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安慶
師:一篇文言文的學習應該著眼于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個層面。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掃清了《伶官傳序》字詞、語法上的障礙,完成了“文言”層面的學習。這節(jié)課我們將進入其他三個層面的研讀。從文章體裁角度來考慮,它是什么體裁呢?
生:議論文。
師:對,議論文。但是更準確地說《伶官傳序》應被稱為“史論”,即對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
生:既然是議論文,老師就一定要講它的論證方法,對吧,老師?
師:你說得對,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吧?
生:舉例論證、道理論證以及對比論證。
師:那么,文本使用的最為突出的論證方式是什么呢?
生:對比論證吧。
師:是的。請同學們具體說說,文本哪些地方使用了對比論證?
生:第一段“得天下”與“失天下”,不就是一組對比嗎?
師:請你從原文中篩選出兩個關鍵詞,分別說明其“得天下”“失天下”的原因。
生:“憂勞”為“得天下”之因,“逸豫”為“失天下”之因。
師:“憂勞”在原文中是如何呈現(xiàn)的?
生:來自父親臨終的囑托、要求?!芭c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翻譯為“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三樁志愿?!币粋€“其”字,表示祈使語氣、命令語氣。一定會給唐莊宗造成壓力的。
師:有壓力就有動力!孟子言,一系列的挫折,能夠使一個主體“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唐莊宗一定會勵精圖治,發(fā)奮圖強的。你能從文本中讀出唐莊宗勵精圖治,發(fā)奮圖強的信息嗎?
生:能夠讀出。例如“告廟”,祭告祖廟,積極備戰(zhàn),以求保佑打勝仗。
生:第二段有幾個連用的動詞,即“請”“盛”“負”“前驅”“凱旋”“納”等可以窺見唐莊宗驍勇善戰(zhàn)的形象。
師:《新五代史·莊宗下》就說唐莊宗:“善騎射,膽勇過人?!蹦敲础膀斢律茟?zhàn)”能與“勵精圖治,發(fā)奮圖強”“憂勞”關聯(lián)起來嗎?
生:可以,在憂患意識下,唐莊宗一定會從煉就自身強大本領開始。所以告廟、驍勇善戰(zhàn)都是憂患意識下的產(chǎn)物。也可以說是父親的“遺恨”釀造了唐莊宗的“憂勞”品格。
師:那么,“逸豫”該如何理解?
生:安樂。其中“豫”在字典上的解釋也是“安樂”的意思。
師:文中還有一句話“智勇困于所溺”,“智勇”顯然指的是“唐莊宗”,“溺”為所溺愛的事物,那么唐莊宗到底溺愛什么?溺愛到什么程度了呢?
生:溺愛“伶人”啊,“伶人”就是演戲的人。溺愛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了。
師:怎么理解“無以復加”。
生:教材的“相關鏈接”都說給這些伶人封以高官,即“以俊為景州刺史,德源為憲州刺史?!币粋€唱歌的,能當上省長部長級官員,難道不是唐莊宗對他們青睞有加嗎?
生:我再來說,就是這段鏈接,唐莊宗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聽戲啊,“既好俳優(yōu),又知音,能度曲。”而且“別為優(yōu)名以自目,曰李天下?!?/p>
師:透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對比,旨在告誡什么?
生:旨在告誡沉溺玩樂的惡果。
[評 析] 在學生閱讀體驗和思考的基礎上生成“對比”這一課眼,并按“得失對比→壯衰對比→難易對比→知古鑒今”的課脈,引導學生體味歐陽修對比論證的目的、言語表現(xiàn)匠心、言語人格以及“史論”的文體特征,將“開口小,挖掘深”的教學藝術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整節(jié)課精致而飽滿,靈動而深刻。抓住“憂勞”“逸豫”兩個關鍵詞,上下勾連,內(nèi)外會通,不僅讓學生理順了文本內(nèi)部的思想聯(lián)系,而且對歐陽修“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觀點,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不過,歐陽修對唐莊宗成敗之跡——得難失易的考察,一口氣得出了三個結論:1.滿招損,謙受益;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3.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教者只引導學生關注結論三,有掛一漏萬之嫌。不關注三個結論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更是錯失了開掘文本篇性的契機。
關注文言文學習的四面: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忽略四面的“一體”性亦不妥。如實用與藝術的功能是如何和諧而統(tǒng)一地發(fā)揮的,文化又是如何滲透出來的,這些問題必須在教學中統(tǒng)籌考慮。教者將文章、文學、文化的學習作為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顯然是受王榮生、童志斌“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一說的影響。但這樣一來,和文化課、國學課教學的本質區(qū)別又在哪里?
一位學生從“遺恨”“告廟”“驍勇善戰(zhàn)”三個方面讀出了莊宗“憂勞”的品格,完全跳脫了論證思維的模式,分析思維的質量相當高,教者完全可以盛情贊譽,以激發(fā)學生全面、深入思考的興趣與動力。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接下來我們繼續(xù)找對比的句組吧。
生:第三自然段“可謂壯哉”與“何其衰也”,一“壯”一“衰”構成對比。
師:那么作品是如何刻畫“可謂壯哉”與“何其衰也”的呢?
生:“可謂壯哉”,我覺得指的是“當他用繩子捆綁燕王父子,用盒子裝梁國君臣的頭,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把成功告訴先王”。
生:“何其衰也”,對應的是“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
師:從朗讀的角度來看,這一段應該怎么讀?
生:快節(jié)奏地讀,要把大歡喜與大悲涼讀出來。
師:是的,因為這里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手法,直接造成了文勢上的抑揚、起落,應該以緊張的方式來讀。請同學來試一試。(生開始嘗試朗讀)
師:你的朗讀符合大喜大悲的緊張節(jié)奏安排,很不錯。我們接著來品一下細節(jié),為什么要“斷發(fā)”呢?
生:應該是誓死保護皇帝,彰顯臣子的忠心。
師:老師贊同你的看法,在《三國演義》第96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發(fā)賺曹休”中,周魴“用劍割發(fā)擲于地”的行動,“吾以忠心待公,公以吾為戲,吾割父母所遺之發(fā),以表真誠也”的話語來表露自己的忠心。壯衰之間,令人為之唏噓。
生:唐莊宗當年何等威風、意氣風發(fā);現(xiàn)在只能依靠臣子“勤王”來活命,可悲?。?/p>
師:文本中還有一組對比,與一“壯”一“衰”相似,請找出來。
生:應該是文本的最后一自然段“方其盛也”與“及其衰也”。
師:請結合句子展開說明。
生:當其強盛之時,天下所有的豪杰都不能與之對抗;當其衰落之時,十幾個伶人就能困住他。這真是英雄末路的悲哀啊。
師:文本中說唐莊宗的結局是什么樣的?
生:“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生:唐莊宗寵幸伶人,最終反而被伶人攪得國破人亡,豈不痛哉!
生:壯(盛)衰之間,向當下君主警示了亡國的落魄。
[評 析] 從整體的“壯”“衰”對比,到具象、細節(jié)的“壯”“衰”對比,再回歸整體的“壯”“衰”對比,感受作者的言說意旨,教學設計一波三折而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果不是對文本的脈絡如庖丁解牛般熟稔,絕不會有如此自然而精妙的手筆。引導學生讀出情感上的大歡喜與大悲涼,文勢上的抑揚、起落,更是教學上的靈性之筆,纖細的微雕藝術,令人喜不自禁。
如果對話中趁勢點睛:此自然段一律“快節(jié)奏地朗讀”嗎?學生或可明白:總體上“敘”緩“議”急,“長”(句)緩“短”(句)急,這樣是否更能感受文勢上的抑揚、起落?壯衰對比被兩次點擊,如果問問學生,可否刪除最后一段關于盛衰的論述?學生是否更能體悟作者論說上的回環(huán)往復之美,情理交融的氣勢之美?
師:我們繼續(xù)再找對比。
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這里將“得之難”與“失之易”形成鮮明對比。
師:結合《新五代史》,我整理了以下表格:
年代 年齡 主要事跡908年 23歲受三矢而藏之于廟913年 28歲系燕父子以組923年 38歲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是為唐莊宗。926年 41歲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由此可見,李存勖宵衣旰食、勵精圖治,用了15年的時間實現(xiàn)了父親的遺愿,可謂“得之難”,而僅僅三年的歌舞升平、逸豫享樂就導致了 “身死國滅”?!?”與“15”的對比,觸目驚心、發(fā)人深省。
生:緊接著“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又是一組對比。前者對應“15年”的奮斗,后者對應“3年”的縱樂。
生:正可謂是“滿招損,謙得益”。這組對比運用十三經(jīng)之一的《尚書》中的名言作為論據(jù),增強了說理的力度。
師:真可謂創(chuàng)業(yè)難、守成亦難啊。(PPT顯示)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記載,上問侍臣:“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孰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chuàng)業(yè)難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烛溕萆诟毁F,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chuàng)業(yè)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p>
師:找同學讀一遍,并翻譯。(生讀,并翻譯)很好,其中“草昧”譯文“創(chuàng)業(yè)之始”。通過這組對比,作者要呈現(xiàn)什么樣的道理呢?
生:勿忘初心!不要忘本!否則辛辛苦苦、慘淡經(jīng)營的基業(yè)也會被顛覆。
師:回答得很好!
[評 析] 用年譜的形式展現(xiàn)莊宗 “得”難“失”易,一下子將歐陽修的隱沒文字悉數(shù)還原出來,觸目驚心。學生發(fā)現(xiàn)后面總結文字中的“憂勞”對應15年的奮斗,“逸豫”對應3年的縱樂,更是扎扎實實體驗到了歐陽修說理的嚴密。
未聯(lián)系“謙”“滿”來談,有遺珠之憾。
師:在得失、壯衰、難易的對比中,作品的主題呈現(xiàn)更為深刻有針對性。這篇文章寫作針對誰?
生:北宋王朝。
師:為什么針對它,它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讓作者憂慮不安?
生:(對內(nèi))諷刺、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再沉溺安樂生活之中,應該振作覺醒了,否則就會斷送自己的江山。
生:(對外)北宋年年向北方少數(shù)民族納幣輸絹,以求“一夕安寢”。最終換來的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日益囂張的氣焰。
師:用唐莊宗的經(jīng)歷影射北宋王朝統(tǒng)治現(xiàn)狀,這種藝術手法叫做什么?
生:借古論今、借古諷今。
師:我們在蘇洵的《六國論》中就接觸過此種手法。古,就是舊事、古事,以之來影射現(xiàn)實,起到喚醒、警醒的目的。這就像《后漢書》說,“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即知古鑒今。
師:請大家用文本中的詞語來說明:直接造成唐莊宗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生:“人事的逸豫”。
師:是的。“人事的逸豫”導致了唐莊宗辛辛苦苦打造的基業(yè)傾覆、坍塌。從這個意義上講,《伶官傳序》就是一劑良藥,療救已經(jīng)病入腠理、肌膚、腸胃,但未病入骨髓的北宋王朝。馮驥才《一百個人的十年》“歷史永遠是活著的。有些歷史頑疾只有不斷吃藥才不會發(fā)作!”“藥”有助于抵抗遺忘,不斷刺激。在我們學過的文本中,有很多文本具有“藥”用價值,大家能舉出例子嗎?
生:杜牧《阿房宮賦》“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生:《詩經(jīng)·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生:賈誼《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生:蘇洵《六國論》“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師:以上所論都是在提醒后世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覆轍。同樣地,歐陽修的《伶官傳序》通過一“得”一“失”,一“壯”一“衰”、一“難”一“易”的對比,形象直觀地在告誡統(tǒng)治者,要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勿因人事的逸豫而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同時,通過《伶官傳序》的學習,我們能夠感受到、體認到歐陽修的知識分子的良知、家國情懷、民族責任感、民族立場,始終關懷民族的命運前途。此種境界你我都需具備,大家共勉!
[評 析] 卒教顯志與卒章顯志完全契合,既順應了文脈,又激活了史料,磨礪了史實,循此還感悟了歐陽修的言語智慧——借古論今、借古諷今,言語人格——有知識分子的良知、家國情懷、民族責任感、民族立場,始終關懷民族的命運前途,課上得很飽滿,很通透,也很大氣。
整體來看,以“怎么寫”貫穿,帶動“寫什么”“為何寫”的感悟,生成與預設水乳交融,體現(xiàn)出非常難得的精致之美。
值得商榷的是:直接造成唐莊宗滅亡的原因真的只是“人事的逸豫”嗎?歐陽修具體提及的還有“滿招損”“積于忽微”“困于所溺”,為什么這些就不是?如果將這些原因定位為“間接原因”,理據(jù)何在?
[總 評]
在我所評的語文名師教例中,景慧穎老師是群文閱讀意識最為自覺的一位,做得也頗自然、厚實、靈動。顯然,他備課是下了很大工夫的。緣于此,師生博洽多聞、深度對話、活學活用的色彩特別鮮明。
通觀實錄,景老師群文閱讀涉及的顯在文本至少有 11 篇/部:1.《孟子·告子下》;2.《新五代史·莊宗下》;3.《三國演義》第 96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發(fā)賺曹休”;4.《尚書》;5.《資治通鑒·唐紀》;6.蘇洵《六國論》;7.《后漢書》;8.馮驥才《一百個人的十年》;9.杜牧《阿房宮賦》;10.《詩經(jīng)·大雅·蕩》;11.賈誼《過秦論》。如果加上隱在的文本——如評價《伶官傳序》是一劑良藥,“療救已經(jīng)病入腠理、肌膚、腸胃,但未病入骨髓的北宋王朝”,便是化用了《扁鵲見蔡桓公》中的句子,群文閱讀的篇目、角度、方法更是豐富。
豐富而不齟齬,只因景老師將力量用在了刀刃上——主要是圍繞體性、類性、篇性展開。
《伶官傳序》旨在知古鑒今,告誡沉溺的惡果,警示亡國的落魄,呈現(xiàn)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這是學生應該了解的內(nèi)容。雖然景老師將之作為課脈貫穿全課,但他并未在此基礎上大肆拓展,與學生共商治理之策或治國之道,而是不斷引領學生感知:這些“道”或“理”是怎么被歐陽修表現(xiàn)出來的?于是,“對比論證”成了他上課的大纛,結構上呼應,內(nèi)容上銜接,文勢上抑揚的探討、體悟,悉數(shù)集結于此,很得力地規(guī)避了將語文課上成思政課的風險,此之謂捍衛(wèi)了語文的體性。
有學生說《伶官傳序》是議論文,景老師沒有趁勢指出:議論文是教學文體,并非真文體,但是他對“史論”的文體定位是準確的。教學中,他剖析史論的內(nèi)涵——對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引領學生感悟史論的作用——借古論今,借古諷今,并對古與今在哪些方面可以相互燭照也予以關注,這便辨識了文本的類性,避免了將各種文類或文體一鍋煮的同質化教學弊病。
難能可貴的是,景老師的群文閱讀還聚焦了文本的篇性——“請”“盛”“負”“前驅”“凱旋”“納”等詞中顯示的唐莊宗驍勇善戰(zhàn)的形象,以及驍勇善戰(zhàn)與“憂勞”的精神聯(lián)系;壯衰對比描寫中顯示的“文勢上的抑揚、起落”。諸如此類,都是照亮整個課堂的精彩解讀。
盡管對篇性開掘還不是很自如——歐陽修的史論與他人的史論比,有何獨特之處?清人李剛評《伶官傳序》時便發(fā)現(xiàn)了這一特點:“橫空而來,如風水相搏,洪濤巨浪忽起忽落,極天下之壯觀,而聲情之沉郁,氣勢之淋漓,與史公亦極為相近也?!保ā短扑挝呐e要·伶官傳序》)完全可以引導學生體悟。歐陽修認為盛衰之理關乎人事,得出“滿招損”和“積于忽微”兩個結論后,為什么再用盛衰對比,拋出一個“困于所溺”的結論?也是可以讓學生好好探究,以體悟作者激情說理風格的。
有的地方審美判斷還有失偏頗——觸及思想的直覺造型“斷發(fā)”時,景老師認為是臣子勤王時所為,并與《三國演義》中周魴“用劍割發(fā)擲于地”會通,便與文本內(nèi)在邏輯不符。因為這樣定位,只能凸顯臣子的忠勇和莊宗內(nèi)心的溫暖,而無法表現(xiàn)其衰勢。從這個角度說,學者鐘基、李先銀、王身鋼譯注的《古文觀止》將之翻譯成莊宗“割斷自己的頭發(fā),嚎啕大哭”,更能契合文脈。
不過,景老師的篇性開掘畢竟有了良好的開端,且頗具深度,假以時日和不懈努力,相信一定會做得越來越風生水起的。
將群文閱讀著力點放在體性、類性、篇性上,無疑更能習得語文知識,磨礪語文能力,積淀語文學養(yǎng)。問題是:如何注意三者的和諧統(tǒng)一?
景老師的做法是:
1.在課眼、課脈的統(tǒng)攝下多元會通。有課眼的統(tǒng)攝,群文閱讀便會形散神聚;有課脈的貫穿,群文閱讀更易實現(xiàn)知識的結構化。更何況,課眼、課脈的生成緊扣了體性、類性和篇性。這方面,景老師做得非常精致。他是以“對比”為課眼,以“得失對比→壯衰對比→難易對比→知古鑒今”為課脈經(jīng)緯教學的。因此,無論是感受莊宗的形象、作者的借古諷今的寫法,還是感悟文本之理,文本的“藥用價值”,群文閱讀都能做得開放自如,各美其美。
又因為,景老師和學生的對話基本做到了古今會通——如將《伶官傳序》與馮驥才《一百個人的十年》在“藥用功能”上會通,內(nèi)外會通——將史論《伶官傳序》與小說《三國演義》在細節(jié)描寫上會通,所以群文閱讀多處都能刷新讀者的目光。美中不足的是,景老師的中西會通——與西方作家的言語智慧、言語人格等方面展開比較,我他會通——歐陽修是對統(tǒng)治者發(fā)出忠告的,對我們每一位普通人是否也有警示意義,做得并不是很自覺。
2.會通,努力聚焦文本的篇性開掘。也就是說,力圖通過群文閱讀,揭示歐陽修說理的個性化魅力——以三重對比論證經(jīng)緯教學,感悟文勢上的抑揚、起落,乃至語氣詞(“其”)、動詞(“請”“盛”“負”等)描寫中體現(xiàn)的人物形象,均體現(xiàn)了這種努力。雖然莊宗與自我的對比,莊宗與伶人的對比闕如;未能與郁達夫《江南的冬景》、胡適《我的母親》等文本輻射式的對比(襯托)結構會通;同是學《史記》,韓愈得其雄,歐陽修得其情(劉熙載《藝概》),教者未結合文本,加以點睛;對歐陽修“理”的三維度展開,盛衰的兩次復沓式描寫,還有感嘆句、反詰句、對偶句交錯使用,整齊中見出變化,平易中有頓挫的“低昂反復,感慨淋漓”的音節(jié)之美和“一唱三嘆”的情味秘妙,缺少深度關注,但是整體上的深度、新度、高度還是出來了。
3.注意應勢而化,順“心”之天。不是為群文而群文,而是在開掘單篇文本的基礎上,做到自然的深化與延展。如啟發(fā)學生列舉具有藥用價值的文本,還有感受“滿招損,謙受益”之理時,適時引入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中唐太宗關于創(chuàng)業(yè)難,守成也難的那段論述,都是順教學之勢,順學生心靈之“天”的智慧之舉,一下子盤活了各自的積淀,將群文閱讀教學上出了新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教師,還是學生,發(fā)言時都會交代出處,更是體現(xiàn)了嚴謹?shù)膽B(tài)度,扎實的學養(yǎng)。無怪乎師生對話,徹底杜絕了思想跑野馬的現(xiàn)象,甚至連潤滑教學的良性冗余也沒有,有的只是思維的不斷推進與交相輝映。
那么,景老師的群文閱讀指向何方呢?
從其對歐陽修對比論證藝術的倚重,對史論文體的關注,以及對所言之理與寫作目的體悟看,似乎指向了占有。積淀的學養(yǎng)未能走向讀以致用、讀以致美、讀以致在的境界,仍屬于“占有式閱讀”的范疇,會通充其量只是為更好地占有罷了。
但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與功利的應試主義者不同的是:景老師在關注學生辨析、推理、聯(lián)想諸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更關注精神的會通,且努力讓學生去說——實現(xiàn)不同文本的會通,不同生命的會通,去讀——讀出大歡喜、大悲涼之情,讀出文勢上的抑揚、起落,甚至點到了作者的言語人格——有知識分子的良知、家國情懷、民族責任感、民族立場,始終關懷民族的命運前途(歐陽修是否屬于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如以色列學者康菲諾所總結的知識分子的五大特征,是否具有家國情懷,可以暫且存而不論),這便有了存在式閱讀的傾向。
存在式閱讀是以言語表現(xiàn) (主要表現(xiàn)為說和寫)為統(tǒng)攝的,不僅關注言語表現(xiàn)知識的習得,言語表現(xiàn)智慧的體悟,而且關注言語人格的牧養(yǎng),言語信念、言語操守的秉持,言語想象的開拓等。一言以蔽之,存在式閱讀是為以個性化言語生命的綻放蓄勢的。
有老師在教學中這樣設計——
1.得天下與失天下的例子很多,你還可以舉幾個?請根據(jù)下列句式簡要描述,至少寫出兩句,形成排比。
開元君王唐玄宗,開創(chuàng)盛世,卻因專寵貴妃,導致盛唐衰落;_____,_____,卻因_____,導致;_____,_____,卻因_____,導致。
(教師示例:得失天下的君王有齊桓公、夫差、勾踐、李煜、宋徽宗等。春秋霸主齊桓公,稱霸諸侯,卻因親近小人,導致禍起蕭墻;吳國國君夫差,雄霸南方,卻因貪戀美色,導致國破家亡。)
2.根據(jù)你在“寫作1”中的觀點及采用的事例,改寫中間兩個論證段及結尾。可用文言,可用現(xiàn)代漢語,也可文白相間。
這屬于顯性的言語表現(xiàn)與存在指向。景老師關注體性堅守,類性辨識,篇性開掘,自覺踐行“解讀就是解寫”的理念,為言語生命的確證不斷蓄勢,屬于隱性的言語表現(xiàn)與存在指向,同樣值得提倡和肯定。__________
注釋
①王榮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學教什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6頁。
②知識分子的五大特征:1.對于公共利益的一切問題,包括社會、經(jīng)濟、文化、政治各方面的問題,都抱有深切的關懷;2.這個階層常自覺有一種罪惡感,因此認為國家之事以及上述各種問題的解決,都是他們的個人責任;3.傾向于把一切政治、社會問題看作道德問題;4.無論在思想上或生活上,這個階層的人都覺得他們有義務對一切問題找出最后的邏輯的解答;5.他們深信社會現(xiàn)狀不合理,應當加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