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
近日一位讀者問:“您說過一個人應該有三四本伴隨一生的書,那您的書是哪幾本呢?”這個問題有點難以回答,雖然有些書雖讓人難忘,卻都屬于求知或?qū)徝赖姆秶?,寫的都是在我生命之外的世界。伴隨一生的書是另一種存在,它融入了內(nèi)心,推動了命運,沒有它,人生可能是另一種樣子。
想到這里,聊聊我那三本書:高爾基的《在人間》、清少納言的《枕草子》、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不太熟悉高爾基,然而對我來說,《在人間》卻奠定了自己對底層大眾的基本感情。書中的少年阿廖沙干過各種苦活兒,相識相伴底層社會的各色人等,洗衣婦、廚師、低級士兵、船員、建筑工、畫匠……這個愛看書的孩子,“看著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們,聽著這所有的談論,感到莫名地緊張,引發(fā)他隱約地不安。描寫平民、反映平民生活的書他讀過不少,但書中與實際生活中的平民相差甚遠。書中的平民的命運是不幸的,他們的思想也是貧弱的,可是生活中的平民,是不幸與萬幸的交織,是善良與兇惡的中和,他們?nèi)汲銎娴挠形叮麄兊乃枷?,他們的靈魂,都是朦朧的,讓你永遠也捉摸不透?!?/p>
一本《在人間》,讓人觸摸到金字塔社會最寬大的底部,感受到人類凸凹不平的生存真相,讀過之后,再也不會用一個簡單的詞去描繪人世間的百般生存。
《枕草子》成書已經(jīng)1000來年,是日本散文的發(fā)源之作。一本20來萬字的書,聚集了300多篇隨筆,用今天的話來說,是碎片化寫作的典范。作為日本天皇宮中的女官,清少納言的活動范圍很小,但她用俳句的寫作心情記下了一個個瞬間,化虛無為靈動:“本來是隱藏在心里的事情,以為不會說出來的,可最后還是說出來了,正應了那句詩,‘因為流淚而泄露了心事?!?/p>
她的文字宛如魔法,從僵硬的日常中撩起了心底的漪漣,喚起性靈的呼吸。閱讀《枕草子》的感覺有些悵惘,每一篇讀起來都不難,仿佛人人可寫。但細細地品味,卻是很多人每天失去的東西,近在眼前卻很遙遠,如同這一段:“在月亮特別亮的夜晚,駕著牛車從川上經(jīng)過,牛車經(jīng)過的地方有水波漾起,像是破碎掉的水晶一樣,看上去十分美麗?!弊x《枕草子》的年齡有點兒晚,是念碩士生的時候,讀了以后忽然明白:生活是一種潺潺流動,每一秒都晶晶閃亮。我們的心卻像一個大篩子,讓大量的珍貴不知不覺漏走。生命的第一要義是感受力,而滿世界急匆匆的腳步,只讓人們走馬觀花。若是能經(jīng)常讀一讀《枕草子》,我們的心情還會那么表面?
《堂·吉訶德》是本令人不敢直視的書,因為其中寫出一個歷史的秘密:“瘋子”堂·吉訶德完全脫離了生活的常規(guī),手持長矛挑戰(zhàn)一切不合理。從大概率上說,這樣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都會慘敗,《堂·吉訶德》的結(jié)局也正是如此。
但這本書的奇特,是有個人居然相信堂·吉訶德會成功,還因此賭博般地跟隨他浪游四方。這個人就是桑丘,他期待堂·吉訶德打出天下后給他一塊兒封地,分享超額財富。桑丘看上去傻乎乎,但其實精得很,堂·吉訶德失敗了他毫發(fā)無損,無非回家繼續(xù)干活兒。堂·吉訶德勝了呢?那他就發(fā)了大財。堂·吉訶德與桑丘合在一塊兒,儼然一部人類歷史:一個個“堂·吉訶德”沖鋒陷陣,絕大部分死于風頭浪尖,一代代“桑丘”隨時等待,一面嘲笑著倒下的勇者,一面準備收獲僥幸成功者帶回的果實。這聽上去好像殘酷,不幸的是這恰好寫出了人類本色。
最難辦的是放下這本書的那一刻,人們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問題:是當一個堂·吉訶德,還是桑丘?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卻會纏繞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