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可馨
如果不是被這本今年再版的小書提醒,我怕要忘了,那個浪漫的年代遠去已久。在20世紀60年代,浪漫的別稱是烏托邦,那是一個美夢,夢中,人間在建天堂。
讓-克勞德·卡里耶爾,這位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得主無疑是幸運的,他在1968年同時經(jīng)歷了美國紐約的嬉皮士運動、法國巴黎的五月風暴和蘇聯(lián)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紐約—巴黎—布拉格—紐約,他將自己的旅程匯集為一本《烏托邦年代》,這本書既關乎烏托邦美夢的重建,也關乎烏托邦美夢的破碎。
1968年的美國,肯尼迪的去世沒能帶走越戰(zhàn),但花兒插入槍口,紐約的青年不再默許武力,也不再肯生活于父輩所建立的世界。嬉皮士陶醉在性、毒品和搖滾樂中,一臉如夢幻的懶散模樣。往日的禁忌突然如吃飯喝水一般稀松平常,享樂的種子開花結果。不再要重工業(yè),不再要武裝,不再要貿(mào)易,“打倒金錢,工作可恥”的信條被一遍遍重申,年輕人相信,無需更多努力,世界即將改變。
自由引導法蘭西。1968年的巴黎不相信任何救世主,年輕人荷爾蒙高漲,決心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卻又在堅決的無政府狀態(tài)和破碎的蘇維埃主義之間遲疑不決。法國真是個盛產(chǎn)烏托邦的浪漫國度,空想社會主義于此誕生,但1968年5月的巴黎不同以往,它只摧毀不建設。五月風暴正如其名,來得狂暴,去之迅即。不過“或許正因為它的突然,它的年輕,它的激進,正因為它拒絕提出一個預先制作好的社會藍圖,所以在整個烏托邦的歷史上,它成了最豐饒的烏托邦,說到底,也是最現(xiàn)實的烏托邦”。
1968年的布拉格,卻殘酷地見證了烏托邦的夢碎。當時沒有人會想到,蘇聯(lián)老大哥會把重錘砸向一個兄弟國家,并且持續(xù)了二十年之久。二十年,一代頭發(fā)里別著花、胳膊底下夾著吉他的歌唱春天的年輕女孩和男孩,那些在自己生命中曾看到曙光的青年,只能放棄一切未來,重新回到閹割式的統(tǒng)一里,閉上嘴巴。
無論在紐約、巴黎、布拉格,又或某個東方國家,做夢一時美,卻總逃不過夢醒時分。天堂從未存在,1968年的年輕人,與其說他們在尋求天堂,毋寧說,他們只是想逃離地獄。
可卡里耶爾是沒錯的,如他所說:一切烏托邦都是錯誤。然而,相信我們本可避免1968年的發(fā)生,這本身就是烏托邦式的天方夜譚,也是錯的。
[美] 邁克爾·J.克拉曼 著石雨晴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9年1月
本書描述了美國種族平等問題的歷史,指出種族問題的進程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慢。他分析了影響種族問題進程的諸多政治和社會因素,包括戰(zhàn)爭、移民、城市化和變動的政治格局,并特別強調(diào)法律和法庭判決對美國平等的重要作用,對相關案例進行了重點剖析。
劉守英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8年10月
全書以土地制度變遷這一主題貫穿始終,基于對湄潭、成都、重慶、南海、義烏、北京郊區(qū)等地農(nóng)村和城市土地改革的試驗與長期跟蹤,反映了中國土地制度變革面臨的困境,以及底層突圍面臨的困境。在一手調(diào)查的基礎上,提煉出了一些反映中國土地制度特征的概念,并對此進行了理論和政策分析。
[法] 塔妮婭·克拉斯尼昂斯基 著徐麗松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11月
本書記錄的是納粹要員們的子女。對他們來說,德國的戰(zhàn)敗是一場風暴。當時的他們對父親的所作所為一無所知。成年后,他們中有些人譴責父輩的罪行并深感愧疚,有些卻無條件地懷念自己被全人類唾棄的戰(zhàn)犯父親。本書回溯了這些孩子的經(jīng)歷,記錄了他們年幼時的家庭生活與成年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