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
子午峪,是離西安城比較近的一道峪口,順著平坦寬闊的子午大道一直往南,大約十公里,便與環(huán)山公路交匯,再往南就進入子午峪口了。
子午峪是秦嶺北麓著名的峪谷,號稱長安八大峪之一。何謂子午?峪之北口曰子,出自長安;南口曰午,直達漢中。子午道,即長安通往陜南的大道;子午峪,也就是子午道北段的一條峪谷。兩千多年來,盡管子午道有過路線變化,可是子午峪這一段基本一直是連接關中和陜南的重要通道之一,曾經棧道綿延,關隘、古橋遠近相望。1958年,西萬公路修建,北段選擇走灃峪口,從此子午道失去了通衢大道的優(yōu)勢。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又使得子午古道保存了原有的風貌。
炎夏的一個大早,我們與長安區(qū)子午街辦劉妮彬主任、子午街辦西村支部書記李向利、南豆角村原支部書記董健在西村村委會會合。這西村,是子午峪北口的一個小村莊,只有一個村民小組,人均二分來地,目前除了幾家搞農家樂外,年輕人大多在城里打工。
頂著大太陽,一行人便向峪口進發(fā)了。
進了子午峪,滿目參天的大樹,豐茂的植被,時空的交錯,讓人仿佛置身于遙遠的子午古道上。
左氏橋
子午道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高祖元年,項羽自立西楚霸王,先入關的劉邦被封為漢王,都城設在南鄭(今漢中市)。據史料記載,當年,劉邦率領將士入漢中時,走的就是這條道,當時這只是一條無名的“微徑”。到了漢平帝元始五年的秋天,執(zhí)掌國政的王莽因其女兒(漢平帝皇后)有“子孫瑞”,便下令開辟由長安杜陵入漢中的子午道,并設子午關,從此子午道作為國家正式開辟的道路而載入史冊。因子午道從子午峪(又稱子午谷)中穿過,子午峪便成為當時人們活動最頻繁、人文積淀深厚的峪道之一,軍旅商賈、文人墨客、尋常百姓往來漢中、長安,都要取道于此。三國時,魏蜀戰(zhàn)事不斷,子午道成為關中和川蜀之間的交通要道,更是兵家必爭之地。
從子午峪口向南,沿著這條古老的小徑前行不遠,一座石砌大壩橫在兩山之間,這就是子午峪水庫,它是1970年至1972年農業(yè)學大寨的產物。子午河從大壩下流淌而出,潺潺不絕。子午河發(fā)源于子午峪內土地梁廟溝,蜿蜒北流,清澈甘甜,出峪后經南豆角村、北豆角村、張村,再向西北匯入滈河。
離子午峪水庫不多遠,便見一石拱古橋,橋頭有一亭,上書“左氏橋”,據說是左宗棠任陜甘總督時所修,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此橋架于子午河上,全部為石頭壘起,上下兩層石孔,設計獨特,橋體石鉚相套加固,連接橋畔石墩的鐵索銹跡斑斑。對子午峪人文歷史頗有研究的董健介紹說,這是子午峪“頭道橋”,更被譽為“城南第一橋”。他記得小時候子午河發(fā)洪水時,人走在橋上也相當穩(wěn)當。橋東有一條不寬的土路,兩側芳草萋萋,寂無人聲。前方豎一石柱搭起的門樓,上寫“橋東街”,據稱子午古道就由此穿過。
再往前走一里多路,又見一橋,此橋比頭道橋寬闊,為子午峪“二道橋”。子午河水從橋邊的山巖間順勢而下,水量漸大。抬頭看,山峰突兀,亂石嶙峋,地勢險要。據說此橋為唐宋時期建造,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軍隊從西安往陜南撤退時,為防止追擊,將橋炸毀。董健指著橋說,解放西安的最后一仗就是在這里打的,當時解放軍在此修了鐵索橋,在河面上架了多條鐵索,上面鋪上木板奮力渡河,有點像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情景。20世紀80年代,政府在這里修了水泥橋,因地勢較險,橋兩邊增加了護欄,現(xiàn)在走在上面很安全。
在二道橋一側的崖壁上,有一面巨大的摩崖石刻,隱藏于林木之間,下面有河水不斷流過,不仔細看很難發(fā)現(xiàn)。據董健介紹,此碑名為“興隆碑”,刻于唐代,記載的是杜甫的詩作《玄都壇歌寄元逸人》和韓國道人金可記在子午峪修道的傳略。不知什么時候,這方摩崖石刻崩塌墜落河邊,20世紀70年代被學者發(fā)現(xiàn),原件送至長安區(qū)文物局保管,現(xiàn)在展示的是后人的摹刻品。此碑高九米,寬七米,厚五米,上書300多個正楷字。像這么巨大、內容豐厚的摩崖石刻,在國內并不多見。
過了二道橋,沿山勢而上,走不多遠,遠遠便見一座道觀掩映在茂林修竹之間,這就是子午峪中最具人文色彩的金仙觀。
“千里云棧通子午,萬頃煙霞會玄都。”在通往金仙觀的山路上,立有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兩側的對聯(lián)頗有氣勢。抬眼遠觀,在明凈的藍天下,在山峰之巔,赫然有一座圓壇,凌空而建,直入云端,這就是玄都壇。
據《類編長安志》記載,玄都壇為漢武帝所筑,作為朝廷祭祀天神的祭壇,“玄都”是指天界神仙居住的地方,一說是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的居所。據說玄都壇的壇頂,正好和漢長安城的中軸線在同一子午線上,可見漢代人高超的智慧。
由于唐代皇帝崇拜道教,子午峪中隱居的道士越來越多,道教便在這里傳播開來。道士們利用這個祭壇,修建了許多道觀,最著名的就是金仙觀。
金仙觀坐南朝北,背倚金仙峰,氣勢不凡。整個建筑群講求中軸對稱,呈上升之勢。沿著長長的石階步入道觀,一道士將我們迎進茶房,金仙觀賈慧法道長已沖泡好香茗,請我們歇息品茶。賈道長是甘肅慶陽人,來陜修道已30多年。
民間有一種說法是,金仙觀是唐睿宗為第八女西寧公主入道所立,當時極為鼎盛,不僅求道之人絡繹不絕,唐代詩人王維、韋應物等也常來此游歷,飲酒賦詩,“詩圣”杜甫與金仙觀更是頗有淵源。唐天寶年間,一位有名的道士元逸人(即元丹丘)隱修于子午峪中,他是杜甫的好友,杜甫曾前往探望,并作《玄都壇歌寄元逸人》,其中有“故人今居子午谷,獨在陰崖結茅屋。屋前太古玄都壇,青石漠漠常風寒”之句,詩中贊頌了子午谷中的道教玄都壇和修道的元逸人。
金仙觀的標牌、展板上除漢字外還有不少韓文。賈慧法道長介紹,唐文宗開成年間,新羅(今韓國)人金可記留學長安,后參加科舉考試,中得進士。他不愿為官,卻對中國的道教十分癡迷,后隱居子午峪中。他在果峪溝中手植花果樹,每日靜坐吟誦《道德經》,靜心修道。后因思念家鄉(xiāng),乘船返回新羅,之后又返回金仙觀修行。金可記被認為是韓國道教第一人,金仙觀也被看作是韓國道教祖庭。
金仙觀
金仙觀大殿后邊有一條不寬的土路,雜草叢生,我們由此上去,便看見一座金仙亭。此處是觀賞子午峪的一個獨特位置,遠眺對面起伏的山巒,可見山頂上的座座廟宇,最高處著名的小午臺若隱或現(xiàn),充滿神秘氣息。
休息片刻,在金仙觀楊道士的帶領下,我們從金仙觀另一路上山,一起向玄都壇攀登。
這是一條硬踏出來的羊腸小路,非常險要,走兩步便是拐彎,稍一停留就看不到前面的人了,只好“前呼后應”。走不遠,便見一個由大片茂竹搭攏起的山洞,里面光線幽暗,僅容一人躬身通過,身體與竹葉摩擦,發(fā)出刺啦啦的聲響。山里剛下過雨,道路泥濘濕滑,參天的古木遮天蔽日,空氣中散發(fā)著濃郁的草木氣息,腳在一簇簇灌木叢中探行,紅紅的野草莓隨處可見。
剛從密林中鉆出,便見兩塊巨石擋住去路,旁邊即是深谷。等人到齊,我們互相保護著從巨石縫隙中側身擠過,再翻過兩處山崖,攀上一座鐵梯,終于登上玄都壇,此時已是汗流浹背了。
海拔1000多米的玄都壇上面是一個平展展的圓臺,立有一塊不大的石碑,隱隱現(xiàn)出“玄都壇”三個字,此外再無任何建筑。玄都壇四面環(huán)山,連綿起伏,滿目青翠,陽光從山頂上的云層穿過,射出道道霞光,子午峪的山勢盡收眼底。
相傳玄都壇是新羅道人金可記羽化成仙的地方。當年人們在二道橋處發(fā)現(xiàn)摩崖石刻后,在國際上引起一股金可記熱,韓國學者及道學負責人紛紛赴金仙觀遺址尋根問祖。由于金仙觀早已毀于戰(zhàn)亂,當?shù)卣?006年重修了金仙觀。帶路的楊道士說,因為路難走,人們多在金仙觀停留,平時幾乎沒人上玄都壇。
從金仙觀下來已是中午,我們便到山下農家樂吃飯,這處農家樂位于子午街辦南豆角村。董健說,南豆角村位于子午道的北口,民諺有“先有南豆角,再有子午道”之說,這村值得一看。
南豆角村并非是人們想象的盛產豆角的地方,其名稱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為官方版本,說是秦武公十一年(前687)設立杜縣,該村在杜縣的邊角,故稱“杜角村”。長安方言“杜、豆”同音,清嘉慶《長安縣志》遂記為南豆角、北豆角二村。
還有一種說法,說因為子午古道是溝通關中與陜南的一條重要通道,為了杜絕陜南兵馬擅自闖入關中,同時堵住秦嶺深山土匪的出路,古代建都長安的統(tǒng)治者在子午道北口建了四個村寨,駐扎軍隊,各守一角,于是就有了南、北、東、西杜(堵)角村。現(xiàn)在南豆角還有個地方叫“校場”,還有碉堡的遺址,這都說明當年曾駐軍于此。
進村不遠,便見到大片的板栗園。作為一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莊,村里還保留著南城門、北城門、古街道、古民居等遺跡。
南豆角村高大的南北兩城門遙遙相對,造型相似,皆用夯土筑成。門洞較寬,可過汽車,墻外包砌一層青磚,兩側有石階可登上城頭。董健說,這兩個城門建于明末清初,是陜西省保護最好的村級古門樓,已入選西安市近現(xiàn)代優(yōu)秀建筑名錄。在北城門的門額上書有“勝利門”三字,那是1949年解放軍由此進發(fā)解放小午臺留下的印記。因位于終南山下,南城門的門額上刻有“鐘南毓秀”四字。
南北城門間是長約一里的古街,過去這里是進入子午峪的必經之路,街上不少民居保持著古樸的風貌。
走過古街,便能看到兩株合抱的古柏,粗壯的樹根相互盤繞,主干偉岸高聳,據說此柏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樹側有一石碑,上刻“南豆角志”。據村里老人說,過去跑南山的人常在這里歇腳,當年紅二十五軍過子午時,曾在此樹下休整。1949年解放小午臺時,村民們也是簞食壺漿在這里迎接解放軍。樹下有一石雕頭像,生動威猛,據稱此為農神后稷像(還有人說是社公爺像),何時立于此已無從考證。
南豆角村建于秦武公十一年前后,而子午道正式開通于漢王莽時期,“先有南豆角,再有子午道”之說由此而來。據介紹,由于南豆角村位于子午道北口,唐時就很熱鬧,到了明清,特別是左宗棠任陜甘總督時最為繁盛,南來北往的客人都要在此歇腳下榻。當時這里可以說客棧林立,食肆眾多,操著南北不同方言的客商、腳夫、百姓往來穿梭,南方的布匹、火紙、食鹽、茶葉,關中的乾州鍋盔、三原蓼花糖等特產在這里相互交換,秦嶺南北不同的戲劇、音樂、民俗文化在此融合,整個村莊熱鬧異常。隨著西萬公路的修建,北段改走灃峪口,這里便漸漸沉寂了。近來當?shù)匾恍┯凶R之士建議在這里開設南豆角仿古一條街,以再現(xiàn)當年盛景。
遠眺玄都壇
在南豆角村,我們有幸見到村民皆知的常老漢。常老漢本名常寧洲,年屆八旬,原在陜西省文物部門工作,1994年離職后隱居于南豆角村,至今已23年。多年來,常老對秦嶺研究和當?shù)匚奈锉Wo達到癡迷程度,光收集的石門墩、柱基石、石獅子就有數(shù)千個。董健介紹說,子午峪內頭道橋(左氏橋)上距今上百年的石墩、石條就是常老捐獻的,從而使這座橋保留了幽幽古風。
常老的小院名曰“半荒園”,環(huán)境清幽,花香四溢,園內種植有大片的杜仲林,濃密的枝葉高聳,不透一絲陽光。在書房,常老打開他歷時數(shù)年精心繪制的數(shù)米長的“秦嶺山脈圖志”,鋪于地上,給我們詳細講解秦嶺的山脈、水系、峪口、古道……如數(shù)家珍。書案上,地圖冊、參考文獻鋪了一桌。常老說他余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編寫《秦嶺志》,為秦嶺立傳。
還有件事讓常老一直牽掛于心:1932年紅四方面軍與國民黨部隊打響子午戰(zhàn)斗,六名紅軍壯烈犧牲,就埋在南豆角村,他建議政府為這些英雄立碑著文。董健是南豆角村人,他說當年一位紅軍戰(zhàn)士染病后在村里養(yǎng)傷,后被鄉(xiāng)親們收留,他的繼子現(xiàn)仍住在村里,如今已經70多歲了,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真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得知我們將從金仙觀再進子午峪,常老在我的筆記本上畫出清晰的路線圖。與常老揮手告別后,我們驅車進了峪口。
過金仙觀,翻過玄都壇后的一面“拐兒崖”,車在顛簸的山路上往南開了幾里后拐過一個山頭,眼前豁然開朗,這兒就是七里坪。七里坪位于子午峪中少有的一塊坪壩上,依山面水,風光旖旎,因距子午峪口七里而得名,曾是子午古道上的一個“服務區(qū)”。過去客商、腳夫、挑夫經過這里大多要歇腳吃飯,于是家家酒旗高挑,人聲鼎沸。后來子午道被冷落,這里便鮮有人光臨,只是有的人家仍然保持著昔日開店鋪時的六扇門。退耕還林后,大部分村民搬遷至山外。如今除幾戶農家樂外,山里幾乎見不到人家,偶爾能看到幾只土雞、小羊四處覓食。
得知我們要到土地梁,一位村民說路不近,車也開不上去,只能步行。
從七里坪往上走,一條不寬的土路伸向遠方,四野寂然。沒走多遠,便見一塊牌子上寫著“天保工程封育區(qū)”,這里已是天然林保護區(qū),嚴禁放牧、砍柴、取石、采藥等,不允許有人煙。好不容易碰到一個背著行囊的驢友,他說自己剛從尖山下來,前面的路不好走,他跟同伴走散了,得趕緊出山,天一黑怕找不著路。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碧拼娙硕拍吝@首絕句中的“一騎紅塵”,馳過的就是這條道,此道作為子午古道的一部分,在唐時稱“荔枝道”。因楊貴妃愛吃荔枝,唐玄宗便命人整修了從四川涪陵到長安的道路,快馬傳遞荔枝到長安。于是每年“飛騎馳進,七日七夜至京,人馬多斃于路,百姓苦之”……因這條路崎嶇不平,時而被茂盛的植物所掩沒,路長難行,荔枝又難保鮮,因此可以想見騎士途中的艱辛。
此時已是下午四點,太陽西斜,暑氣漸弱。沿山而行,董健特意帶我們去看了十里橋,此為子午峪的第三道橋,相傳建于漢代,由三條石條凌空架起。石條就地取材,人工鑿成,下面數(shù)丈為河水,奔騰不已,水聲極大。
子午道失去交通優(yōu)勢后,漢、唐時期大批建造的廟宇道觀也遭到廢棄,一路走來,只看到古道上留下的座座殘垣遺址。從十里橋往上,依次是花樓子、石灰崖、西衙門……石灰崖是個村名,因村南山崖有石灰礦而得名;西衙門也跟“荔枝道”有關,當年為了保證荔枝及時運到,朝廷沿途十里設一“置”,五里設一“堠”,催管運輸,此地因在設防衙門的西邊而得名。
土地梁是子午峪和灃峪的分水嶺,海拔1200米,過去有“上了土地梁,望盡長安縣”之說。登上土地梁眺望遠處,真有一覽眾山小之感,而這里也是子午峪的終點。
從七里坪到土地梁的幾十里山路,讓人深切感受到子午古道的崎嶇、險峻、幽長。行走在山間小路上,仿佛穿越到了漢唐、明清,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因封山育林,這里的林木被有效地保護下來,櫻桃、沙果、杏兒、板栗、柿子、核桃等果樹,層層疊疊茂密地生長著,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青山綠水,讓子午峪的美散發(fā)著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