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然
對于當今社會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突然說起“莊重”,仿佛有些唐突和可笑。這個詞既不夠新潮也沒有什么流行度,而且給人一種古板、束縛的既有印象。我也曾經(jīng)一度將其理解成為“不得不做的形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受到教育水平的提高,我開始慢慢理解“莊重”一詞的意義,并且越來越認為這種鄭重不輕浮的態(tài)度應(yīng)該內(nèi)化于心并且外施與行。
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電子書、閱讀app、微信公眾號等閱讀平臺橫空出世。這些新事物的出現(xiàn),順應(yīng)了大眾手機不離手的大潮流的同時,也幫助人們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刷短文小說,在節(jié)省購買大量紙質(zhì)書的開銷后,將更多的書裝進了小小的褲兜。我自然也是這個潮流中的一員。電子閱讀提升了不止一倍的閱讀速度,平時一兩個月才能看完的小說如今一個星期便能全部掃一遍。但有一次,當我在深夜,由于手機沒電關(guān)機被迫結(jié)束閱讀時,一股劇烈的脹痛感從眼睛傳來時,在隨后許久的輾轉(zhuǎn)反側(cè)中卻絲毫沒有享受到之前耐心閱讀紙質(zhì)書籍所帶來的那種滿足和快感。
回想起小時候踏入圖書大廈時的莊重與敬畏,自己小心翼翼地抽出那本心儀已久的小書,緩緩地攤開在腿上的畫面浮現(xiàn)眼前。身邊擠滿了像我一樣席地而坐的讀書者,在那靜謐舒適的環(huán)境中與作者神交,每個人都是這么的認真和虔誠,仿佛要把每一個字都深深刻在腦海之中。這種莊重的儀式感正是獲取知識時所需要的。
南京大屠殺,是中華民族最為沉重悲傷的記憶之一,亦是每個炎黃子孫集體記憶中的傷痛,那是一段每一位中國人都要銘記的黑暗歷史。但總有一些不尊重歷史、目中無國家的事情發(fā)生。今年4月30日,在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前,有兒童用地上的鵝卵石擊打紀念碑并在水池中打水漂。而更令人氣憤且無奈的是,一旁的大人絲毫沒有阻攔。紀念館的解說詞中曾提到:每一顆鵝卵石都象征著一個亡魂。這個事件及其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十分惡劣。到底是愛國教育的缺失還是無知家長的溺愛造成這樣的現(xiàn)象?從小便做出如此令人憤怒的舉動,長大后又將如何呢?在如此嚴肅的事件面前,沒有正確的認知,也沒有得體的情感表達,何談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啊!
當今社會,浮躁成風,我們需要“莊重”的存在。它不是表面的盛大形式,因此不需要整日的大肆宣揚。它來自我們內(nèi)心的敬畏和真誠,它讓我們懂得如何鄭重對待世間萬物,它更教會我們懂得銘記,熱愛民族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