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珠
古詩詞在統(tǒng)編初中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一些課堂上,不難看到這樣肢解詩詞的:一是碎問碎答法,學生圍繞教師設置的問題,被動地接受答案;二是多媒體演示法,精美課件,名家朗讀,題目與答案輪番上陣。這些教學方法大多沒為教學內容服務,反映了教師沒理解教材編排意圖,沒認真解讀單元導語,沒為學生積累和構建積極的語言實踐等問題,很難實現語文課程標準中“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這一課程基本理念。
2017年高中新課標修訂稿出來后,語文核心素養(yǎng)成為熱議之詞。觀照初中古詩詞教學,是否可以依托學情和教材體系、單元導語等,在選擇正確教學內容前提下,主動設計一些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教學活動,并且每個年級側重點不同,也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相融共生于教學之中呢?筆者以統(tǒng)編教材《天凈沙·秋思》《錢塘湖春行》《賣炭翁》為例,分別從語言述畫、朗讀腳本、改寫等教學策略上談談自己的理解。
語言述畫法就是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讀到某句看到的畫面。品析鑒賞的前提是讀懂詩詞意思,能從詩詞中讀到畫面,這是欣賞的基本功。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執(zhí)教《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就曾請學生描述過。語言述畫是高于翻譯的再想象再創(chuàng)造,建議在七年級初始階段采用。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單元導語中有“要重視朗讀課文,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領略景物之美”,單元安排四首古代詩歌于四篇寫景散文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已有寫景知識基礎上,進行語言述畫。
我執(zhí)教《天凈沙·秋思》時,學生的語言述畫如下:
生1:枯藤老樹昏鴉——一條條枯死的藤蔓不依不撓地盤繞在樹干上,枯葉摩擦聲,寒鴉啼叫聲,馬蹄聲,心跳聲,聲聲刺耳。
生2:小橋流水人家——晝夜不歇的是淙淙溪流,像我漂泊的步伐,遠處小橋若隱若現,炊煙裊裊,飄散在林海深處。
生3:古道西風瘦馬——西風起,寒意生。誰見古道悠悠,瘦馬無力走天涯?
生4: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涯不是我的家,夕陽西下,將斷腸人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
語言述畫這一活動,教師帶領學生細細品味詩歌語言,既學了詩歌知識,又訓練了學生想象能力、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共同的積極語言活動中,學生“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更加理性,在一首首古詩詞浸潤下,學生文化素養(yǎng)定會提高。
進行語言述畫時,師生之間是對話關系。實際訓練中,不可避免會出現翻譯現象,特別是七年級新生,這時教師引導十分必要,告知學生描述詩句把握的原則——“兩不變與兩變”,即“不變”詩詞中的景物(意象)、流露情感,可變的是句式與語序。另外,教師的評價不能只是簡單的肯定與否定。比如黃厚江老師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樣追問:“他說呼嘯的北風吹過大地,你們修飾一下大地,什么樣的大地?加個修飾語。”學生回答“荒涼的”“廣袤的”“無邊無垠的”,這就進一步開拓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縱觀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古代詩詞的“預習”導讀,都反復提到“反復朗讀”“讀準節(jié)奏”“讀出韻律”等學習任務。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口令也離不開“大聲讀起來”“讀準字音”“讀得流暢”等,認為能用清晰響亮的聲音誦讀就可以了。其實朗讀不只是大聲地讀起來,它是一項技能,關乎到語音、語速、語調、語氣等。將朗讀與品析結合起來的方法就是撰寫朗讀腳本。
所謂朗讀腳本,其實就是從感情基調、語速、語氣、語調、節(jié)奏等方面對文章進行朗讀設計,也就是個體在對文本理解的基礎上融入的朗讀處理,以文字形式出現,可以呈現撰寫者對文本對朗讀的理解,也可以對別人朗讀起借鑒、指導作用。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有10首教讀和8首課外誦讀,結合單元導語,建議在七年級語言述畫基礎上,開始將朗讀與品析結合起來,撰寫朗讀腳本。
我執(zhí)教《錢塘湖春行》時,學生撰寫的朗讀腳本如下:
生:詩歌首聯起筆敘述詩人游春行蹤,朗讀時語調相對平穩(wěn)些,“山”“亭”聲調稍拉長,我們可以想象騎馬游春的詩人被眼前景吸引了。但見春水初漲,白云低垂,讀時語調上揚,特別是“平”“低”,一種喜悅撲面而來。
生:頷聯寫早鶯爭著向陽的樹,新燕銜泥筑巢,一派熱鬧、生機勃勃的景象,重音落在“爭”“啄”上,寫出鳥們的活潑情態(tài),包含詩人贊美之情,讀時語調清揚、歡快。
生:頸聯寫了早春花和草?;▋捍蔚陂_放,讓人眼花繚亂,“漸欲”重讀,強調花開過程,淺淺青草剛剛沒過馬蹄,“才能”輕讀,“沒”重讀,突出草之淺。
生:尾聯寫游覽后對錢塘湖春景的贊嘆,“最愛”兩字重讀,“行不足”表達的是流連忘返之意,讀時可以拖長聲調,“白沙堤”一字一頓,可以復讀一遍。
從以上片段可看出朗讀腳本的撰寫,絕不是簡單的詩句翻譯,比語言述畫更具挑戰(zhàn)性,對撰寫者文本理解、朗讀處理技巧等方面都有要求。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朗讀知識,教師開設兩節(jié)朗讀講座,告訴學生什么是重音、語調、語氣以及身體語言甚至舞臺呈現形式等等。其次考查學生對文本理解能力水平。撰寫中,學生思維被激活,得思考詩聯意思、重音、語調等,個體的審美意識再次被喚醒,感受著詩詞文化魅力。
朗讀腳本的撰寫,對教師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必須認真研讀詩詞,只有在理解詩詞意境、主旨、寫作背景等前提下,才能對讀音、節(jié)奏、重音等處理了然于胸,才能對學生的朗讀腳本做出判斷與指導。比如《望江南》作者溫庭筠中“筠”的讀音有兩種,一是jūn,做地名用,二是yún,是竹子的青皮,詞人作為唐初宰相溫彥博后裔,父母取名,定取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竹子之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惫旁娫~作為文學作品的一種表現形式,提高學生欣賞詩詞能力的一個教學策略就是改寫。八年級下學期開始可以采用。
《賣炭翁》是統(tǒng)編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課后習題“思考探究”中要求學生對賣炭老人肖像、心理、動作描寫做簡要分析,“積累拓展”里要求學生發(fā)揮想象,增加一些細節(jié),改寫成一則小故事。課堂對學生進行改寫指導,就很重要了。
我執(zhí)教《賣炭翁》指導學生改寫的教學片段如下:
師:若要將這首詩改寫成一則小故事,改寫時,要遵循“變與不變”原則,哪些不能變,哪些可以改變?
生:“不變”的是故事情節(jié),賣炭翁辛苦伐木、燒炭、賣炭,最后卻被宮使搶走。
師:故事情節(jié)確實不能變。我們在尋找每個“不變”節(jié)點時,能不能反問自己,在“不變”中能否找到“變”?比如情節(jié)這處,原詩是按什么順序寫?一定要按這個順序嗎?
生:在保留情節(jié)內容不變前提下,可變化敘述順序,比如可先寫賣炭翁辛苦拉炭,然后再交代伐木、燒炭。
師:這就是“變”了,想想在情節(jié)內容敘述順序上還可以怎么“變”?
生:把故事高潮放在開頭來寫,就像學過的課文《羚羊木雕》那樣把矛盾沖突放開頭。
師:會聯系學過的課文,很好。開頭就把沖突擺出來,有什么好處?
生:氣氛緊張,吸引讀者跟隨筆觸走進賣炭翁不幸遭遇。
師:白居易是如何刻畫賣炭翁這個人物?請同學們在課文上做標記。在人物刻畫上,我們遵循的“不變與變”又是什么?
生:對賣炭翁刻畫有肖像描寫,比如“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師:這句向讀者傳達什么信息?
生:極力刻畫勞作艱辛,臉上都是燒炭煙熏火燎的痕跡,還有因常年勞作而黑乎乎的十指,以及蒼蒼白發(fā)。
師:勞作艱辛換來的是宮使扔下的不等價“半匹紅紗一丈綾”。還有哪些描寫方法,要傳達什么信息?
生:心理描寫,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表現賣炭翁辛苦勞作目的;有動作描寫,如“伐薪燒炭南山中”等。這些描寫在改寫時都不能變。
師:說得很好。這些人物描寫方法改寫時盡量不變,但可添加其它人物描寫方法,比如——
生:可添加語言描寫。在“回車叱牛牽向北”時,賣炭翁與宮使之間一定有對話,包括結尾“系向牛頭充炭直”時也可寫賣炭翁自言自語。
師:你能夠在文章留白處添加,有一雙慧眼。其實“變”的何止語言,你還可以添加比如結尾,一車炭被搶走后,老翁的——
生:眼神特寫,雙手特寫,身體顫抖特寫。
以上教學片段,教師引導學生從情節(jié)內容、人物描寫等節(jié)點,尋找改寫詩歌遵循的“不變與變”原則,學生不斷思考,思維師生對話的“語言建構與運用”中得到發(fā)展與提升,學習重難點一并解決了,而尋找每個節(jié)點的“變”,比如結尾添加眼神特寫、雙手特寫等,又使學生在原有審美體驗基礎上,審美創(chuàng)造力得以進一步提高。學生感受到白居易語言風格特點和詩歌魅力所在,也就達到了“文化傳承與理解”。
改寫適合那些情節(jié)性較強的,比如漢樂府《十五從軍征》、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進入九年級以后,將詩詞改寫引入作文教學,也是一個極好的復習策略。
初中古詩詞教學策略方法不一而足,教師要多元設計學習活動,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主動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各種形式活動,提高學習的效率,讓學生真正讀懂詩詞,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做一個具有深厚詩詞文化積淀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