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鵬飛 張 佩
(湖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馬克思主義學院在中國既是年輕的學院,又是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積淀的學院。說其歷史悠久,在于從李大釗組織成立第一個系統(tǒng)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在北京大學開設并考核“唯物史觀”等課程算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建黨前的1920年。言其年輕,則是因為中國高校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1992年成立。目前,全國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多是在2012年后陸續(xù)成立的,2017年9月,教育部正式印發(fā)“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準”。馬克思主義學院是思想理論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干渠道,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宣傳教育和社會服務的堅強陣地。在新時代貫徹落實教育部《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準》的要求,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有必要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歷史傳承進行梳理,以便鑒往知來,推進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健康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早期傳播,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和馬克思主義研究宣傳機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始終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武裝,探索建立各種類型的理論宣傳教育和研究機構。
中國人最早接觸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是借助于西方的間接介紹而開始的。如果從王韜撰寫的《普法戰(zhàn)紀》中涉及巴黎公社斗爭算起,中國人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零星了解社會主義思想。俄國十月革命以后,中國出現(xiàn)了一個廣泛學習和宣傳馬列主義的熱潮,具備初步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涌現(xiàn),如李大釗、陳獨秀、李達等。《共產(chǎn)黨宣言》中譯本在上海秘密印制傳播后,“毛澤東研讀《宣言》就不下100遍,不但讀中文版,而且對英文版也頗感興趣”,周恩來則將其隨身攜帶,抓緊時間學習研究。[1]這些先進知識分子研讀和翻譯馬列主義原著,撰寫理論文章著作,廣泛進行馬列主義的傳播,組織成立研究和宣傳馬列主義的團體。1920年3月,李大釗發(fā)起成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5月,陳獨秀、李達等人在上海,9月,毛澤東等人在長沙,組織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當屬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被譽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源頭。
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0年3月31日在北京成立。11月17日,研究會在《北大日刊》上刊登“啟事”,將組織進行公開。[2]研究會“以研究關于馬克思派的著述為目的”,有興趣并愿意研究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人都可以加入本組織。研究會的主要活動包括搜集編譯馬克思主義著作、進行相關專題研究、開展宣講組織活動等。李大釗從1920年開始在北京大學史學系、經(jīng)濟系、法律系和政治系,開設講授“唯物史觀”“工人的國際運動與社會主義的將來”“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等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北京大學據(jù)此認為,“北大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歷史應該追溯到紅樓,追溯到1920年;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歷史也應該追溯到1920年,追溯到大釗先生?!保?]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逐步建立起專門從事馬列主義研究宣傳的學校和機構。
1.創(chuàng)辦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學校。1933年3月12日,中央局為紀念馬克思逝世50周年,廣泛系統(tǒng)地傳播共產(chǎn)主義思想,匯聚黨團、政府和工會合力創(chuàng)辦蘇維埃黨校,即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學校,并定于3月13日開學。校內組建了馬列主義研究會、黨校雇員工會支部、反帝擁蘇互濟會和工農(nóng)劇社分社等組織。學校首期培訓計劃人數(shù)320人,課程主要包括馬列主義基本原理、黨的建設、蘇維埃的建設、工人運動、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常識等。雖然條件極其艱難,但各蘇區(qū)都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教育,如贛東北省委共產(chǎn)主義學校、湘鄂西省委黨校等。長征后,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學校被迫停辦,中央瓦窯堡會議決定恢復舉辦,并正式定名為中央黨校,由中共中央組織部管理。1941年底和1942年2月,中央黨校進行了兩次改組,辦學方針是實事求是。
隨著抗戰(zhàn)形勢的發(fā)展,全黨同志越來越感到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性,黨中央決定創(chuàng)辦馬克思列寧學院,于1938年5月5日在延安成立,張聞天兼任院長。[4]馬列學院下設干部培訓部和編譯部。干部培訓部以班為教學單位組織開展馬列主義理論培訓,開設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馬列主義基本問題、黨的建設、中西革命史等課程。編譯部專門負責翻譯和編輯馬列主義著作,從1938到1942年間,集中翻譯了“馬克思恩格斯叢書”《列寧選集》等數(shù)十種馬列主義經(jīng)典著作,滿足了干部培訓的迫切需要,成效顯著。馬列學院于1941年5月改組為馬列研究院,7月又改組為中央研究院,1943年5月并入中共中央黨校,為該校的第三部。
2.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機構。1938年10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召開,毛澤東強調干部教育培養(yǎng)的重要性,“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有計劃地培養(yǎng)新干部就是黨的戰(zhàn)斗任務。[5]1939年2月17日,中共中央要求成立中央干部教育部,作為全黨理論學習的領導機構,部內設黨內干部教育和國民教育兩科。中央要求各級機關、學校、部隊均設干部教育領導機關與人員。1940年1月3日,中央要求“各級黨委和政治部的宣傳部下應設立干部教育科,負責管理干部教育的工作。”[6]3月20日,再次強調“學習的組織責任,屬于支部,支部應設學習干事?!保?]1940年6月,中央干部教育部與宣傳部合并組建中央宣傳教育部,10月改為中央宣傳部。至此,建立起了由中央宣傳部、各級干部教育科和支部學習干事等組成的多層級完善的專門組織機構。
為了更好地整頓和改革高等學校教育,根據(jù)整風精神,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延安干部學校的決定》,對高等學校的具體目的和任務進行了分工。針對以往對專門課程的學習不夠重視的缺點,規(guī)定“凡帶專門性質的學校 (例如軍事的、政治法律的、財政經(jīng)濟的、自然科學的、文藝的、師范教育的、醫(yī)學的等等)應以學習有關該項專門工作的理論與實際的課程為主。文化課、政治課與專門課的比例應依各校情況決定之”[8],從而理順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與專業(yè)課程教學之間的關系。1944年5月,合并組建后的延安大學成為一所大規(guī)模的綜合性大學,設有干部處、教育處、校務處等機構。該校共同課與各院系專修課分別占30%和70%,專修課中,理論政策課和業(yè)務知識與技術課分別占30%和70%,全校共同課主要有“邊區(qū)建設概論、中國革命史、革命人生觀、時事教育”。[9]至此,在專門性高等院校中,合理解決了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與向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關系問題,并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公共必修課執(zhí)行。
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組織機構建設,與黨對高等學校的領導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改革調整密切相關,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發(fā)展的歷史過程。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對廣大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1949年10月,華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員會明確“規(guī)定了以‘廢除反動課程 (國民黨黨義、六法全書等)’、‘添設馬列主義課程’、‘逐步地改造其他課程’為各院系課程的實施原則;同時規(guī)定了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 (包括社會發(fā)展簡史)、新民主主義論 (包括近代中國革命運動史)(以上兩門為各大學專科學校各院系共同必修課)和政治經(jīng)濟學為文學院與法學院的共同必修課程”。[10]1950年7月28日,政務院要求教育部根據(jù)《共同綱領》的精神,做出了《教育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決定》,決定“廢除政治上的反動課程,開設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的政治課程”[11],建立起高校馬克思主義課程體系和組織機構體系。從1949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組織機構建設總體可以分為兩個發(fā)展階段。
第一階段,從1950年至1956年,是校長負責制下直屬于學校行政的馬列主義教研室(或命名政治理論教研室等)。根據(jù)建國初期的實際,教育部于1950年頒布《高等學校暫行規(guī)程》,大學及專門學院采取校(院)長負責制,其下設校(院)務委員會,作為政治領導核心的黨組織不直接領導行政。教育部于1952年對馬列主義與毛澤東思想課程進行規(guī)范,設定了《新民主主義論》(次年調整為《中國革命史》)《政治經(jīng)濟學》和《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3門課程,1953年新增《馬列主義基礎》課程。為統(tǒng)一對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管理,大部分院校都建立了政治課教學的專門組織機構“政治理論課教學委員會”,并在教學委員會之下設立政治輔導員。1956年9月9日,《高等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程的規(guī)定 (試行方案)》,要求開設《馬列主義基礎》《中國革命史》《政治經(jīng)濟學》《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4門政治理論課程,并明確規(guī)定了各門課程的學時、順序、課堂講授與討論的學時比例、考試與考查方式,區(qū)分了??坪捅究茖W校政治理論課,成為我國高校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初步建立的標志。[12]這一階段,大多數(shù)高校設置了直屬于學校行政的政治理論教研室或馬列主義教研室,并按課程設教研組,負責政治理論課教學組織與管理。
第二階段,從1956年至1966年,是黨委領導下的馬列主義教研室(部)。這一時期,高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這種體制加強了學校德育工作,保證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同時也較為普遍地出現(xiàn)了以黨代政、黨政不分的傾向。1962年,教育部提出新的政治理論課程設置方案,高校開設中共黨史、政治經(jīng)濟學和哲學3門政治理論課。這一階段,大多數(shù)高校的馬列主義教研室(部)直屬于校黨委領導,并按政治理論課程名稱設立對應的教研室,負責教學組織管理。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由于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充分準備和對國際國內形勢的誤判,高校政治理論教育受到?jīng)_擊,逐步走向以階級斗爭為中心。在1966年至1976年期間,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陷入混亂之中,脫離了正常軌道,高校停止招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機構遭到破壞。
在高校系統(tǒng)之外,各級黨校和不同層次的社會科學院,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宣傳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國民黨軍隊攻占延安,中央黨校于1947年停辦,1948年復辦馬列學院,1955年改為中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這一時期開始建設系統(tǒng)的各級黨校部門。時至今日,黨校系統(tǒng)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宣傳的重要機構。各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院所相繼成立,其下屬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所(中心)、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中心)等機構,也是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宣傳機構。
總體來看,這一時期,馬列主義教研室的地位與系處等級,是獨立二級單位建制,且很多高校的馬列主義教研室主任由學校校長或書記直接擔任。思想政治理論師資既享有專職教師待遇,又享受同級干部的文件閱讀、參會和福利等待遇。馬列主義教研室既承擔政治理論的教學任務,又積極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與組織機構體系多次變革,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研究機構也在改革中不斷發(fā)展。
“文革”結束后,各高校逐步恢復了政治理論課教學和科學研究機構,重建馬列主義教研室。1980年7月,教育部頒發(fā)《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課的試行辦法》,[13]對馬列主義教研機構的設置、任務、領導體制和職責進行了全面的部署。
從機構設置看:各高等學校一般都應該建立馬列主義教研室。其基本任務是:根據(jù)教育部的規(guī)定,統(tǒng)一組織教學和科研工作,制訂規(guī)劃,安排人員,編選課程講義及輔導材料,收集教學科研資料;討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總結和交流經(jīng)驗,提高教學質量;組織全體成員的政治學習和業(yè)務學習,提高教師教學業(yè)務和科研水平。
從機構的內部建設看:馬列主義教研室可按開設課程設置教研組。教研室設主任、副主任,有條件的可以試行民主選舉、黨委審批的做法。教研室應設置圖書資料機構,配備必要的圖書資料人員。
從機構的地位和領導看:高校馬列主義教研室是直屬校黨委領導的系處級別的獨立機構。要有校黨委書記或常委具體分管,分管領導要經(jīng)常深入實際,參加部門會議,解決馬列主義教研室的困難與問題。其他學校黨政領導也應開展部分政治理論課教學。
從科學研究功能看:各高等學校都要結合教學積極開展馬列主義理論的科學研究工作。馬列主義教師應深入研究和掌握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根據(jù)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探討新的課題,努力解決教學疑難問題,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和科研水平。
以中共中央1985年8月頒發(fā)的《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為標志,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系統(tǒng)改革全面啟動。1986年3月,國家教委發(fā)布該文件的高校貫徹執(zhí)行意見,9月發(fā)布《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的通知》,正式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85”方案。由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由原來的“一課”變成了“兩課”。一些高校開始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部(簡稱“兩課”部),以統(tǒng)一承擔學校的“兩課”教學。
為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和研究,理順體制,集中力量,北京大學自1991年3月開始醞釀籌建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工作。1992年3月17日,北京大學下發(fā)《關于建立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決定》,該學院在校黨委和行政領導下統(tǒng)一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和研究工作,承擔思政教師和黨政干部理論培訓業(yè)務,組織理論研討,把該學院建成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培訓基地和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學院下設教學研究部、馬列主義研究所(社會發(fā)展研究所)、思想教育研究室和理論培訓部。[14]這是我國高校成立的第一所馬克思主義學院,是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制度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新。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勝利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又歷經(jīng)“98方案”和“05方案”兩次大的系統(tǒng)改革,而后,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中國特色的完整的學科體系正式設立。這為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許多高校陸續(xù)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這一時期,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逐步演化為理想型、混合型和教學型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理想型,專職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學院。統(tǒng)籌考慮中央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16號文件精神、中央馬工程啟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增設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戰(zhàn)略實際,很多高校開始效仿北京大學陸續(xù)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這些高校一般是教育部或各省的直屬重點大學,既具有雄厚的物質實力和政策優(yōu)勢,又具備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的人才優(yōu)勢和深厚的理論功底。馬克思主義學院大多按二級學科方向設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等系部或研究機構,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思政課建設協(xié)調推進。
第二種類型:混合型,是既從事法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經(jīng)濟學等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又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學院。改革開放以后,隨著高校擴招和專業(yè)學科政策的發(fā)展,許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單位開始創(chuàng)辦政法經(jīng)管等專業(yè)。經(jīng)過分化整合,雖然這類學院名稱不盡一致,如經(jīng)管學院、政管學院、經(jīng)法學院、政法學院、公管學院、人文學院等,但一般都涵蓋法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和管理學等學科點,而且還有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社會學、行政管理、法學等本科專業(yè)。這些學院下設機構比較復雜,并設有專門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政教研部。雖然不同學科專業(yè)的融合交叉,有利于拓寬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教學的視野和資源,但這些學院的職能和工作重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沒有直接關系或相關度不高的學科和教學工作“綁在一起”,直接導致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組織機構實際上演變成掛靠二級學院的“三級單位”,失去了作為二級單位的獨立地位,甚至被邊緣化,其效果卻適得其反。
第三種類型:教學型,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為中心的學院。一般這些學院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基礎薄弱,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碩士點,也沒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yè),主要在校黨委和行政直接領導下組織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多命名為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等,并分別按照不同課程設置教研室(組)。有些學校還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公共體育課、公共外語課等合并,這類學院多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體制,開展全校高數(shù)、外語、體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公共課教學。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政課部,一般學術資源比較少,馬克思主義學科力量薄弱,思政課教師的工作條件、在學校的地位和福利待遇一般與專業(yè)學院存在差距。
隨著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應對意識形態(tài)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和任務,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新時代呈現(xiàn)出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tài)工作,強調“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5]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是宣傳思想工作部門的職責,必須守土有責、負責和盡責。2015年,中辦和國辦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對新的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的部署,提出要“重點建設一批有示范影響的馬克思主義學院”。[16]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關于思想理論工作“四大平臺”的論述,更加明確了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與職責。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強調:“要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打造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宣傳和人才培養(yǎng)的堅強陣地?!保?7]可見,馬克思主義學院在理論人才培養(yǎng)上起基礎作用,成為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的堅實平臺和前言陣地。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基本業(yè)務。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的通知[18]、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的通知[19],從“充分認識辦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艱巨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的重點建設內容”3個方面,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chuàng)新建設進行了詳細的部署,細化了課程組織、教學、隊伍、學科和特色項目等建設標準指標。為支持建設一批示范學院,支持建設一批優(yōu)秀科研團隊和一批優(yōu)秀教學改革團隊,教育部設立了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yōu)秀教科團隊建設項目。2018年4月,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從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落實學分、教務安排、教研室建設、集體備課、備課形式、課堂紀律、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科研支撐、聽課指導、教學評價、責任落實、地方統(tǒng)籌、全國指導等方面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進行了系統(tǒng)部署。[20]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深刻闡釋了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大意義,明確了教師的關鍵作用和“六個要”的標準,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八個相統(tǒng)一”的基本原則,強調了加強黨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領導。[21]這些舉措部署的貫徹落實需要宣傳、教務、學工、科研、財務、人事、黨委、政府等機構共同努力,歸根結底,還是體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牽頭和最終落細落實上。在馬克思主義學院近百年的歷史傳承中,服務于黨的思想政治理論宣傳教育工作,始終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首要職責和使命,這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發(fā)展的寶貴經(jīng)驗和新時代的基本建設方向。
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建設發(fā)展,在凝聚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科研人才、理順管理體制機制、發(fā)揮資源整合力量等方面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依托。為適應黨的思想理論建設需要,提高學科水平和思政課質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從學科建設的意義、原則與目標、任務與要求、領導管理與保障等方面對學科建設進行了系統(tǒng)部署。[22]截至2018年,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分別達到81個和407個,加上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單位,已成為我國第一大學科專業(yè),為大學生思想理論教育、馬克思主義學科專業(yè)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隨著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建設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研究方向不斷凝練明晰,科學研究不斷加強,師資隊伍素質不斷提高,學位點、重點學科和基地建設穩(wěn)步推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穩(wěn)步攀升,學科交流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根據(jù)本學科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教育部設置了思想政治理論類研究專項課題,創(chuàng)造條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申報各級各類課題,參評各種科研成果獎。此外,中央啟動了國家級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各地方啟動省級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項目。
面對組織機構演變成掛靠學院的“三級單位”、被邊緣化、學科建設混亂等問題,中宣部、教育部等多次要求,要著力解決學位點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機構分離問題,要建立獨立直屬于學校的組織單位。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強調要“建強獨立二級機構,重點建設一批馬克思主義學院,穩(wěn)定經(jīng)費投入渠道,強化高校黨委責任。”[23]2017年9月,教育部印發(fā)學院建設標準,為新時代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提出了規(guī)范性標準和評價指標,含組織領導、課程教學、學科建設、社會服務、黨建與思政工作5個一級指標;含領導責任、機構設置、工作機制、基礎建設、教學組織、教學實施、教學改革、教學考評、師資配備、學科設置、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決策咨詢、理論宣講、支部建設、師德師風和文化建設共17項二級指標。[24]在此背景下,各高校普遍加強了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建設,扭轉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機構弱化的局面,逐步建立了直屬學校領導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新時代,各院校應按照建設標準的要求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健康發(fā)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馬克思主義學院積極作為,圍繞黨和國家發(fā)展的重大理論現(xiàn)實問題和熱點難點問題,在理論宣講、決策咨詢等方面更好地服務社會。在理論宣傳方面,很多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宣講團,積極主動地開展思想理論的宣傳活動。在社會合作方面,積極加強同黨政部門、企業(yè)團體、社區(qū)組織和文化基地的合作,搭建協(xié)同創(chuàng)新平臺。在決策咨詢方面,通過對社會重大現(xiàn)實問題的研究,為有關部門開展決策提供支撐,為國家和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智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地方黨委宣傳部與馬克思主義學院加強了合作,如湖北省委宣傳部與武漢大學、陜西省委宣傳部與西安交通大學、江蘇省委宣傳部與南京師范大學簽署了合作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協(xié)議,有力地發(fā)揮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資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