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的交流才能夠促進文化的進步,留學是教育交流中的一種重要形式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由于中國當時經(jīng)濟落后,被帝國主義的無情的侵略,為了能夠實現(xiàn)國富民強的理想,政府及有識之士紛紛留學海外,希望能夠獲取先進的政治、經(jīng)濟、等來報效祖國。本文立足對中國近代留學生的概念界定,淺談中國近代留學生在傳播中國文化,汲取西方文化的基礎上來討論其對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近代;留學生;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很早便已有之,無論是唐朝時期的鑒真東渡,玄奘西行,還是元朝時期的馬可波羅來華,這些見諸于史冊的行徑均屬于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到了近代,隨著帝國主義用侵略的途徑打開中國的大門,留學更是成為了中國向外國學習、企圖拯救民族與危亡,實現(xiàn)國家的獨立與解放的重要大事。而從總體的情況來看,中華近代留學生不管是在對中國近代文化的影響方面還是在對西方文化的汲取方面均起到了相應的積極作用。總所周知,在清政府統(tǒng)治末期,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其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實現(xiàn)了閉關鎖國的落后政策,而相比之下,西方各國卻在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中取得根本性地勝利,他們以開放的姿態(tài)開始向世界各地進行擴張,掠奪,諸如中國這樣一個擁有著廣闊地域、豐富自然資源、廉價勞動力、巨額財富的國家自然成為了侵略者的新型目標。所以帝國主義為了敲開中國的大門,實現(xiàn)自己的資本擴張夢想,便以鴉片戰(zhàn)爭攻陷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讓這個古老的過渡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急需變革,國家和民族急需重新站立起來,因此,在改變國家現(xiàn)狀,為國家經(jīng)濟、政治、文化發(fā)展的近代留學生便應運而生,且在中國近代史上為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中國近代留學生的概念界定
根據(jù)中國歷史的劃分,所謂近代是指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這段時間。與此相適應的是中國近代留學生也應該是指自從1840年以后知道1949年之間的留學生。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在中國近代留學史上,近代留學生的興盛于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抗日戰(zhàn)爭期間,對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2 中國近代留學生的基本概況
因為晚清政府的落后思想的影響,中國近代留學生之路并不順暢,通過整理之后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階段為萌芽階段。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讓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覺醒,他們看到了國外的先進之處,并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從改變教育、培育人才開始為國家的發(fā)展做出貢獻。第二階段為受挫階段。在帝國主義的大肆侵略之下,清政府也不得不打開國門,選派一部分人到國外留學,希望他們能夠學成歸國,對中國的發(fā)展有所幫助,因此中國首次有組織地選派了90名幼童到美國留學。然而好景不長,這一批幼童還沒有學成,便被清政府的頑固分子大肆攻擊,因此這一批留學生在1881年被召回,召回時除了詹天佑和唐紹儀已經(jīng)大學畢業(yè),其余學生均在讀書期間。在此次事件之后的二十年間,中國楚國留學的學生很少,即使有,也是以自費為主。第三階段為繁盛時期。在這一階段中,清政府在內憂外患的逼迫之下,不得不開始向國外學習,因此發(fā)起了一場由地方選派留學生到庚子留學的高潮[1]。在這一階段中,留學主要以美國和日本為主,此后留學在中國近代史上一直處于發(fā)展時期,留學教育的興起,為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提供了許多棟梁之才。
3 中國近代留學生對我國文化發(fā)展的影響
3.1 促進了傳統(tǒng)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轉變
盡管從中國近代教育史的發(fā)展來看,中國近代留學生并未促成我國傳統(tǒng)教育向近代教育的完全轉變,但是其在這場由傳統(tǒng)到近代的轉變中所起到的作用卻不容小覷。在傳統(tǒng)教育中,清政府仍然實行八股取士,這是封建社會的毒瘤,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培養(yǎng)的是清政府的奴才,但是在第一批幼童留學之后,他們的思想和見識很顯然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在當時的頑固派眼中儼然已經(jīng)是“離經(jīng)叛道”的行為,盡管第一批幼童留學最后不得不在未完成學業(yè)的情況下便被召回國,但是這一批學生已經(jīng)徹底接受了西化的教育,所學知識也擴大到了更為廣闊的知識中。所以,中國近代第一批留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起到了沖擊作用,促使了傳統(tǒng)教育逐漸向現(xiàn)代教育轉變。
3.2 帶回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
在此之間,在晚清政府的統(tǒng)治之下,人們?yōu)榱瞬┤」γ淖冏约旱纳鐣匚?,會寄希望于科舉考試之中,但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主要是做“八股文”,所考的內容是“孔孟思想”、“治國方略”,與實際的科學技術并沒有什么關系。因此,在西方工業(yè)革命之后,其生產(chǎn)力取得了極大的進步,中國社會仍然是刀耕火種,沒有在科學技術上實現(xiàn)更多的進步和發(fā)展,直到西方列強的無情侵略之后,清政府才在洋務運動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主張向國外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但也同時是在這一時期,美國看到了即將影響中國近代史的具體情況,因此以退還一部分“庚子賠款”為引子,希望更多的中國人能夠接受美國的教育,從而企圖美化中國[2]。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這一批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和日本學得了許多先進的技術,許多人也成為了近代中國史上的實業(yè)人才。
3.3 汲取了西方先進的思想和學說
在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晚清政府一直坐著天朝上國的美夢,他們進一步地通過各種途徑來加強其中央集權統(tǒng)治,其思想頑固。在派遣了第一批留學生之后,留學生們結識到了與封建統(tǒng)治完全不一樣的思想學說,他們開始意識到了中國在晚清政府的統(tǒng)治之下思想落后,民眾保守,而國外,他們受到了“人權、自由、平等”等思潮的影響,并希望能夠通過自身孜孜不倦的學習和研究能夠將這些先進的思想和學說帶入中國,促進中國社會的變革。除此以外,西方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也逐漸被引進中國,比如“平民教育”、“職業(yè)教育”、等等均來自于西方的思想學說。
4 中國近代留學生國外文化發(fā)展的影響
實際上,對于中國留學生而言,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雙向的,即:既充分地汲取了西方的思想理念、思想學說,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同時也將中國的文化帶到了國外。所需主義的是,盡管影響是雙向的,但是這種影響并非均衡的,一般情況下,在短時間之內其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等均處于領先地位時,其對對方的影響會大于對方對自身的影響。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分充滿了苦難的歷史,此時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等均落后與西方帝國主義,因此留學生所能夠做的多數(shù)是孜孜不倦地學習先進的技術,至于傳播中國本身的文化則顯得力道不足,但這并并不代表著沒有。比如:中國學成歸來的詹天佑因為成功修建京張鐵路,解決了當時的國際技術難題,大力在保證優(yōu)質的情況下節(jié)約資金而備受外國專家的認可。這也表示著中國近代留學生對中外文化交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影響還很小,但終究開始讓這個古老的國度開始邁開腿朝著國際走去。
5 結論
中國近代留學生開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近代歷程,在其留學生涯中,他們努力學習外國的先進政治、文化、技術等,并在學成歸國以后,多數(shù)能夠將畢生所學運用到國家的建設之中,在促進中國由貧窮落后走向進步與光明之中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肖龍飛.近年來中國藝術留學生初探[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5(04):84-89.
[2]鄭剛,劉金生.留學生與近代中國教育史學科的發(fā)展[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1(02):17-22.
作者簡介
楊哲(1992-),女,回族,河南周口,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