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610207)
金陵八家的構成頗受爭議,古代文獻中就有多個版本,其中談及八家構成問題的大致有兩個版本為后世引用:一為張庚《國朝畫征錄》中“金陵八家”以龔賢為代表1;另一種是乾隆《上元縣志》等地方縣志上標有周亮工品題,并以陳卓為代表的“金陵八家”。二十世紀初,如陳師曾在其著作中大多采用前種說法,將龔賢列為之首,高岑、鄒喆、吳宏等構成的金陵八家成為畫史共識。
此后,亦有學者對張庚“金陵八家”說提出質(zhì)疑,并通過文獻及作品的綜合研究得出的新認識,如陳傳席《關于金陵八家諸問題》2與《關于金陵八家的各種記載和陳卓》3,根據(jù)《上元縣志》中周亮工的品題,認為是其本人記載的“金陵八家”即陳卓、吳宏、樊圻、鄒喆、蔡澤、李又李、武丹和高岑,并在文中贊成以陳卓為領銜的“金陵八家”。后呂曉發(fā)表《周亮工“金陵八家”說考辨》4與《試論“金陵八家”說的形成與演變》5等文提出與陳傳席不同的觀點,她依據(jù)山西詩人王宏《西歸日扎》,考證出周亮工品題的“金陵八家”新名單,并認為更具時效性。此外,單國強在《試論“金陵八家”合稱的原因》6中強調(diào)金陵八家之所以能夠合稱,并非其藝術風格,而因相近的生活經(jīng)歷。
綜上可見,最早關于“金陵八家”的文獻出于周亮工品題,通過《讀畫錄》可知他與金陵畫壇多有交往,故周亮工的品題最具權威性,惜未有找到其本人的品題存留,只有后世轉摘,所以還需對文獻深入挖掘,用新材料來解決金陵八家的構成問題。
學界對“金陵八家”的認識,有認為其歸為“金陵畫派”,張庚曾提到“金陵之派有二,一類浙,一類松江”7。二十世紀初,鄭昶持較為矛盾的觀點,他在《中國美術史》中稱“金陵派法宋人,筆多繁重,合于作家”8,但又在其《中國畫學全史》中指出“然八家中,有類于浙派者,有類于華亭派者,不足為金陵派”9。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中云:“以龔賢為首……其余七家,畫派不盡相同,惟以同位金陵,不能稱派”,此外黃賓虹《古畫微》等著作也只論“金陵八家”而不談“金陵畫派”。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林樹中也認為可以地域為名將“金陵八家”稱為“金陵畫派”,并發(fā)表文章《金陵畫派與金陵文化—金陵畫派綜論》10;周積寅《金陵八家與畫派》11一文針對林的說法提出質(zhì)疑,認為畫派的形成需要滿足風格相近,且有開派人物,而金陵八家中存在不同的派別,有的學南宗也有學北宗,因此沒有形成畫派的先決條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龔派”的概念被提出。以王朝聞《中國美術史.清代卷》12中認為龔賢的藝術突出,另外七家望其項背,彼此既無師承關系,故單獨論述,將追隨龔賢的畫家統(tǒng)稱“龔賢傳派”,不能作畫派講。余輝《試論清初“龔賢”的存在---從一本冊頁發(fā)現(xiàn)一個畫派》13中也認為金陵若以畫派論,唯有“龔派”。
上述學界認識到龔賢的畫史地位,明末的金陵雖不存在金陵畫派,但“龔派”的存在被上述許多學者所認可。但“金陵八家”的構成問題如未解決,龔派的價值也就無法得到發(fā)掘。
“金陵八家”的整體概念一直有爭議,但有對代表性畫家的個案研究,其中就以龔賢為最,主要集中在對他的生平與交友、遺民身份以及繪畫技法的探索,如林樹中《龔賢年譜》14通過梳理考證龔賢的生平;汪世清《龔賢的〈草香堂集〉》15通過研究龔賢的詩集探討他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盧輔圣主編的《龔賢研究》16一書收集了對其生平事跡與交友的相關論文;港臺學者謝伯柯《龔賢的書畫與政治》17一文探討龔賢山水畫中的政治符號性;海外學者高居翰曾在其著作中論述龔賢作品是否受到西方的影響而呈現(xiàn)出明暗18。但學界對金陵八家其他畫家的研究較少,僅如陳傳席曾對高岑的生平及師承做了考證19;阮榮春以戴本孝的個案探討金陵八家20;海外學者文以誠亦談到龔賢與外來影響的關系21。除了畫家個案研究外,也有贊助人周亮工的研究,集中在他的生平、繪畫論著等領域,如朱天曙編撰《周亮工全集》22為研究明清藝術史的學者提供了便利以及許文惠《周亮工與清初金陵畫壇》23。通過這類個案研究可以看出二十世紀以來對“金陵八家”中的畫家研究并不平衡,龔賢研究較多,因此金陵其他畫家及贊助人的研究還有待于完善。
二十世紀后美術史研究受西方風格分析的影響,較看重作品研究,薛永年曾提出“內(nèi)向觀”與“外向觀”既是強調(diào)要以作品為本位,且要考慮與作品的外部環(huán)境因素。陳傳席對金陵八家的“內(nèi)向觀”研究較多,他的論文《金陵八家的構成及四位高岑問題》24,認為“金陵八家”中典型畫風應屬吳宏與鄒喆,但名氣最大的卻為龔賢,很大程度上是因龔賢突出的畫風,其呈現(xiàn)的是以范寬為代表的北宋山水,另外幾家的畫風皆師法兩宋院體,因此質(zhì)疑能否將龔賢列入八家。高居翰在《氣勢撼人:17世紀中國畫的自然與風格》中論述金陵畫壇中偏向于寫實的畫風是對北宋風格的回歸。
“外向觀”研究則討論了明末金陵的文化環(huán)境,石守謙《由奇趣到復古—十七 世紀金陵繪畫的一個切面》25,將金陵八家的討論納入文化脈絡中,并與世變聯(lián)系起來探討。此外,也有學者以明末遺民身份來研究,如楊敦堯?qū)⒔鹆甑膶嵕吧剿胖糜诿髂┨厥獾恼沃杏懻?,認為其是作為遺民畫家的圖寫興亡的載體,李佩詩探討鄒喆畫中出現(xiàn)的“松巒古寺”的意義。后萬新華《十七世紀金陵畫家筆下的金陵勝景—兼對一種美術史學方法的批判》在文中討論了前二者的金陵勝景圖像研究,認為其方法可能陷入過度闡釋的陷阱。
上文對金陵八家的綜述可以看到二十世紀以來學界的探索已有相關理論成果,但也有不足。薛永年先生曾為學者提供了一些研究金陵畫壇饒有趣味的方向,如明末盛行的“金陵勝景圖像”的形成問題,金陵版刻與職業(yè)畫家創(chuàng)作的互動關系,以及金陵青樓女畫家的藝術貢獻,這些問題皆值得深入研究,也為全面了解金陵八家提供了線索。
注釋:
1.張庚.《國朝畫征錄》,載于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十冊),428頁.
2.陳傳席.《關于金陵八家諸問題》,《美術大觀》,2015年,第33頁.
3.陳傳席.《關于金陵八家的各種記載和陳卓》.《東南文化》,1990年5期,第150頁.
4.呂曉.《周亮工金陵八家說考辨》.載《美術研究》,2004年,第64頁.
5.呂曉.《試論“金陵八家”說的形成與演變》.載《美苑》,2009年,第46頁.
6.單國強.《試論“金陵八家”合稱的原因》.載《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年,第66頁.
7.張庚.《浦山論畫》,載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第223頁.
8.鄭旭.《中國美術史》.中國和平出版社,2014年,第68頁.
9.鄭旭.《中國畫學全史》.湖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322頁.
10.林樹中.《金陵畫派與金陵文化—金陵畫派綜論》.《東南文化》,1989年.
11.周積寅.《金陵八家與畫派》.《北京藝術》,1984年3月,第92頁.
12.王朝聞,鄧福星主編.《中國美術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04頁.
13.余輝.《試論清初“龔賢”的存在——從一本冊頁發(fā)現(xiàn)一個畫派》.《新美術》,2002年第4期,第87頁.
14.林樹中.《龔賢年譜》,《東南文化》,1990年5期,盧輔圣主編,《朵云》第六十三集《龔賢研究》,上海書畫出版,2005年6月,第249頁.
15.汪世清,《龔賢的<草香堂集>》,載《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37頁,河北教育出版,2009年.
16.盧輔圣主編.《朵云》第六十三集《龔賢研究》.上海書畫出版,2005年6月.
17.謝伯柯.《龔賢的畫與政治》.《香港中文大學學報》,第8卷第2期,1976年12月,第25頁.
18. 高居翰.《氣勢撼人:17世紀中國畫的自然與風格》.三聯(lián)書店,2009年8月,第34頁。
19.陳傳席.《高岑及其繪畫藝術》.載《美術史論》,1989年第4期,第4頁.
20.阮榮春.《難金陵八家說,圓金陵八家說—兼談戴本孝在金陵畫壇的活動》.《藝苑》,1994年4期,第14頁.
21.文以誠.《樊圻—17 世紀南京山水畫中名勝意涵的創(chuàng)造》,載臺灣大學《藝術史集刊》,2003年14期,第13頁.
22.朱天曙編撰.《周亮工全集》.鳳凰出版社,2008年.
23.許文惠.《周亮工與清初金陵畫壇》.藝苑( 美術版),1998年,第36頁.
24.陳傳席,《金陵八家的構成及四位高岑問題》,《東南文化》,1987年03期,第131頁。
25 石守謙.《由奇趣到復古—十七 世紀金陵繪畫的一個切面》載自《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三聯(lián)出版社,2015年,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