精神。五四口號中“懲”、“爭”、“除”、“還我青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表達了五四青年的斗爭精神。五四運動的本質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社會革命,五四運動體現(xiàn)了青年知識分子、工人、商人等群體的革命精神氣質。五四運動體現(xiàn)了一種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徹底抗爭的精神,具有極強的批判斗爭意蘊,通過反傳統(tǒng)求新求變。青年既是傳統(tǒng)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又是傳統(tǒng)的批評者和革新者。青年在否定之否定過程中重構傳統(tǒng),賦予傳統(tǒng)新的內涵,實現(xiàn)傳統(tǒng)的再生與新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青年運動反傳統(tǒng)指向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初期中國青年運動反傳統(tǒng)指向是西方資本主義。改革開放時期中國青年運動反傳統(tǒng)指向是重新反思歷史。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變化,社會各個領域出現(xiàn)新情況新現(xiàn)象新問題新風險,諸多“新”的解決或化解,均需要一種革命的決心和精神。新時代我們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就必須保持“偉大斗爭”的精神,必須積極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斗爭精神需要長遠的思想指導和組織領導。百年中國青年運動在議題、領域、形式等方面均發(fā)生了變化,但不變的是中國青年運動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一是斗爭精神需要思想引領和指導。五四運動的爆發(fā)遵循了“器物變革——制度變革——思想變革”的演進邏輯。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被加速傳播和廣泛宣傳,仁人志士的目光從歐美轉向蘇俄,開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在五四運動中,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起到了領導和組織作用,后來成長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和早期領導者。五四運動引起了共產國際的關注,派遣代表魏經斯基來到中國,與李大釗等青年知識分子建立了聯(lián)系。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共產主義是在五四運動過程中開始萌芽的。陳獨秀指出,五四運動由空想轉向實際運動,開始了中國革命之新的方向[11]。無論是中國革命,還是中國建設,首先是在思想領域的變革和解放思想。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變化,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二是斗爭精神需要組織領導和調動。五四運動讓國民認識到“力量在于組織起來”。1919年6月3日,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他們以各種方式組織起來,彰顯了各自的力量和社會影響力。五四之前,中國勞工組織較為分散,后來現(xiàn)代工會開始發(fā)展起來,工人運動的組織性得到加強。城市商人也以建立聯(lián)合會的形式把不同行業(yè)的商人組織起來,如上海的“馬路聯(lián)合會”。“要想把現(xiàn)代的新文明,從根底輸?shù)缴鐣锩?,非把知識階級與勞工階級打成一片不可?!盵12]“真正的革命者必定是愿意并且實行和工農民眾相結合的?!盵13]因此,青年運動必須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支強有力的隊伍,才能呈現(xiàn)青年運動的革命先鋒作用和示范效應。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青年運動的前進方向從此有了燈塔。回顧百年中國青年運動史,經歷了世事變遷,卻能不斷發(fā)展壯大,根本在于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fā)展道路。

      (四)青年先鋒作用的社會歷史傳承

      歷史社會學注重“人”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和意義。在五四運動中,青年沖在前列、敢作敢為,是一支先鋒隊。毛澤東曾在1939年闡釋了“先鋒隊”的作用,那就是帶頭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隊伍的前頭。在傳統(tǒng)農業(yè)時代的中國社會,強調長者經驗和權威,忽視和排斥青年,社會理想是“向后看”,而非“向前看”。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中國青年開始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展示于社會,成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在1919年五四運動、1925年五卅運動、1935年一二九運動中,青年都承擔了組織者和參與者的重要角色。在革命年代、建設年代、改革時期和新時代,青年始終站在時代前列發(fā)揮重要作用。為了更好地發(fā)揮青年的先鋒作用和照顧青年的特點,全黨、全社會都要尊重青年的先鋒地位和生力軍作用,關注、關心和關愛青年,為青年發(fā)展提供良好平臺和政策支持。新時代青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強大生力軍,是各行各業(yè)、各個領域、各條戰(zhàn)線攻堅克難的突擊隊。沒有青年的社會參與,沒有青年的社會融入,整個社會就會缺乏活力和動力。新時代青年要自覺把個人奮斗融入黨和人民的共同奮斗中,勇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這是他們的使命和責任。

      五四運動既有“現(xiàn)存歷史因素”,也有“未留存歷史因素”。五四運動未存留的歷史因素包括一些極端化現(xiàn)象和行為。在五四運動過程中,有人抨擊和反對一切傳統(tǒng)文化,對傳統(tǒng)的攻擊存在過度和過激傾向,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不加以區(qū)分,如全盤否定儒學等傳統(tǒng)文化。葉曙明認為,五四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但未能同時高舉自由與法治的旗幟[14],這是五四運動的缺失,這種“過去”影響著“現(xiàn)在”甚至“未來”。

      三、五四運動的社會歷史傳承規(guī)律

      五四運動的歷史細節(jié)在歲月流逝中逐漸淡去,但五四精神、五四文化等現(xiàn)存歷史因素卻積淀下來。百年來,五四運動留存了“現(xiàn)在的過去”,依然延續(xù)下來并發(fā)揮作用,而“過去的歷史”則成為櫥窗里的記憶。五四運動“現(xiàn)存歷史因素”的傳承規(guī)律是什么?

      (一)五四運動社會歷史傳承的前提條件

      歷史因素之所以能夠積淀和傳承下來,前提條件必有兩個:第一,歷史因素對現(xiàn)存社會的正功能。五四運動歷史原型中含蘊的精神、文化等因素依然具有正功能。五四精神的積淀和傳承,是因為五四精神在宏闊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以及其在新時代的社會正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慣性作用使然,歷史因素的厚度越大,則力度越強。當然,此結論的前提條件必須是歷史因素具有較強的正功能,即能推動社會進步。倘若歷史因素已經不合時宜,其社會正功能會日趨消退甚至消逝,那么歷史因素則必然被摒棄。五四運動距今已有百年,但五四運動的余波尚未消逝,五四運動中精神文化層面的歷史因素依然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社會功能,且能與新的經濟社會文化因素交融在一起,實現(xiàn)新舊融合。因而,五四運動歷史因素的厚度愈大,其對現(xiàn)實社會的影響力度則愈強。第二,歷史因素能夠與現(xiàn)實因素實現(xiàn)融合。經過積淀的歷史因素要從原型中游離出來,與現(xiàn)存元素形成新的有機體。五四運動蘊含的現(xiàn)存歷史因素,就如同可以充電的電池,時代發(fā)生了變遷,但它與新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及趨勢一致,它依然具有感召力和影響力,因此,五四運動的歷史因素才能夠積淀下來,五四精神和五四傳統(tǒng)才能夠延續(xù)下去。

      (二)五四運動社會歷史傳承的首要因素

      精神和文化層面是五四運動社會歷史傳承的首要因素。從構成要素來看,物化等具有歷史細節(jié)的東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去,而精神、文化層面的因素更容易積淀下來。比如,民族意識和民族覺醒。民族是人類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共同體,個體不可能脫離民族共同體而獨立存在。當中華民族受到外部力量侵犯和欺辱時,民族意識和民族凝聚力則以歷史因素積淀下來。當巴黎和會傳來“強權”戰(zhàn)勝“公理”的消息,五四運動隨即爆發(fā)。五四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意識的新覺醒,標志著中國開始成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百年來,中國人民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不懈奮斗。從某種意義而言,五四運動依然“活著”,這是因為以愛國主義、進步、民主和科學為主要內容的五四精神依然“活著”。放置于大歷史觀之中,五四運動的青年深受自古以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主義傳統(tǒng)的熏陶和影響。延續(xù)至今,五四精神一直是青年和國民追尋的目標。

      (三)五四運動社會歷史傳承的主要邏輯

      在歷史長河之中,一些歷史傳統(tǒng)和因素能夠積淀下來,是因為遵循了歷史承繼邏輯。第一,現(xiàn)存歷史因素在某種意義上保持恒常狀態(tài)。由于歷史慣性作用,人們會主動承繼某些歷史傳統(tǒng),這些歷史因素得以恒久留存。在宏大歷史結構中,五四運動要么掀開序幕,要么開啟新征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征程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續(xù)奮斗;追求現(xiàn)代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前赴后繼。這些均具有歷史承繼邏輯,留存于大歷史結構之中。第二,現(xiàn)存歷史因素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具有關聯(lián)性。五四運動是一次由先進知識分子主導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具有歷史承繼邏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思想文化領域均存有新文學運動和新思想變革的先例。五四運動遵循了這一歷史邏輯,且在廣度和深度上,產生了獨一無二的影響力。第三,現(xiàn)存歷史因素契合了時代發(fā)展要求。五四運動的“現(xiàn)存歷史因素”之所以能夠承繼下來,是因為他們契合了時代發(fā)展要求,經濟社會等環(huán)境提供了其積淀的豐厚土壤。

      四、五四運動的社會歷史傳承方法與路徑

      歷史社會學的重要議題是歷史因素的繼承方法與路徑。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繼承方法與路徑,才能讓五四運動的現(xiàn)存歷史因素發(fā)揮作用,才能讓五四精神傳承下來,才能讓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統(tǒng)一起來。

      (一)五四運動的社會歷史傳承方法

      五四運動“現(xiàn)存歷史因素”是通過一定的方法承繼下來的。一是五四運動的直接繼承法。所謂直接繼承法是指將歷史因素直接繼承下來,而非借鑒某些傾向性成分。直接繼承法包含三種具體方式:直接歸入、簡化并入和過濾并入[15]。根據(jù)不同受眾群體以及歷史因素的影響力,五四運動現(xiàn)存歷史因素可以采取上述不同的三種方式。比如,進步和科學精神可以直接歸入,民主精神則需要過濾并入,民主的內涵與外延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具有不同指向。因此,民主精神必須考慮民主的時空意義,不能直接歸入和簡單并入。二是五四運動的傾向繼承法。所謂傾向繼承法是指忽略時間、地點等具體時空情境,定向地從歷史因素中得到借鑒與啟示。雖然歷史因素隨著時間推移而發(fā)生變化,但歷史因素中的穩(wěn)定成分不會發(fā)生改變,并且現(xiàn)實與歷史總有相似之處,這些是歷史因素可資借鑒所在。五四運動發(fā)生的具體歷史條件已不復存在,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五四精神依然具有縱向的承繼關系,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和表達方式可能發(fā)生變化。傾向繼承法不是將現(xiàn)存歷史因素直接并入現(xiàn)實社會,而是以此作為傾向性的借鑒或啟示。鑒于此,五四精神、五四文化理應賦予新時代的內涵,與新時代的社會結構、社會發(fā)展趨勢相符合。

      (二)五四運動的社會歷史傳承路徑

      五四運動“現(xiàn)存歷史因素”的傳承路徑必須立足現(xiàn)實、結合歷史情境,主要通過以下具體路徑:一是基于特殊時間窗口舉行儀式。重構歷史情境,通過歷史講座、歷史圖片影像等儀式活動重現(xiàn)五四運動情境,讓青年感知、感受五四運動中的人物和故事,從而產生情感體驗。對待歷史事件的態(tài)度,不僅受制于人們的認知程度,還取決于人們的情感傾注。鑒于此,五四運動不僅要在社會上廣泛宣傳,講清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更要借助情境體驗,激發(fā)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情感共鳴?,F(xiàn)存歷史因素的繼承方式可以通過儀式活動,通過特定的時間窗口舉行,讓青少年在儀式中得到教育,激發(fā)情感能量,發(fā)現(xiàn)真諦力量,獲取精神動力。二是借助新媒體平臺重返歷史場域?,F(xiàn)存歷史因素的繼承路徑可以結合時代特征,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和趨勢,符合時代青年需求和特點,通過新方式和新渠道來保留和傳遞。比如,通過新媒體平臺,制作五四運動漫畫、短視頻等,將五四歷史因素與新時代現(xiàn)實元素融合起來,通過緬懷五四先驅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激勵新時代中國青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基于歷史社會學視域分析和理解五四運動,有助于梳理和歸納五四運動現(xiàn)存歷史因素,揭示五四運動現(xiàn)存歷史因素的積淀規(guī)律。新時代青年要牢記五四運動歷史,關鍵是牢記五四運動的歷史沉淀因素,將五四精神與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結合起來,將五四運動的歷史因素與時代特征結合起來,更好地理解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五四精神,更好地投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猜你喜歡
      現(xiàn)存五四運動社會學
      現(xiàn)存清代粵劇劇本初探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4:12
      百年大黨 壯闊歷程 《五四運動》
      黨員文摘(2022年11期)2022-06-10 07:33:14
      邊疆研究的社會學理路——兼論邊疆社會學學科建構之必要性
      論五四運動的啟蒙辯證法
      第八屆全全科學社會學學術會議通知
      科學與社會(2020年4期)2020-03-07 08:54:24
      《過五四運動趙家樓》
      中華詩詞(2019年5期)2019-10-15 09:06:14
      孤獨、無奈與彷徨:“空巢青年”與“獨居青年”的社會學分析
      95年前的“五四運動”
      齊魯周刊(2014年16期)2014-05-07 10:52:55
      淺談建筑業(yè)現(xiàn)存危機與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25
      桐鄉(xiāng)現(xiàn)存若干譜牒管窺
      天一閣文叢(2010年1期)2010-11-06 08:41:35
      景德镇市| 昆明市| 蒙阴县| 容城县| 阿拉善右旗| 江安县| 富川| 开远市| 南木林县| 桃园市| 西藏| 武山县| 手游| 定兴县| 屏东县| 麻阳| 子长县| 泸水县| 雷州市| 祥云县| 定安县| 普兰县| 海南省| 勐海县| 崇左市| 弥勒县| 昌图县| 迁安市| 香格里拉县| 桦南县| 西贡区| 海林市| 陇川县| 新巴尔虎右旗| 墨竹工卡县| 桦川县| 富阳市| 岗巴县| 宁晋县| 大洼县| 松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