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模式初探

      2019-01-29 10:06:50蘭婷婷
      浙江警察學院學報 2019年2期
      關鍵詞:法理學法學依法治國

      蘭婷婷

      (浙江警察學院,浙江杭州310053)

      自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立德樹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課程是開展思政教育最主要也是最易于取得成效的陣地,但一直以來思政教育的功能主要由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對小平理論鄧等政治課程承擔,基于傳統(tǒng)政治課程內容以及授課方式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大學生普遍對思政教育產生排斥心理,思政教育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為了打破思政課程“孤島化”和思政課教師“孤軍作戰(zhàn)”的局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強調要充分利用各類課堂開展課程思政,各門課都應當在“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同時,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①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程的任務,也是其他各類課程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高校法學教育也面臨著法治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雙重任務:一方面要不斷深化法治教育,充分吸收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堅持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法治工作人才,堅定依法治國事業(yè);另一方面也要堅持強化思政教育,充分運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牢筑思想政治屏障。②面對如此重任,法學課程開展課堂思政教學是落實好、貫徹好、實現(xiàn)好新時代法學教育工作目標的必由之路和必要之選。“法理學”課程作為法學基礎課程,既是法學教育的起步,也是法學教育的攻堅環(huán)節(jié),在“法理學”課程中開展思政教學意義尤甚。筆者擬從論證法學基礎課程“法理學”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開始,然后根據(jù)法理學學科性質和學科特點,分別從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上論證如何開展“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

      一、“法理學”課程開展思政教學的意義

      作為法學專業(yè)最為重要的基礎課程,“法理學”是法律學習者接受法學教育的第一步,是法學教育中“拔節(jié)孕穗”的關鍵一環(huán),是法律初學者學習法律的行動指南。在“法理學”課程教學中落實好、貫徹好“思政課程”的基本精神兼具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一方面,當代中國法理學是馬克思主義法理學中國化的產物,“法理學”課程教學在于使學生認識、掌握和理解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法理學;另一方面,“法理學”課程對法律學習者成熟法律世界觀、良好法學素養(yǎng)和理想法律人格的形成至關重要。

      (一)“法理學”課程是開展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教育的重要平臺

      縱觀我國法學和法理學發(fā)展脈絡,當代中國的法理學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法理學中國化的產物,中國法學教育的核心內容實質上是關于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教育。但“法理學”學科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借鑒并吸收了許多西方的法學理論和法律制度理論,法學學科的許多基本概念、基本原則乃至基本理念都或多或少面臨著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沖擊。因此,“法理學”課程基本教學內容既包括對基本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講授,同時還兼顧對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較。根據(jù)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話的精神,新時代法學教育的目標在于為國家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法治人才”,培養(yǎng)能夠肩負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任的接班人。作為未來的法治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法學專業(yè)學生首先在政治上要高度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胺ɡ韺W”課程的性質與教學內容與新時代對法學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不謀而合。

      (二)“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觀

      法理學作為一門智識之學,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思想。我們正處于一個多元變化的時代,一切事物和認知都處于一個不確定而有待重新確定的狀態(tài)。在這種環(huán)境下,大學生極易形成錯誤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一旦法治意識和法治信仰被扭曲,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將會造成巨大影響。法律人與普通人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他們對法律和法律社會總體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同,法律人能夠更客觀理性地看待法律問題和社會問題。作為具有社會科學性質的“法理學”,其主要功能正在于教育學生懂法律、辨真理、梳情理,幫助法律人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堅定法治信仰。

      (三)“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yè)道德

      法律職業(yè)道德是法律職業(yè)共同體需要普遍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雖然不及法律規(guī)范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但是在法律職業(yè)共同體中具有強有力的規(guī)制效力。法律職業(yè)道德是法律人的行為標準和底線,對法律人的職業(yè)尊嚴,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合法權益以及維護法律的權威都具有重要意義。“法理學”是法學的理論之學,其所探討和研究的問題是所有部門法共同的普遍性問題以及價值追求的爭論問題,是具體法律實踐背后隱藏的基本的法律原則和根本的法律價值??梢哉f法理學是對法律精神和法律理念的一種外在表達。“法理學”教學的基本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法律以及法律背后的基本原理,能夠運用法律或法律基本原理解決社會矛盾和沖突,協(xié)調社會各方利益需求,實現(xiàn)客觀公正,能夠在是非與糾紛面前保持價值中立,維護人性尊嚴和法治權威。

      二、“法理學”課程性質及思政教學基本思路

      (一)“法理學”課程性質

      自清末近代西方法學思想傳入中國以來,中國法理學經歷了“法學通論”“國家與法的理論”“資產階級法哲學”“法的一般理論”……再到如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法理學”。③法理學的發(fā)展史無不反映著歷史、思想和政治方面的巨大變化和發(fā)展,因此法理學在我國現(xiàn)代法學學科體系中具有區(qū)別于一般法學學科的特殊性質。

      1.法理學是法學的一般性理論。法理學較之于其他部門法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側重對法和法律現(xiàn)象的宏觀性、整體性和歷史性的研究,研究法的產生、發(fā)展、本質和作用等各類基本問題,研究法的制定、實施和監(jiān)督的一般理論,且重點在于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法和法治的一般性基本理論問題。法理學的“一般性”意味著它對任何一個理論和問題的研究都不僅僅是停留在當下或任何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法理學對許多問題的研究都是跨時空、跨民族、跨原理甚至是跨學科界限的。④比如法理學對法的產生、法的本質、法的價值等方面的研究都跨越歷史和文化。這意味著法理學的問題及法理學的研究具有濃厚的歷史性、文化性和技術性。

      2.法理學是法學的方法論。法理學既是為法學提供關于法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論的一般性基礎理論,同時又是法學研究的方法論。法理學的使命雖在于從宏觀、整體和歷史層面研究法的一般性理論問題,但其研究的終極目的卻是為了解決具體的法律實踐問題。法律實踐離不開法理學,法理學是法律實踐的指引。立法者離開法理學的思考,就無法深刻理解和洞悉法律問題和法律精神,無法預見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也便無法創(chuàng)制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法律;執(zhí)法者若缺少對法的價值、理想和原則的認識,就不能深刻理解法律精神,無法行使合理的自由裁量,做出公平公正的決定;即便對于守法者,缺乏基本的法律素養(yǎng),也無法正當有效主張自己的權利,維護自己的利益,履行自己的義務。法理學的方法論屬性是適用法律和進行法律思考的前提條件。

      (二)“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的基本思路

      法理學學科的“一般性”、“方法論”屬性和意識形態(tài)屬性,使“法理學”課程兼具理論課、專業(yè)課和準思政課的多重屬性?!胺ɡ韺W”課程是法學類專業(yè)學生學習法律基礎知識,初步形成法律思維、塑造法律人格、樹立基本法律職業(yè)素養(yǎng)走向法律職業(yè)的起點,是法學課程中開展思政教學最理想的平臺。因此,“法理學”課程可以從法律文化教育、法律職業(yè)道德教育和法治理想信念教育三方面發(fā)掘思政因子。

      1.法律文化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相繼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1]“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中華法律文化復興和法律文化自信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根據(jù)黨的十九大報告的相關內容,文化自信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積淀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二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所總結的革命文化,包括近代以來黨和人民抵御外來入侵、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過程中總結的各種經驗和教訓;三是黨和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過程中取得的實踐成果及其經驗總結。開展法律文化教育,需要注意這三個方面:一要重視法制史和法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借助歷史和文化教育促使學生理解中國古人的思維方式和規(guī)范邏輯;二要重視并復興中國法文化話語解釋體系,運用從古至今國人一以貫之的思維邏輯和中華法文化話語來解釋、理解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三要正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前進道路中的挫折。

      2.法律職業(yè)道德教育。法律人才“一定要有法律學問,才可以認識并且改善法律;一定要有社會的常識,才可以合于時宜地運用法律;一定要有法律的道德,才有資格來執(zhí)行法律”。[3]良好的法律職業(yè)道德教育必須實現(xiàn)三個層次的教育:法律知識教育、社會認知教育和法律道德教育。⑤在這三者之中,法律道德教育是基礎也是核心,可以說是法律職業(yè)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法律道德又可以分為法律思維和道德兩個層面。道德教育與思政教育關系之密切已經無需分說。就法律思維教育而言,一般認為要成為法律人必須具備五大能力:一要能“運用術語進行觀察、思考和判斷”;二要能“通過程序進行思考,遵循向過去看的習慣,表現(xiàn)較為穩(wěn)妥,甚至保守”;三要能運用“縝密邏輯,謹慎對待感情因素”;四要能探索程序之中不同于科學中的真理;五要能果斷權衡,判斷非此即彼。[4]這五大能力歸結起來,無非就是對“真”“善”“美”的認知和追求。法律職業(yè)道德的教育也就是對于“真”“善”“美”的教育。所謂“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⑥,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價值觀便在于“以民為本”“公平正義”。

      3.法治理想信念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多次反復強調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理想信念是力量的源泉,是精神之“鈣”,是調控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總開關”。法學的理想信念教育在于法治理念教育,旨在不斷提高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的認識,并堅定信仰。落實法治理想信念教育,必須要做到“兩個認識”,既要明確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基本內涵,也要客觀、全面和理性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際情況。

      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基本內涵,最為基本的就是要明確依法治國和堅持黨的領導兩大方面。所謂依法治國,就是要努力實現(xiàn)“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正確處理好政治和法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的關系。所謂堅持黨的領導就是要明確并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fā)展之路,明確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基本關系。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意味著社會主義法治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法治是黨的領導的前提和保障;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xiàn)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

      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際情況,就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教育學生認識并堅持法治精神、法治理想信念的同時,也要鼓勵他們保持對真理、對公平正義的不懈追求,在學習和關注法律制定、解釋、實施、修改和監(jiān)督的過程中,要看到社會進步與法律發(fā)展之間的差距,也要看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法治建設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不足,還要看到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與世界法治文明的異同。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yè)的前提下思過往、創(chuàng)未來。

      三、“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革新

      法理學屬于法學學科中的理論法學,是法之理論之學,抽象性、概括性、普遍性、一般性尤其是理論性是法理學最為基本的屬性和特色。基于“法理學”課程的這些特征,在“法理學”課程中開展同樣抽象的思想政治教學,在課程設計方面就必然要作出一些改變,甚至是創(chuàng)新。一般而言,針對一門具體課程的教學設計,通常需要考慮的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為誰教(分析教學對象和教學需求)、為什么教(分析教學達到的目標)、教什么(分析教學內容)、如何教(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策略、媒體)、教得如何(怎樣評價學習者的學習)。[5]筆者擬從這五個方面來重新思考和改進教學設計。

      (一)分析教學對象

      審視整個教學設計過程,最為首要的就是要明確“為誰教”?!罢n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傳統(tǒng)的思政課程無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難以如愿實現(xiàn)思政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法理學”課程開展思政教學之際就不得不考慮學生對“法理學”課程以及思政的態(tài)度,思考如何讓學生樂于接受、主動接受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本身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之下,以學生的元認知和生活經驗為起點,遵循教育規(guī)律,以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為目的,以學習為主要方式的實踐活動過程”。[6]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群體的共性和差異性,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來設計課程。教學中的知識如同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而真正對學生有意義,真正能夠實現(xiàn)教學宗旨和目標的是“水下”的絕大部分,這部分只能由學生自己去獲得。因此,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教授學生現(xiàn)成的干巴巴的理論和內容,更不是給學生強行填塞這些理論,而是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和共性,啟發(fā)學生,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接收新知的熱情,這也就是所謂的“因課制宜”“因人施教”。

      (二)慎思教學目的

      法學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合格的法律人才,而合格的法律人才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或需要具有哪些素質?面對這一問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法學教師意識到,僅僅具備法律知識和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是不夠的。作為合格的法律人才,最關鍵的是應當具備法律思維能力和人性的良知,并能做到理性、客觀和公正。這就要求法律人對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具有起碼的認知,這也是在法學教育中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法理學”是“法學的基礎課程”,是“一定時代的法的精神和理念的表達”,是“一個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體現(xiàn)”,而意識形態(tài)則是對“一定社會統(tǒng)治階級或集團的政治綱領、行為準則、價值取向和社會理想的理論依據(jù)”。[7]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明確“法理學”課程教授法律知識,培養(yǎng)法律思考能力,傳遞正確法律觀和法律理念——馬克思主義法治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宗旨,真正將知識教育、素質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落到實處。

      (三)精選教學內容

      如前所述,根據(jù)法理學學科的基本性質,可以從法律文化教育、法律職業(yè)道德教育、法治理想信念教育三個方面結合課程本身的內容上發(fā)掘思政因子,因此在教學內容安排上也要始終圍繞這三方面有所側重。法理學課程內容大體可以分為三大模塊:第一模塊解決法的本質、法的發(fā)展歷史、法的性質和作用;第二模塊主要從外部宏觀視角和內部微觀視角介紹法的基本理論,包括法律淵源、法律體系、法律要素、法律關系、法律責任、法律運行等;第三模塊主要分析法與其他社會關系的聯(lián)系。“法理學”課程的思政教學,第一模塊內容適合強化法律文化教育,第二模塊和第三模塊適合強化法律職業(yè)道德教育。因為中國法理學本身就屬于馬克思主義法理學陣營,因此法治理想信念教育可以落實到每一個模塊知識的講授之中。

      (四)優(yōu)化教學方法

      法理學作為理論性學科,在教學方法上一直存在“重理論而輕實踐”或“重實踐少理論”的弊端和誤區(qū)。在課程中開展思政教學之際,為了既能凸顯專業(yè)課程本色,又能自然融合思政內容,設想將傳輸式和啟發(fā)式教學相結合,采用以專題化教學為主結合其他教學模式的多元復合教學模式。一般認為,所謂的專題化教學是指“在對課程進行系統(tǒng)理論教學過程中,根據(jù)理論學習的階段性要求,師生圍繞某個取自于真實項目背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及專業(yè)探討價值的項目實況,利用當前學習的理論知識,對其進行分析研究,以求學生在解決疑難問題并作出相應決策時,加深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進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理論運用與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8]“法理學”課程的專題化教學,其課程素材——課程中所探討的問題,可取自社會熱點,也可源于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結合開放式討論,盡可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使其主動關注當下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將法律理論與具體的社會現(xiàn)實自然銜接。專題化教學可一改傳統(tǒng)教學的單向知識傳輸模式,化被動為主動,在不知不覺中打破學生與知識之間的壁壘,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為思政教學的融入提供良好契機。

      (五)優(yōu)化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即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現(xiàn)有的教學評價體系一般包括“學評教”,督導、同行、管理者等主體對教師、學生及其學習成果的評價,其中學校較為重視的是學生和督導的評價,而較少關注教師自我評價。實際上真正能夠提高教學質量的是教師本人的評價。只有重視教師的自我評價,才能激發(fā)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價值,使課程展現(xiàn)出思政教學的光芒和魅力。“學評教”是國內現(xiàn)有的教學評價體系中備受爭議的評價方式。一方面,“學評教”往往容易導致被評價的對象是教師本人而不是教學能力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因不同學生對不同教師的喜愛程度不同等各種因素,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學生公正評價。在“互聯(lián)網+”時代,有效運用大數(shù)據(jù)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既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也能反映教與學的效果。以“雨課堂”為例,“雨課堂”不僅可以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以從側面體現(xiàn)教師教學情況,可以根據(jù)學生點擊“不會”“會”、學生的彈幕或其他形式的提問質疑——包括對思政教育內容的質疑,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考察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四、結束語

      “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是在非思政課程中融入或提煉思政教學,是專業(yè)教育或基礎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與復加的教學模式?!罢n程思政”教學旨在對一般課程教學進行思政拓展和深化,是一種新的教學思維方式和教學理念。“課程思政”的教學宗旨在于堅持以“育人”為根本出發(fā)點,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于無聲中潤物,從全方位、全過程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終極目的。在“課程思政”建設與實施過程中,“課程”是平臺,“思政”是方針,“思政理念”是課程思政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理論和實踐指引。

      法學教育,尤其是“法理學”課程教育與思政教育關系密切,但法學教育與思政教育畢竟有所不同,因此“法理學”課程思政的開展與落實必然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使思政教育與法學專業(yè)教育能夠有機結合,相得益彰。第一,融入思政教育要找準契合點,科學取舍適當?shù)乃枷胝蝺热荨5诙?,作為法學專業(yè)課程,“法理學”課程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要重點突出,保持專業(yè)本身的特殊性,同時也要盡可能深入挖掘課程本身的思政因子,拓展課程邊緣的思政周邊。第三,科學規(guī)劃,循序漸進。“法理學”課程思政教育是一種獨特的知識教育、理念教育和思維教育,在開展“法理學”課程思政教育時不可操之過急,而要循序漸進。

      注釋:

      ①《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載央視網,http://news.cctv.com/2016/12/08/ARTIihpHZs56dGPSnK5b5x5y161208.s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1月22日。

      ②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2月16日《求是》雜志發(fā)表《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文中強調:全面依法治國具有基礎性、保障性作用,在統(tǒng)籌推進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要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堅持以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為指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更好發(fā)揮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此外,文章強調“堅持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處理好全面依法治國的辯證關系”“堅持建設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法治工作隊伍”等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參見習近平:《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求是》2019年第4期。

      ③張文顯教授將法理學學科的發(fā)展分為五個階段:梁啟超的《中國法理學發(fā)達史》中最早使用“法理學”一詞;之后的舊中國,少數(shù)學校開設“法學通論”“法學緒論”“法學概論”“法學大綱”“法學總論”“法學導論”等課程;新中國成立后,國內大學效仿蘇聯(lián),使用“國家與法的理論”或“國家與法權理論”;自《蘇聯(lián)大百科全書》將法理學定性為“資產階級法學的一個分支”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將法理學稱為“資產階級法哲學”;1978年以后,才開始漸漸恢復“法學基礎理論”或“法的一般理論”稱法;直到1993年之后,隨著“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的更名,“法理學”才正式獲得合法地位。參見張文顯:《法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4-25頁。

      ④波斯納認為,法理學的研究是“跨越原理、實踐和民族的界限”。參見[美]波斯納:《法理學問題》,蘇力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序言”第1頁。

      ⑤李楠在評季衛(wèi)東《通往法治的道路:社會的多元化與權威體系》中提出,法律職業(yè)道德教育需要具備法律知識、社會認知和法律道德三個方面的內容。參見李楠:《法學教育中的法律職業(yè)道德教育探討(上)——〈評通往法治的道路:社會的多元化與權威體系〉》,《中國教育學刊》2017年第7期。

      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載六枝特區(qū)人民政府網,http://www.liuzhi.gov.cn/ztzl/lztqjczwgk/zcfg_79397/201802/t20180201_3024325.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1月20日。

      猜你喜歡
      法理學法學依法治國
      論周公的法理學說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44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2021年4期)2021-03-23 07:55:52
      依法治國 法平天下
      “德”“法”辨證與依法治國
      法學
      新校長(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9
      關于依法治國若干問題
      學習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0
      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執(zhí)政
      學習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0
      探析法理學在審判實踐中的應用
      論蘇格拉底式教學法及在法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呼和浩特市| 贺兰县| 淮阳县| 内江市| 怀来县| 琼海市| 民县| 苏州市| 桑日县| 镶黄旗| 长岭县| 冕宁县| 万州区| 西昌市| 安龙县| 柳州市| 定安县| 肇源县| 井陉县| 射洪县| 华安县| 诏安县| 资源县| 平凉市| 台江县| 太谷县| 南充市| 新绛县| 青冈县| 陆丰市| 通州区| 通道| 三明市| 什邡市| 宁河县| 泰顺县| 南平市| 团风县| 邯郸市| 抚顺县| 攀枝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