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榮輝
我們看到教材編寫者雖然是按單元一篇一篇的呈現(xiàn)在一本書中,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教學時候必須按照順序逐一教學。從每一冊教材的目錄上來看,我們可以對單元內容進行一個整合,將主題內容一致寫作風格相似的文章,連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這樣既能夠進行縱向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度;又能進行一個橫向的拓展,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寬度。同時寫作風格相似的文章結合在一起教學還有利于學習寫作。
我們既可以從選文上進行整合,也可以將寫作整合序列化,語法知識整合系列化。比如:七年級下冊我們就可以將第1單元和第3單元整合在一起來進行閱讀教學。這些選文從內容上去認識杰出人物的精神,再走進平凡人物的心靈了解他們的靈魂,從而學習寫人敘事的文章要寫出人的精神品質性格特點的方法,以及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的寫作技巧。
同樣關于寫作知識的內容也可以整合到一起來訓練,比如七年級下冊的寫出人物的精神、學習抒情、抓住細節(jié)、圍繞中心選擇材料,這四個方面的寫作訓練,完全可以先訓練圍繞人物的精神品質這個中心來選擇材料,抓住材料的細節(jié)寫出人物精神,然后再訓練抒情來表達對人物的精神品質的贊美之情。這樣形成一個層遞式的螺旋上升式的寫作技能和寫作思維。還有像九年級上冊的“觀點要明確,議論要言之有據(jù),論證要合理”一看就發(fā)現(xiàn)是議論文三要素的序列訓練。還有穿插在課文中間的語法知識小短文,我們也可以將其整合在一起讓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詞語、短語、句子等語法知識。
文言文學習,則主要從文的角度汲取文化思想精華和言的角度積累古漢語語言規(guī)律來學習。循序漸進地進行字、詞、句等語言規(guī)律的總結歸納,并教授一些翻譯方法。還可以按照文言文的內容特點和語言風格,設計不同的課型。如:《木蘭詩》可設計為誦讀課,《誡子書》設計為譯讀課,《陋室銘》則可設計為背讀課,《愚公移山》可設計為講讀課,《晏子使楚》設計為演讀課,《賣油翁》設計為解讀課,《五柳先生傳》可設計為寫讀課等等,這樣讓文言文的學習既新穎又自成體系。
一言以概之,就是我們對教材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整合后去使用它,不必要拘泥于教材的順序逐一去教授。這是對教材整體使用的一種新思想新策略。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養(yǎng)為本,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的改革;加強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變革;注重時代性,構建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钡男滤枷搿2⒚鞔_界定了語文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yǎng):“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边@些新思想新標準要求我們在運用教材進行閱讀、寫作和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時候,一定心中裝有新課標,裝有語文的四個核心素養(yǎng),來設計我們的課堂,實施我們的教學。
我們的語文教材,它承載著對學生進行閱讀理解,思維發(fā)展提升,語言構建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等多種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所以我們指導學生閱讀每一篇文章,寫每一篇文章,都要能夠體現(xiàn)以上一些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尤其是對一些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老篇目的教學,更是需要我們老師在備課的時候,摒棄過去固有的思維和教學方法,重新構建適合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新的教學方案。新的課程強調三位一體的閱讀理念,即課內精讀,課內自讀和課外閱讀。我們在使用教材的時候,要分清楚課內精讀就要達到精讀的目的,課內自讀就要放手讓學生在精讀中學到的方法自主閱讀,課外閱讀一定要將它納入教學計劃中落到實處。
比如,七年級上冊開篇選文《春》,它作為學生進入初中的第一篇精讀文章,我們在教學時候一定要用好它的引領示范性,一定要讀精細。不能像過去簡單的教學生弄清楚寫春的幾幅畫面,然后知道作者贊美春的感情,再分析一下語言上的比喻擬人的效果。首先要從立德樹人上來思考指導學生閱讀本篇文章的目的,主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美好事物的情感,然后再理解文章圍繞“春”所寫的具體內容,在思維上學習總寫與分寫的這種總分總式邏輯關系,學習運用多種修辭讓語言優(yōu)美的方法。這樣為學生閱讀第二篇《濟南的冬天》打下了非常扎實的基礎,掌握了閱讀同類文章的方法。
又如《老山界》一文,這是一篇反映紅軍長征時期翻越高山的故事,我們今天才來教學生閱讀本文,也不能用以前的方法,概括紅軍翻越老山界的過程,然后歸納表現(xiàn)出來的紅軍精神。老山界實際上就是長征中遇到的一個困難,所以我們今天從立德樹人的角度要求學生從文中懂得生活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如何去面對困難,戰(zhàn)勝困難。教學本文的核心應該放在概括歸納紅軍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難,紅軍又是如何面對這些困難戰(zhàn)勝困難,從戰(zhàn)勝困難中表現(xiàn)出了哪些精神等等。這個教學思路,其實還體現(xiàn)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在文中讀出紅軍長征中遇到各種困難,然后將困難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進行歸納,并進一步的分析,主觀困難如何解決客觀困難又如何面對。在解決困難中既有戰(zhàn)略上的態(tài)度,也有戰(zhàn)術上的方法,最后讓紅軍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并由本文延展開去,在想整個紅軍長征途中遇到的困難都是主觀客觀兩個方面,而且所有困難都是從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和時機上解決的。這種思維不僅僅適合于分析本篇文章,還適合分析生活中的所有困難。所以學完之后不妨讓學生寫一寫“我的老山界”或者“我翻越了老山界”,既訓練了他們的思維,又能夠提升他們對困難的認識,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教材中還有很多這樣的經(jīng)典老篇目,我們今天再來指導學生學習這些文章的時候,要跳出過去教學設計的固有思維,用新的思想來設計出新的課堂,讓舊瓶裝新酒教出新意。更重要的是這種新的課堂設計真的讓課堂有活力,煥發(fā)了生命力的。傳統(tǒng)的課堂只重在文章內容的理解,一些基本知識的積累和掌握,不能夠最大限度的去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所以絕不能把多年前用的教案搬過來直接運用。同時教材中有些篇目與過去,年級安排上也有些調整,比如,以前多種版本對《最苦與最樂》這篇文章都是編在九年級的,從議論文的角度來進行教學的,而本次教材編寫者把它放在初七年級下學期“責任”為主題的單元,顯然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是不適合從議論文的角度來閱讀的。所以對于本文的學習,只要學生弄清楚這篇文章是圍繞責任來談,負責就痛苦,盡責就快樂,也就是弄清楚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為什么最苦最樂了這些內容就行了。
新教材中每一冊書都安排有名著導讀,必讀的兩本經(jīng)典名著,還加選讀的若干本,這其實是部編教材最有特色的地方。很多老師面對這一部分新內容是略化或者弱化的。不愿去觸碰它也不敢去觸碰它,加上目前考試還沒有明確的具體的涉及名著的內容,所以也導致更多的老師不考就不教,不考也不學。應該說名著導讀是新教材一個最大的亮點,體現(xiàn)了編者倡導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大閱讀觀。所以對名著導讀這一部分內容我們必須具體落實。首先是教材上規(guī)定的名著必須讓學生讀起來,然后是對學生的閱讀還要有指導,讀完之后要有效果檢查。實際上名著導讀內容對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我們老師必須要認真讀這些名著,然后要給學生以“導”。導的過程要具體落實,在讀前要有總體的指導,這需要對整本書和作者創(chuàng)造背景等做一些整體的介紹,并對整本書的閱讀要有一個計劃指導;然后是閱讀過程中的引導,重點是對每一個階段的具體內容做一些引導,還對學生的閱讀過程做一些跟進;最后是閱讀結束之后的成果展示和效果檢查也要做一些指導。每學期兩本必讀書的導讀,老師要提前做規(guī)劃,而且對所讀書目一定要熟悉內容,這樣才能做具體的有效的指導。千萬不能只給讀書的書名,大概時間,然后放羊式的讓學生自由去讀,既沒有過程指導也沒有效果檢查,更沒有成果展示,這樣的閱讀形同虛設,達不到培養(yǎng)學生理解整本書的目的。其實讀整本書最大的好處,一方面是讓學生靜心閱讀,培養(yǎng)讀書的耐心;另一方面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夠全面、客觀、歷史地去看待一本書所寫的內容,也就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思辨性,思維的全面性、思維的深刻性和廣闊性,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概括歸納能力。
總之我們面對新的教材,在教學時始終心中裝有新的課程標準和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秉持多讀書,少做題;多積累,勤練筆;多思考,少考試的學習原則,在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出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而不是穿新鞋走老路,或者說換湯不換藥的陳舊設計,過時思想。因為這些已經(jīng)不適合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觀,新時代的教學要求,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達到語文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