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清時期蘇州名門望族“貴廉有恥”家風、家訓(xùn)傳承

      2019-01-27 12:11:50吳蘊慧蘇州市職業(yè)大學吳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江蘇蘇州215104
      名作欣賞 2019年33期
      關(guān)鍵詞:家訓(xùn)家風家族

      ⊙吳蘊慧[蘇州市職業(yè)大學吳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江蘇 蘇州 215104]

      家族是中國社會基本的組織和單位。家族文化及家族教育對家族成員的塑造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作為中國傳統(tǒng)家族教育和道德規(guī)范核心內(nèi)容的家風、家訓(xùn),不僅是家庭、社會道德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家族精神文化的寶貴財產(chǎn)。

      所謂家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tǒng)風尚或作風,是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zhì)、審美格調(diào)和整體氣質(zhì)的家族文化風格,通常以生活智慧或價值理念的形式蘊含于家訓(xùn)、家規(guī)等文獻載體中,也以實踐樣態(tài)滲透于家庭成員的日常行為中。家訓(xùn)是指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yè)的教誨,是家風的重要載體,對個人的修養(yǎng)、齊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家族的發(fā)展,一般都體現(xiàn)了家風、家訓(xùn)價值取向的深刻影響。望族世家尤為如此,其形成以家族為基礎(chǔ),以門第為標準。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大都制定有成文的、有較強約束和教化意義的家規(guī)家訓(xùn)。

      一、明清時期蘇州“貴廉有恥”的“四大家族”

      蘇州明清時期的名門望族中,為官清廉、品德修潔且家風謹嚴的,莫過于以王鏊為代表的莫釐王氏家族、以王錫爵為代表的太原王氏家族、以潘世恩為代表的大阜潘氏家族和以翁同龢為代表的常熟翁氏家族“四大家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四大家族”后代更是人才濟濟,名人輩出。

      王鏊(1450—1524),明成化十一年(1475)廷試一甲第三探花入仕,官至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歷憲宗、孝宗、武宗三朝,為官三十多年。王鏊為人剛直,居官清廉。在職卑言輕之時,他廉潔方正、恪守道德規(guī)范;做官位穩(wěn)步提升之時,他堅持立場、不隨俗俯仰;在仕途高峰時,他面對宦官專權(quán)、皇帝荒淫的局面,“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選擇了致仕還鄉(xiāng);在退隱歸鄉(xiāng)之后,他仍然關(guān)心著朝廷局勢和民生疾苦。其門人唐寅贈聯(lián)稱其“海內(nèi)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據(jù)王氏家譜記載,明清時期,莫釐王氏家族成為江南著名的科舉世家,其中進士十二名,舉人十六名,包括探花(王鏊)和狀元(王世?。└饕幻?。

      王錫爵(1534—1611),嘉靖四十一年(1562)會試第一、廷試第二,授編修,侍經(jīng)筵講讀,歷仕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官至內(nèi)閣首輔,功業(yè)卓著,為官三十余年,始終秉持“不欺天、不害人、不貪財、不怙寵”的高風亮節(jié),“平生不私一介,不害一人”。王錫爵及其子王衡,人稱“父子榜眼”;其曾孫王掞官至大學士,故又享有“祖孫宰相”“兩世鼎甲”的美譽。王錫爵的兒子王衡與孫子王時敏又蔭贈一品,史稱“四代一品”。王錫爵家族被譽為“婁門甲族”。

      潘世恩(1769—1854),乾隆五十八年(1793)狀元及第,嘉慶間歷侍讀、侍講學士、戶部尚書,道光間至英武殿大學士,充上書房總師傅,進太子太傅,歷事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為官五十余年,被稱為狀元宰輔、“四朝元老”。潘世恩為人正直,端方勤慎,外柔內(nèi)剛,胸懷寬大;為官嚴守職責,秉公處理,情理兼具,不枉理徇情。有清一代,潘氏家族先后共產(chǎn)生了九位進士、三十六名舉人、二十一名貢生、一百四十名庠生,其中更出了一名狀元、兩名探花,被譽為“鼎甲之族”。

      翁同龢(1830—1904),咸豐六年(1856)狀元,官至協(xié)辦大學士,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大臣,同治、光緒兩朝帝師,居官四十年,官至一品,地位顯赫。難能可貴的是,他為官清正,以德為政,秉公辦事,不受賄賂,一生拒收別人饋贈的事例舉不勝舉。翁氏父子拜相、同為帝師,兄弟巡撫、叔侄連魁,三子公卿、四世翰苑。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晚明至清末,常熟翁氏家族共出進士十一人,其中狀元兩人(翁同龢、翁曾源)、探花一人(翁叔元),舉人二十五人。

      綜觀以上“四大家族”的成功與興旺,均離不開醇厚嚴正的家風、家訓(xùn)的指引,即注重對家族子弟詩禮家國、清風正氣的培養(yǎng)和熏陶,注重道德修養(yǎng)、為人處事的言傳身教,尤其是注重“貴廉有恥”門風家范的傳承。

      二、“四大家族”“貴廉有恥”家風、家訓(xùn)傳承

      “四大家族”“貴廉有恥”的家風、家訓(xùn)以“廉”為宗旨,詩禮傳家以守廉、勤儉持家以養(yǎng)廉、積德行善以促廉,對各自族人子孫修身處世、立德進業(yè)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使其在追求功名利祿的同時,始終堅持家族獨特的精神追求,保持了家族持續(xù)的發(fā)展后勁。

      1.詩禮傳家以守廉

      “四大家族”大體都是循著耕讀而仕之路,由耕讀之家進而成為科舉世家。因此,“四大家族”子弟都有著刻苦攻讀、讀書振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雖然“學優(yōu)則仕”“科舉入仕”是“四大家族”讀書的動力和目標,但是,在讀“圣賢書”的同時,受儒家經(jīng)典及其道德規(guī)范的潛移默化,樹立了清廉自律、志在報國的優(yōu)良家風。

      莫釐王氏家訓(xùn),在博取功名的價值取向的引導(dǎo)下,規(guī)勸子弟“詩書不可不讀,禮儀不可不知”。要求家族成員勤讀詩書,知曉禮儀,訓(xùn)誡子弟要明人倫,講忠義,“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于我,我必遠之”。

      太原王氏家族則始終堅持以儒家道統(tǒng)之根本的《春秋》傳家。王錫爵十分重視對子孫的教育,曾請來名士名家,作為兒孫的師友,一起讀書治學。太原王氏家訓(xùn)指出:一個家族的興衰,主要在于重視和踐行禮儀,而不在于富裕和高貴,所謂:“家之興替,在禮義,不在富貴。”太原王氏所說的禮義,涉及很多方面,而孝順親友、和睦鄉(xiāng)鄰是第一位的,他們認為如果做到“孝友敦睦”,即使一時貧賤,也終將興盛;反之,即使一時榮盛,也終將衰敗。

      大阜潘氏潘冕對諸子提出“刻苦讀書”的家訓(xùn),所以家中“誦聲不輟”,最為刻苦者潘奕藻“嚴寒至三鼓,猶伊吾不輟”。潘世榮提出“刻苦讀書、奮治上進”以及“讀書貴恒”的訓(xùn)言,潘氏子弟更是手不釋卷。

      常熟翁氏以“綿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是讀書”的聯(lián)語傳家,倡導(dǎo)讀書振家,強調(diào)讀書、用書與為善、立業(yè)的關(guān)系。翁氏家訓(xùn)更以“富貴不足保,惟詩書忠厚之澤可及于無窮”來勉勵后人。

      在儒家忠孝仁義、禮義廉恥思想的熏陶下,在好學重禮、讀書明禮的家訓(xùn)指引下,“四大家族”子弟飽讀詩書、謹遵禮法,講究立修齊志,言行合禮,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境界,保持崇高的人格和節(jié)操,為人能制欲養(yǎng)德、潔身自好,為官能克稱厥職、廉政勤政,窮則獨善其身,達則為善濟世。在博取功名之后,亦能明辨是非,恪守廉律,甚至不惜以身殉道。

      2.勤儉持家以養(yǎng)廉

      “四大家族”的先輩從市井底層走上科舉入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有的甚至家道漸落,生活窘迫。莫釐王氏家族歷經(jīng)靖康之變,從汴梁遷移到蘇州,入鄉(xiāng)隨俗,經(jīng)商起家,至七世王彥詳甚至入贅陸家。太原王氏王錫爵祖父(王涌)之前的二三代族人,多以務(wù)農(nóng)為生,家境極為平常。大阜潘氏潘世恩六世祖(潘仲蘭)自明代起由歙縣北遷,落籍蘇州,直至二十四世祖(潘仲蘭)還在江淮間從事鹽業(yè),寓居姑蘇之南濠。西晉末年,政局動蕩,翁氏避石勒之亂,隨移民潮渡南遷,后吳郡翁氏子孫漸趨衰落,族人基本以力田務(wù)農(nóng)為業(yè)。至明代永樂年間,該支之一的翁景陽入贅常熟璇洲里村,成為常熟翁氏始祖。出身的卑微、起家的艱辛,促使“四大家族”養(yǎng)成了勤儉持家、清廉節(jié)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莫釐王氏家訓(xùn):“致生之道非一,而其要不外乎勤儉二字,勤以開源,儉以節(jié)流,則生計自裕矣?!币虼?,其家族不乏勤政愛民、以儉養(yǎng)廉的典范。八世王惟善,授福建長樂主簿,清廉勤政,愛戴百姓,被百姓譽為王佛子。然居官僅三年,因辛勞過度而卒任上。靈柩運回蘇州時,除了棺材,別無他物,可謂是“一身正氣去,兩袖清風歸”。十世王鏊官至明朝文淵閣大學士,居宰相之位,卻清正廉潔,全無積蓄,被人稱為“天下窮閣老”。二十一世王泳春任思恩知縣時,愛民如子,以實心行實政,離任時,思恩縣民籌資筑“清官亭”紀念。由于其為官處膏不潤,以致去官之日,貧不能歸。二十二世王仁寶經(jīng)營新局,洋商私下交給他回扣十余萬金,王仁寶卻如數(shù)歸公,由此頗受朝廷器重。

      太原王氏王錫爵幼時在父母敦厚善良、克勤克儉品行的影響下,從小就養(yǎng)成了躬行節(jié)儉、不貪小利的優(yōu)良品質(zhì)。讀書懂事后,王錫爵“更為節(jié)縮,一布裘浣濯數(shù)年,食止菜鮮”。王錫爵為官后,母親一直叮囑他“慎毋外索”,教育他不義之財不可取,不要做貪官。王錫爵更是有著較強的自制力,“身處富貴之極而忍,皆欲節(jié)飲食”。王錫爵深受家庭勤儉廉潔教誨,“立朝三十余年……亦頗得廉名”,衣錦還鄉(xiāng)后,“儉素如寒士敝車缊袍,人不知其既貴也者”。

      大阜潘氏潘奕藻做官十余年,處境貧窮,不僅自己穿著樸素的衣服,還以此要求家里仆從之輩。潘世恩為官不因私情而收受禮物和接受宴請,退朝后即回家休息或飲食,去世之日,家中沒有積蓄,以致借款而歸鄉(xiāng)里。潘祖蔭為官從不中飽私囊,所乘馬車、轎子都很破舊。

      常熟翁氏翁叔元任鹽運使有年,晚年歸田,兩袖清風,無以為食,只能四處云游。翁咸封任海州學正,前后七次奉檄賑災(zāi),經(jīng)手錢糧上萬,但分毫不沾,一家過著豆屑雜麩皮的艱苦生活。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有“廉正傳四?!敝u,給自己的書齋取名“知止齋”,取《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久長”之意,以此自誡“知足、知止”。翁心存以“為語汝曹須自立,家風清白守儀型”教誨子孫要“安貧”“自立”。翁同龢長兄翁同書從安徽巡撫任卸職奉旨回京,其行囊“衣箱無一個,惟襟被一囊,破書數(shù)束而已。見者皆謂地方大吏行李未有如此蕭條者也”。翁同龢對于中下級官員的饋贈,無論是太湖石、名家書畫,還是銀錢、貴重物品之類的饋贈,他一概拒收,被譽為“矢誠矢敬,有古大臣風”。

      勤以開源,儉以節(jié)流。家無儉不旺,唯儉方以養(yǎng)廉。儉省節(jié)約的家風、家訓(xùn)不但是“四大家族”崛起、興旺的重要法寶之一,也是家族子弟艱苦奮斗、清正廉潔作風的動力。明清競尚奢靡的社會風氣與日俱增,而“四大家族”終不忘本,儉以養(yǎng)廉。

      3.積德行善以促廉

      《周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薄八拇蠹易濉彪m以勤儉持家,在生活起居中力戒奢侈,但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對待他人以善存心,樂仁好施,不圖回報。

      莫釐王氏家訓(xùn):“或儉與忠厚相仿,是不知儉為薄于自奉,非待人刻薄也。又疑忠厚者,每短于治生,是不知忠厚之義,乃精明不失渾厚之謂,非糊涂易受人紿之謂也。”其家訓(xùn)告誡子孫:“為人端方謹厚,渾然不露圭角,處世接物。一以先人訓(xùn)言為則,家道日裕,而不以富自封,曰財流物也,偶寄焉耳,若據(jù)為己有,是人為財用,而非人用財也。常與人同樂、少取多予?!蓖跏霞抑薪?jīng)常備有雷允上六神丸、避瘟丹、十滴水等常用藥品,為鄰里隨時來取。十四世王永熙是明末賢士,為人真誠厚道,做事不求名祿顯達,平時好施舍且急人所急,親戚、鄰居遇婚喪困難者,慷慨贊助。王永熙平時生活十分節(jié)儉,但對貧者從不吝嗇,所居蘇州城西祖?zhèn)鞣课萸昂笞笥易庥谒司幼?,不索租金,歲時反贈以錢米。

      太原王氏家訓(xùn)明確提出“和睦鄉(xiāng)閭”的要求:“凡生同土壤,周旋累世者,非系戚黨,即屬交游?;蚱渥訉O衰替,久斷往還,或市井謀生,衣冠路隔,而其始未嘗不情聯(lián)故舊,誼洽比鄰?!碧跏险J為凡是出生在同一塊土地且世代交往的人,不是親友就是同鄉(xiāng),因此對于那些后來家道衰敗、于街市謀生者,要用當初的情誼,像老朋友、好鄰居一樣來對待他們。太原王氏祖孫還崇佛,專好施與,平日里對自家奴仆嚴加管教,對家人再三勉勵:事事寬厚,念念端正。明末蘇州太倉亂民暴動,一些鄉(xiāng)紳大戶被燒殺劫掠,而太原王氏家族因廣積厚德安然無恙。

      大阜潘氏潘仲蘭樂善好施,常救人于危難之中,饑者給食,寒者授衣,大力參與地方公益事業(yè),如修整橋梁、鋪平道路、撫幼存孤、掩骼埋胔等。潘景文在鄉(xiāng)里也是力行善事,如維修橋梁、贖人子女、救濟賑荒等,當?shù)匕傩崭心罹拔牡亩鞯?,為其設(shè)立生祠以示懷念。潘冕不僅熱衷于幫助親友們的婚喪急難之事,而且盡心竭力于鄉(xiāng)中諸多善舉,如給予貧困百姓衣物、棺槨等。潘曾沂于鄉(xiāng)居期間,致力于濟世利民,曾捐田2500畝,在蘇州建豐豫義莊這,救助地方貧民。潘遵祁在鄉(xiāng)里致力于各種慈善事業(yè),如救濟貧民、資助喪葬等,尤在救助災(zāi)民方面貢獻巨大。

      常熟翁氏家訓(xùn)“綿世澤莫如為善”,告誡后人翁氏家族就是憑借著忠厚家風、積德行善來綿延家業(yè)。翁同龢母親臨終時,留下遺言:“凡吾子孫其毋忘行善事,為善人?!绷钗淌蟽簩O輩終生難忘。翁同龢亦曾手書聯(lián):“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p>

      忠厚方能傳家久。守勤儉之風、行忠厚之事,行善漸漸成為“四大家族”的一種家族文化,代代相傳?!八拇蠹易濉狈e德行善的家風雖然不乏因果報應(yīng)的思想,但客觀上淡化了家族子弟對物質(zhì)的過度追求和對財富的占有欲望,甚至在財富過多時,主張生前捐給慈善和義塾,對子女不多留?!八拇蠹易濉焙昧x捐助、積善鄉(xiāng)里的善舉,敦促家族子弟以廉立身,涵養(yǎng)清廉質(zhì)樸的家風,在鄉(xiāng)里終積善名,保證了家族的穩(wěn)定發(fā)展和長盛不衰。

      “四大家族”守廉、養(yǎng)廉、促廉的家風、家訓(xùn),凸顯了家族“貴廉有恥”的文化傳承與品行修養(yǎng)。因此,后世子弟居家則多孝子孝孫、賢妻良母;為政則克己廉潔,多清官良吏。一人義則一家舉義,一家善則一地向善。“四大家族”“貴廉有恥”的家風、家訓(xùn)不僅為自身家族的發(fā)展和昌盛奠定了基礎(chǔ)和聲望,而且構(gòu)建出蘇州區(qū)域文化特性與精神特質(zhì)。

      ①② 王季烈:《莫釐王氏家譜·祠宇》,中國古籍出版社1937年版,第1256頁。

      ③? 《江蘇蘇州王錫爵:良由世澤 詩書傳家》,網(wǎng)址:http://www.lianshi.gov.cn/news/important/2016-08-16/10441.html.(2016-08-16)[2018-07-15].

      ④⑩? 王季烈:《莫釐王氏家譜·述德》,中國古籍出版社1937年版,第4頁。

      ⑤ 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誥封一品太夫人先母吳氏行狀》,《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7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265頁。

      ⑥ 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王文肅公傳一》,《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8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02 頁。

      ⑦ 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誥封一品太夫人先母吳氏行狀》,《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7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266頁。

      ⑧ 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王文肅公墓志銘》,《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8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389頁。

      ⑨ 謝俊美:《家族獨特文化品位成因淺議——以常熟翁氏為例》,《臺州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第47頁。

      ? 《蘇州潘氏家族的家訓(xùn)與家風》,網(wǎng)址:http://bbs1.people.com.cn/post/1/1/2/164615196.html.(2017-09-25)[2018-07-15].

      猜你喜歡
      家訓(xùn)家風家族
      勤勞節(jié)儉傳家風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8
      家風伴我成長
      皿字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寶
      家訓(xùn)伴我成長
      幽默好家風(二)
      家風
      《朱子家訓(xùn)》(四)
      學生天地(2016年12期)2016-04-16 05:14:54
      莱阳市| 肇州县| 大同市| 资兴市| 桃园市| 兴海县| 额尔古纳市| 阿勒泰市| 独山县| 政和县| 双辽市| 洛隆县| 大新县| 濮阳市| 图木舒克市| 微博| 山东| 鄂伦春自治旗| 潼关县| 榆树市| 安远县| 陕西省| 乐至县| 通化县| 土默特左旗| 秦安县| 吴旗县| 永和县| 双辽市| 南木林县| 宁陵县| 会同县| 龙州县| 浦江县| 松江区| 东乌珠穆沁旗| 合肥市| 漳浦县| 林芝县| 苍南县| 杭锦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