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把70年來的中國故事講好,尤其是近幾年我國脫貧攻堅的故事講好,唱響禮贊新中國、奮斗新時代的昂揚旋律,是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勇?lián)熑危`行使命,需要新聞工作者撲下身、沉下心,深挖基層實踐源頭活水,在深入基層中練就強勁腳力,在洞察生活中練就敏銳眼力,在勤學深思中增強腦力,在書寫時代中練就不凡筆力,用奮斗精神講好新時代的奮斗故事。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歷?!睆妱诺摹澳_力”是記者講好故事的根本前提。貧困地區(qū),往往是自然環(huán)境比較惡劣,交通基礎設施落后的地方,更需要記者練就一副“鐵腳板”,勤到一線,深深地扎根基層、貼近生活、走近群眾,摸實情、動真情、抓“活魚”,采寫出更加真實、感人、溫暖的脫貧攻堅好故事。
《孝感日報》在這方面有著優(yōu)良傳統(tǒng)。1987年,《孝感日報》組織記者開展為期一個月的貧困鄉(xiāng)徒步采訪,1997年組織開展10年重訪貧困鄉(xiāng),采寫了一大批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
2017年,《孝感日報》傳媒集團把脫貧攻堅采訪報道與踐行“走轉改”、提升“四力”相結合,聯(lián)合廣電、全市新媒體策劃開展“蹲點貧困鄉(xiāng)村·聚焦脫貧攻堅”大型采訪活動。近百名全媒體記者扎根農村、腳印農家,體驗農事、深挖農情,采寫了數(shù)以千計的報道,擔當起了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
2018年,《孝感日報》以扶智、扶志為重點推進脫貧攻堅主題宣傳,開設“我扶貧·我光榮”“我脫貧·我光榮”,推出了扶貧會上突發(fā)心梗去世的扶貧工作隊員余超平,身殘志彌堅自主脫貧的典型唐根根等一系列扶貧、脫貧典型,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唐根根今年還入選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候選人。
2019年,《孝感日報》又策劃開展“精準扶貧百村行”活動,聚焦大悟、孝昌兩個國家級貧困縣脫貧摘帽,組織兩個采訪小分隊,堅持每周一次深入兩個貧困縣采訪報道,發(fā)回一系列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報道。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泵翡J的“眼力”是記者講好故事的關鍵所在?!把哿Α辈皇且暳?,而是記者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時表現(xiàn)出的觀察力、發(fā)現(xiàn)力、判斷力、辨別力。
《孝感日報》開展“蹲點貧困鄉(xiāng)村·聚焦脫貧攻堅”采訪活動時,記者在大悟縣呂王鎮(zhèn)劉院村聶家沖采訪,發(fā)現(xiàn)正對面的一座山,林密樹茂,尤為蔥郁。記者追根究底,了解到這座龍王山是該村村民聶昌植承包的一座山。他35年來堅持綠化荒山,多年來堅持不砍一棵樹,讓荒山成為那一片植被最好的一座山。
隨后,記者深入采訪,數(shù)次沿著陡峭的羊腸小道,跟隨老人巡山體驗,聽老人講述他的心路歷程,感受他植綠、愛綠、護綠的情懷,最后發(fā)表了《35年堅守,心血染綠一座山》一文,這篇通訊獲湖北新聞獎二等獎。
“欲事立,須是心立?!背瑥姷摹澳X力”是記者講好故事的堅實基礎。思考是記者的制勝法寶,在新聞工作中,記者能否始終進行“有價值”的思考,生產有思想深度、有價值增量的內容產品,關鍵在于記者的思考。
伴隨著精準脫貧步入攻堅期,各種深層次問題漸漸暴露。《孝感日報》記者牢記使命擔當,不斷增強問題意識,抱著“建設心態(tài)”,介入脫貧攻堅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帶著問題選擇采訪對象,開展調查研究,去破解內在機理、梳理邏輯脈絡、揭示深層動因,用具有穿透性、延展性的思考來挖掘新聞和故事背后的價值,把脫貧故事講得更有深度、更有價值、更有指導意義。
扶貧貸款是專門為貧困戶或參與扶貧的龍頭企業(yè)提供金融支持的一項利好政策。但記者在蹲點采訪中發(fā)現(xiàn),扶貧貸款是政府一頭熱的現(xiàn)象,貧困戶不會貸,村干部不愿貸,銀行不敢貸。記者把大悟縣的扶貧貸款調查和孝昌縣《一筆走了2年的貸款》的典型故事作為一份內參,向市委、市政府和大悟、孝昌兩個貧困縣反映,打通了扶貧貸款“最后一公里”,有力支持了產業(yè)扶貧。
脫貧攻堅報道,問題找得越精準,研究得越深入,解決得越徹底,故事就講得越生動,對時代聲音的回應就越精彩。紅旗和梁夏是孝感雙峰山旅游度假區(qū)相鄰的兩個村子。她們都發(fā)展苗木產業(yè),但其效益卻有天壤之別:紅旗村的苗木暢銷全國,梁夏村的苗木卻無人問津。記者深入調查,剖析原因,講述《苗木種兩村 榮衰何其殊》的故事,讓作品更具深度、廣度和厚度。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毙劢〉摹肮P力”是記者講好故事的有力保障?!肮P力”是表現(xiàn)力、傳播力,是文字的表達能力。講好脫貧故事,要有準確表達的“筆力”,不斷錘煉妙筆生花之功,做到筆下有好文風、稿中有好文采。
練好“筆力”,要在文字錘煉、寫作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不斷增強新聞作品的精準度、親和力和思想性,讓讀者愿意看、看得進,引人入勝、深入人心。
一篇出彩的新聞報道,不是給讀者記述新聞,而是向讀者再現(xiàn)新聞。通訊《35年堅守,心血染綠一座山》,記者精心打磨稿件,在標題制作、段落行文、語言表達等方面狠下功夫,通過生動的場景再現(xiàn),用樸素的群眾語言,讓讀者看到畫面、聽到聲音、感受到現(xiàn)場,精準地塑造了聶昌植老人植綠、愛綠、護綠的草根典型形象。
《孝感日報》記者通過駐村深入采訪,轉作風、改文風,摒棄典型報道的說教氣,以平民視角、平實文風、優(yōu)美文筆,生動呈現(xiàn)了貧困地區(qū)人民群眾在脫貧攻堅路上自強自立、生生不息的感人精神,再現(xiàn)了他們擼起袖子、甩開膀子與窮山窮水窮根作斗爭的壯舉,有力提升了全社會戰(zhàn)勝貧困的信心。
腳行萬里眼自開,思如大江筆如鋒?!八牧Α比畿囍妮啠币徊豢?。新聞工作者要積極踐行“四力”,強“腳力”、活“眼力”、動“腦力”、妙“筆力”,講好脫貧攻堅故事,用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吸引人、打動人、感染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良好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