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夢 浙江理工大學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國家的垃圾管理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實施垃圾分類行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和其他國家法律法規(guī)以及各地方法規(guī)中,都反映了我國對垃圾分類的重視,但其可執(zhí)行性和具有指導性的細則和條例都相對缺乏,需要加以改進。
研讀發(fā)達國家的垃圾分類回收歷史,已經證明激勵與懲罰措施對垃圾分類效果具有直接和顯著的影響[1]。
我國除了立法缺乏可操作性外,對居民垃圾分類回收行為實施的獎懲制度的設立,也比較空白。因此,很難對居民形成激勵作用和約束作用,并且已經成為未能實施垃圾源頭分類的重要阻礙。
一些研究表明,在居民中開展相關的宣傳和教育,使其認識到垃圾源頭分類的重要性,并提高居民的環(huán)保意識,相應就可以提高垃圾的分類回收利用率。
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各城市在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方面進行的知識和方法宣傳遠遠不足,方式也比較簡單,可以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國內外相關研究均已表明[2]:居民的環(huán)境價值觀、環(huán)境意識等觀念,對其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并且居民所知的環(huán)境知識也對垃圾分類回收行為有重大影響。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居民在生活中,并沒有形成較強的垃圾分類回收的氛圍,居民對環(huán)境保護相關的行為知識的認識比較少。在具體實施的行為中,做得十分不到位,生活垃圾的源頭分類和回收,沒有得到應有的認識和落實,這已經成為了影響城市生活垃圾源頭分類的重要因素之一。
1.價值感知。價值感知是指,居民對自己所感知到的個體利益、社會利益和道德價值等方面進行權衡后,對特定行為效用的總體評價。它是影響居民垃圾分類行為的關鍵因素。
其中,個體利益可包括,居民從分類行為中獲得的成就感以及經濟利益;社會利益是指,居民對于保護環(huán)境可帶來的益處,以及降低垃圾處理成本等方面的認知;道德價值則是指,個體分類回收行為,在利他行為上的道德意義。
因此,居民對分類行為的價值感知如果越高,那么他們分類的態(tài)度就越積極,他們參與垃圾分類的可能性就越大。
2.感知到的行為控制。感知到的行為控制是指,個體對其執(zhí)行某種行為的控制程度的預估,是對其行為執(zhí)行后難易程度的預估或擁有完成該行為的信心值。研究發(fā)現(xiàn),居民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對垃圾分類等知識的了解程度、居民參與分類的便利性等一系列主、客觀條件,都會影響居民的分類意愿,對于這些約束條件的控制能力的主觀認知,是影響居民是否最終參與分類的重要因素。當居民對自身所擁有資源和機會的感知程度越高、對行為預期的限制越少時,其往往越可能參與垃圾分類。
國外學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是否設置分類垃圾箱、垃圾箱設置的位置和其距離居民樓的距離,三者都對居民是否進行垃圾源頭分類產生重大影響。并且,垃圾箱的設置對居民來說,分類回收垃圾是否方便,這是影響居民是否進行垃圾源頭分類行為的一個主要因素。分類垃圾箱的設置,還具有提醒的功能,不斷提示居民垃圾進行垃圾源頭分類,并且垃圾源頭分類是一個長時程的工作,時間久了,居民自然會慢慢地養(yǎng)成分類的習慣[3]。
現(xiàn)有垃圾收集方式可能會打擊居民源頭分類的熱情。目前,各城市實行垃圾混合收運方式,雖然居民源頭垃圾分類和投放了,可是環(huán)衛(wèi)工作人員收運垃圾的時候,卻沒有改變,在收集過程中分類好的垃圾又被混合。
因此,環(huán)衛(wèi)收運和垃圾處理方式的落后,打擊了一部分環(huán)境意識較強,愿意進行分類的居民的信心,使垃圾源頭分類行為變少,并使其重新回歸混合投放。同時,難以鼓勵更多的居民進行生活垃圾源頭分類。
垃圾源頭分類回收的關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誰來運營這個項目。一般情況下,有3種運營主體:政府部門、私營公司、非盈利組織。
有研究認為,基于以盈利為導向的分類和回收項目,其效果優(yōu)于服務性質的項目。
成功的分類回收計劃將會使更多的居民能夠更有效更多參與到垃圾源頭分類回收中來。
根據我國國情,建議政府可增進垃圾分類方面的相關規(guī)定,并進行相關宣傳教育,增強我國居民的環(huán)境意識,轉變環(huán)境價值觀,增加環(huán)境知識等。在垃圾分類設施和垃圾分類收集的設置上,盡量滿足和方便居民,在外部情境層面盡量做到位,使垃圾源頭分類行為逐漸增多。在此基礎上,多方開展垃圾源頭分類行動,促進垃圾源頭分類,共建我們的青山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