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瓊玉
所謂小組討論法,是指“在老師指導下,由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從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小組討論法教學是實踐新課改、轉變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它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學習、樂于學習的舉和動機,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習慣。如何運用小組討論法,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探索和研究,通過程序設計,淺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步,課前準備,精心設計
小組討論法教學是“圍繞某一中心問題”展開的,表明討論是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的,是為了發(fā)展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理解。
老師可先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摸清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同時制造一些懸念,讓學生即將學習的內容有所期待和了解,進而激發(fā)他們在課堂上討論、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政治生活中,講到世界多極化的一課,我事先在學生中做了一個調查,說說從二戰(zhàn)后各國發(fā)展的道路及趨勢(世界若干力量中心)。學生事先就在課后做了很多資料的搜集,然后我在課堂上將教學內容分化為三個小課題:世界若干力量中心的形成、我國應該怎么做、綜合國力有什么作用,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先把其中的一個課題,組成四個學習小組,課就搜集、分析、綜合有關資料,為課堂討論做好充分的準備。又如在上到“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時,我先讓學生搜集各民族的風土人情或者日新月異變化的圖片或資料。學生從報刊、互聯網等資源平臺上網羅了大量的信息資料,從而加深了對民族區(qū)域自治有很大優(yōu)越性的理解,并且學生們對民族地區(qū)也有了很深的認識,甚至他們說畢業(yè)后要相約一起到各少數民族地區(qū)去旅游呢。
當然,在課前調查的基礎上,老師還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下一番“重新制作”的功夫,精心設計有意義的主題或有急診性的問題(最好是書本上沒有現成的答案)所提問題要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多向思維,有一定的綜合性,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政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后,學生在討論時才能有事物可說且說之有據,才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否則討論只會流于形式,收不到實際的效果。
第二步,課堂討論,體驗探究
經過精心的課前準備,討論課上,老師可先組織學生就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提出疑問(質疑),通過師生間、學生相互的多向交流,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解決問題并得出結論(釋疑)。
我在上高一“消費及其類型”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影響消費因素有哪些,我設計了一個情境,“假如你是一家之主,假如你是生產經營者,假如你是政府物價部門”等,甚至延伸到教材中那兩位婦女的角色,把全班進行分組,各級根據自己的角色討論消費在日常生活中受哪些因素影響,并形成自己的觀點,由中心發(fā)言人上臺匯報,交流思想。我個人認為,這種群體角色參與的方式,能夠讓人人都有體驗,在有效性和操作性上更適合高中的課堂教學。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輕松、愉快的良好情緒,不僅能使人產生超強的記憶力,而且能活躍思維,充分發(fā)揮內在潛力。在民主、平等、和諧的討論氛圍中,學生都能充分放開思想顧慮,無拘無束地與別人討論、交流,使課堂教學活躍而高效。再如,在上“正確對待金錢”這一探究課上,我以書中的幾句引用語來讓學生分組,大家暢所欲言,對“金錢到底是什么?是魔鬼?是天使?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它?”并且我采用辨論、競賽的形式,讓整個班級融入和諧的氛圍中,讓學生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體驗。在學生的辨論中,他們的犀利的言辭、獨特的視角帶給我極大的震撼。
當然在討論過程中,老師也不能放任自流,應該巡回在各個小組之間,擔負起指導、監(jiān)督者的角色,隨時提供必要的占據和疏導,指導學生變“聽講”為“傾聽”,變“說話”為“交談”,要善于及時發(fā)現問題,并能抓住學生討論的轉折點,將討論引向深入。如我在講授“意識的作用”時,引導學生討論“想一想:人怎樣能動地認識、改造世界?”學生剛開始激烈討論意識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性和自覺創(chuàng)造性,但我抓住機會,引導他們深入討論“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從而真正做到了在討論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步,課后活動,拓展延伸
討論課后,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可抽出相應時間指導學生開展閱讀時事、觀看新聞、撰寫時政評說小論文、舉行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活動,讓學生動腦、動手更動心,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從學生的各篇小論文來看,有了小組討論的鋪墊,學生對課后知識的獲取能力和未知欲望逐漸增強,在交來的一篇篇略顯幼稚的文章,無不閃爍著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在我校,這些活動也得到了學校領導的支持。當學生知道自己參與討論的表現將作為政治學科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非完全是考試卷面成績)時,也就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了,提高了上課熱情,這對他們人生的發(fā)展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任鵬杰老師常說,努力比能力更重要。我想,科學地運用小組討論法,就有了讓學生發(fā)展的可能,就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踏出自己一條有特色的道路出來。
參考文獻
[1]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杰羅姆·布魯納.教育過程[M].
[3]張伯行.學規(guī)類編[M].
[4]任鵬杰.中史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