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慶
【摘要】本文試圖從杜甫的角度解讀他寫的數(shù)十首和李白有關(guān)的詩歌,杜甫心疼李白處境,贊美李白的才華,同情李白的遭遇,其實就是借李白的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壘塊。
【關(guān)鍵詞】李白;杜甫;知己;懂得
俗話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是一份發(fā)自心底的懂得,是你欲言又止背后的理解,是你低落情緒里的支撐,是你落魄人生里的光亮。相識易得,知己難尋,1000多年前孟浩然已于詩中說過“知音世可稀?!?/p>
高適用“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形容音樂家董大,這話用來形容李白也是妥當?shù)?。李白的好友故交遍天下:風流天下 聞的孟浩然,邊塞四詩人之一的高適,詩家夫子王昌齡、詩圣杜甫都是他的朋友;隱士岑夫子、丹丘生、孔巢父、韓準等人也是他的朋友;做校書的叔叔李云是他的朋友;年長他42歲的賀知章和他有忘年之誼;連汪倫這樣的普通人、金陵酒肆里的吳姬都是他的朋友。要從這眾多的朋友中找出一個知己,這個人應(yīng)該叫杜甫。
李白詩行天下,名滿江湖,恃才傲物,輕財好施、蔑視權(quán)貴,狂放不羈,充滿天真,李白走過之地,到處是酒味和詩味;杜甫素有“致君戈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渴望報國,又心系黎民,嫉惡如仇,溫良醇厚,所行之處是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是對生活的記錄,字里行間流淌著憂憤。獨善其身的道家思想一直流淌在李白的血液里,而仁愛孝悌等儒家思想一直熏陶著杜甫。李白飄逸內(nèi)斂,杜甫真摯外向。李白樂則大笑悲則大號,杜甫含蓄曲折沉郁頓挫。李白喜歡冥想神仙,杜甫習慣記錄真實生活。有再多的不一樣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些從不影響杜甫對李白真誠的關(guān)心。
二人從相識到離別總共一年多,這期間還有很多時間不在一起,但時間從來都不是測量感情深淺的標尺。世間很多最珍貴的情誼都是這樣的,那個懂你,心疼你,設(shè)身處地為你著想的人,實際上卻很少見面。相反,很多人朝夕相處,日日相對,臨了依舊白頭如新。
公元744年的夏天,43歲的李白遇上了32歲的杜甫。此時的李白剛經(jīng)從人生巔峰上跌下,手捧著玄宗“賜金放還”的旨意落魄出長安,一路沿黃河東下,風塵仆仆來到洛陽,胸腔里裝滿憤慨與郁悶。杜甫剛完成了“行路萬里,讀書萬卷”的人生目標——二十歲便“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十余年來,南游吳越,北訪齊趙。剛科舉落第正在洛陽晃悠著找尋報國之機。
“天上謫仙人也!”這是早已熟讀過李白很多名詩后的杜甫見到真人后,無以言表崇敬之情。李白見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郁悶的兩人相約一起出游,于是一路慷慨懷古,談詩論文,好不暢快。在盛唐的霞光中,在東都的大街小巷、酒店茶肆中,他們或品杯茶飲盅酒,雅酌豪飲;或切磋詩藝,暢談人生;或感慨時代,期許未來……人們對一段旅程的懷念程度取決于一路的風景、同行的人,路上經(jīng)歷的事兒及找回的自己。而這段旅程不僅是一段相識,也是一份懂得。
遺憾我們對李杜的相遇只知一分,未知尚有九分,兩人的詩歌中透露的細節(jié)也彌補不了這遺憾。李白涉及杜甫的詩僅四首詩。杜甫在他人生的后半程里,嘗盡人世冷暖后,更加珍重友情,對那段自由放任的日子更加的思念,幾度后悔沒有和李白一道隱居山林,跑到長安看人冷眼,寄人籬下。與李白相關(guān)的嘔心瀝血、情真意切的詩作有二十多首。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寫于相識之初 ,共被同行,親如弟兄,無拘無束的的相處中有對真摯友情的珍惜,有心志共鳴的融洽。
“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信今何如”,“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等詩句寫盡李杜別離后,對李白深沉的思念。
“處士禰衡后,諸生原憲貧。稻梁求未足,薏苡謗何頻!”公元757年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牽連,下獄潯陽,公元758年,流放夜郎,在各路朋友都唯恐避之不及時,杜甫卻盡力為他開脫“說他下廬山從永王,并非有什么政治野心,僅僅是生活所迫”。“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碑斀y(tǒng)治集團的人要將“亂臣賊子”李白處以極刑時,杜甫卻與“世人”對立,不僅“憐”李白的文才,也有對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解》中評價“千古交情,唯此為至?!被茧y中的情誼可見一斑。
都說文人相輕,但杜甫對李白詩歌的評價寫滿真誠和贊美:“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說李白詩歌中的清新俊逸之風實在是無人可以匹敵?!昂蝿⑸蛑x力未工,才兼鮑照愁絕倒”,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是對李白詩歌風格和才華的高度肯定。
惺惺相惜通常發(fā)生在兩個遭遇差不多的人身上,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壯志難酬是李杜二人最相似的遭遇?!肮谏w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形容廁身京都的李白,又何嘗不是在說寄身東都的自己?“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的兩次壯游,已經(jīng)結(jié)束。兩次科舉均落第,回到洛陽的他,人生不快意?!岸昕蜄|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腥膻,蔬食常不飽”。機心處處的人和事,讓他倍感心累。那些玩弄機巧的人,每天都是山珍海味,個中有誰能理解飯都吃不飽的自己呢?
《天末懷李白》:“文章憎命達”表面上說文采出眾的人總是命運多舛,是優(yōu)秀作品妒忌命運通達的作者嗎?其實這何嘗不是杜甫在借李白的遭遇說自己呢?
李白獲罪的時候59歲,杜甫憤慨地說李白年高身老,卻反遭牽累,簡直蒼天無眼,又不無遺憾地說:“千秋萬代之后,李白的大名終將傳揚天下,可那畢竟是寂寞身后的安慰了。活著的時候,又有誰來顧憐李白困頓的處境呢?“李杜文章在,文章光焰長”讓杜甫蜚聲詩壇和李白齊名是他去世半個世紀以后的事。同病相憐的無限心事,深沉的嗟嘆,那也是自己的寫照啊。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中說:“此章純是遷謫之概,為你耶,為我耶,同聲一哭。”在相同處境中的人更容易理解彼此,處于人生低谷的杜甫借李白的遭遇,為自己也一捧同情之淚。
不才認為因為懂得,所以杜甫以知己之心贊美李白的才華,為李白鳴不平和抱屈,時時處處關(guān)心李白,維護李白,也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中磊塊,感慨自己處境。兩顆詩心曾在天宇中相遇,杜甫對李白深深的懂得,是真知己,盡管李白并不一定需要這份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