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任各莊鎮(zhèn)中學)
新課改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課前預習正是這種能力的良好體現(xiàn)。但實際學習中,很多學生在進行預習時茫然不知所措,達不到預習的效果。而運用繪制思維導圖進行課前預習,就可以解決預習環(huán)節(jié)中困擾師生的這一難題。運用思維導圖進行預習,一方面可應用在預習某個章節(jié)的全部知識,另一方面可運用于預習某篇課文。在預習前,學生可按照單元章節(jié)目錄,初步感知本單元課文的整體目標,并梳理、歸納整個單元中的重點內容,然后再繪制思維導圖。教師可布置思維導圖的預習作業(yè),通過思維導圖指導學生進行預習。首先,讓學生熟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各種事件的關鍵詞,然后用多種顏色的筆繪制出思維導圖的基本結構,不同的顏色體現(xiàn)不同的知識點;然后再往下延伸畫第二層級,用鉛筆勾畫出第二層級的關鍵詞語。這樣就使課前預習操作簡單,而且使用多種形式的圖形、線條以及色彩等,使學生能快速而準確地記憶和預習,上課時課堂學習效率會更高。
因為思維導圖是以課題為中心的層級結構,因此靈活使用思維導圖,學生就能根據思維導圖各層級之間的脈絡發(fā)現(xiàn)課本重點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梳理出課文脈絡,提高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學習效率。特別是能夠幫助學生去把握課文整體知識框架,使學生建立起有條理、系統(tǒng)性的知識框架體系。比如:在八年級《為鞏固新中國而奮斗》的教學中,介紹新中國如何采取多種措施鞏固新生政權,就可運用思維導圖這一形式輔助教學,將本課知識結構化,以新中國如何采取多種措施鞏固新生政權作為第一層主干,然后將具體歷史事件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民族區(qū)域自治作為第二層級,其他的具體事例作為“樹葉和果實”鑲嵌其中。
在許多老師傳統(tǒng)的板書設計上,只是簡單書寫了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需要老師較大的板書量,造成課堂進度緩慢;也沒有必要的課文知識、特別是重難點的知識結構體系,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而在我們在巧妙運用思維導圖后,能夠將所有重點知識由一個中心關鍵詞拓展延伸開來,形成清晰明確的知識鏈條和脈絡體系,使得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有了整體把握,提高了課上效率。比如,我們通過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一課的板書設計,來說明如何在課堂板書中使用思維導圖輔助教學。第一步:首先找到本課關鍵詞——甲午戰(zhàn)爭,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也就是將中日甲午戰(zhàn)爭確定為繪制板書思維導圖的關鍵詞,以此在黑板中間畫板書的主圖,引導學生以此為中心進行思維的拓展發(fā)散。第二步:讓學生閱讀課本,找出主要信息,梳理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起因、時間,經過、結果以及戰(zhàn)敗原因。第三步:進一步找出第二層級之下的具體知識,再次進行第三層級的知識延展延伸,進一步拓寬學生思維,鞏固本課知識。
在課堂上運用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從比較凌亂的歷史知識中抽絲剝繭,歸納總結有用信息,然后再進一步梳理出適合于自身理解和識記的知識體系,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直觀的思維導圖結構,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能更系統(tǒng)化、條理化,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梳理和記憶。
在復習時,可指導學生首先簡要的回顧和梳理所學章節(jié)知識。將歷史教材的各個單元、課時、節(jié)次分成幾個主題,簡單形成框架結構。而后在頭腦中迅速的把學過的所有知識內容進行整理和分類歸納,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其中的中心大圖是本節(jié)課所要復習的主題,繪制時線條要粗一些;在中心大圖的分支下,再劃分出多個小圖,每個小圖就又是一張迷你思維導圖,每個小圖再使用不同顏色的線條,在上面標注出更加細致、具體的知識點。這樣所學過的所有知識之間的邏輯性會更加清楚。通過實踐證明,正確的運用思維導圖,可幫助學生養(yǎng)成對歷史知識體系的整體建構、創(chuàng)新思維和理解運用能力,提高學生多方面的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這一過程,幫助學生梳理了所學知識信息,通過人體右腦強大的圖形記憶能力,快速記住所學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掌握了整個知識結構,輔助學生構建出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
總之,靈活地把思維導圖運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并培養(yǎng)學生在多方面使用思維導圖,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效率;可以幫助學生把零散的歷史知識,通過繪制思維導圖這一形式,建立起各章節(jié)歷史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鞏固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并提高學習歷史、梳理重點、合理解題等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