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云
一日,劉禹錫逛街。大概是老婆囑托買面鏡子。走到鏡子柜臺,見只有一枚清澈,九枚都是霧茫茫的。劉禹錫說,你這鏡子好壞的區(qū)別太明顯了,那些霧茫茫的鏡子如何賣得出去?
老板笑了,說每面鏡子我都可以做到清澈,但顧客往往不愿意買。因為清澈的鏡子不能掩蓋瑕疵,有個皺紋、多個眼袋、皮膚暗黃,一下就能照出。所以,不是長得面目姣好的人就不愿意買。
不買清澈的鏡子難道還買昏鏡不成?劉禹錫問道。
當然。老板答道,買昏鏡者十居其九,而喜明鏡者十難有一。先生您買哪種鏡子?
劉禹錫立刻對號入座,想想老婆的長相符合哪個段位……
——這是劉禹錫《昏鏡詞》的引子。言外之意,這世界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在自欺、欺人和被人欺。
突然明白,為什么美顏手機那么受美女歡迎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生活的勇氣、膽量、正直和誠實越來越弱,不知道誰還愿意做本色人,說真心語,干近情事。
躺著中槍的人都喊冤枉,沒覺得自己如何違心,怎么就被戴上一個“虛偽”的標簽?
虛偽習慣,自古有之。
《大學》云: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怎么講?
幾乎每個人都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缺點,而卻都不滿足自己的收獲、獎金和地里的莊稼,總覺得不太好,還差點。
有史以來,中國人形成了一個鮮明的特點:在不滿足自身欲望的狀態(tài)下,隱瞞孩子缺點,放大孩子優(yōu)點。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的偏離:用孩子的成績和光環(huán)填補自己虛偽的空白。
我們常見家長在眾人面前夸耀孩子,來,給叔叔背一段《弟子規(guī)》,來一段《三字經(jīng)》。
我常不懷好意地拆臺,問年輕的父母,你們會背嗎?
年輕父母臉都不紅,理直氣壯地說,我不用背,孩子會了就行!
對于孩子,我們最應(yīng)該給予的智慧,是正直的純正品性。而純正品性來自家長的純正品行。
你想讓孩子放下手機,你就應(yīng)該先放下手機,而不是頭也不抬地刷微信,嘴里大聲呵斥孩子:趕緊學習切!你想讓孩子讀書,你就應(yīng)該做好讀書的準備并開始讀書,而不是告訴你的孩子人家孩子會背哪些篇目,上了哪所重點。你需要一個孝敬的孩子,就應(yīng)該對自己的父母和顏悅色,說話溫順,不在電話里表現(xiàn)出不耐煩的樣子:行了,行了,還有事嗎?沒事我掛了!你想得到孩子的理解和尊敬,就在單位、在家庭、在路上堵車的時候平心靜氣地做好自己,不必點著孩子的名字,狠狠地說:為了你,我天天給你做飯,給你洗衣服,都長皺紋了,都長白發(fā)了,你怎么還不理解我呢,你還要我怎么做呢,你怎么才考這么點成績呢?
這叫真誠。
唯有真誠可以解孩子逆反期之憂,唯有真誠可以破父母心中之苦。虛偽的真誠,比小偷更無恥。
最近在家里安裝了定時器,晚上11點自動關(guān)燈。所以,大人孩子要在11點以前上床睡覺。
女兒說有點過分。我說主要是服務(wù)于你,為了保證今晚睡眠充足,次日精神十足,養(yǎng)成時間觀念,做事干凈利索。
12點睡覺6點起床與11點睡覺5點起床效果不同。前者毀神傷精,后者養(yǎng)精蓄銳。何樂而不為?
人與時間是要有約定的。凡事定時。無論吃飯、睡覺、走路、娛樂以及讀書。學會定時,便是學會自強。
大多父母喜歡催促孩子起床,一遍兩遍三四遍,飛進被窩聽不見。從小學催到大學。后來這孩子長大了,父母不在身邊,也就聽不到煩惱的催促。于是,問心無愧、變本加厲地睡懶覺。
我們一直覺得孩子長不大,永遠需要父母呼喚起床。孩子們便在父母的呵護、督促、嘮叨下心有抵觸地成長起來。
實際,父母要做的是:早晨發(fā)他一個鬧鐘,晚上定好一個開關(guān)。
把孩子從弱者培養(yǎng)成強者是父母的責任。但,多數(shù)父母把孩子從強者培養(yǎng)成弱者,從優(yōu)秀培養(yǎng)成平庸。
堅強的人總?cè)菀讏詮?,叫毅?軟弱的人總?cè)菀总浫?,是放棄?/p>
想讓一匹馬跑得快,一定不是在前面使勁拉拽韁繩,也不是在屁股后用力抽打,而是在馬的耳邊清脆、響亮地響起一記鞭子,使馬兒振奮自強,從而快走疾奔。因為,鞭子聲音響在腦海和心頭了。
特意把兒子和侄女送到艱苦地區(qū)、艱苦部隊。妻子也哭泣,父母總惦記。但,頂住壓力,步步為營。如今,走過困苦的兩個孩子逐漸獲得新生。說話的語氣,思考的角度,為人的謙遜,都已初見端倪。
自強,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大的禮物。但多數(shù)父母,用終日的忙碌和豐厚的物質(zhì)培養(yǎng)了一個好高騖遠、眼高手低、華而不實、急功近利、氣傲心高的孩子。
每個好孩子,學習好、工作好、家庭好、事業(yè)好的孩子,都不是被別人監(jiān)督和嘮叨出來的,而是以自發(fā)地用工,努力地前行,用心地思考,快樂地存在打拼出來的。
綠皮火車的速度之所以跑不過高鐵,是因為前者是用車頭的動力帶動整列車廂,后者是每一節(jié),或隔一節(jié)車廂都有自己的動力。
一個家庭想優(yōu)秀也簡單,讓孩子和家里的每一個人都有動力,都知道日子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誰也別拉后腿!
什么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即自身強健;息,為停止。自強不息,即自身強健永不停息。這是君子仿效天行健而應(yīng)有的作為。
荀子說,一個明白人善于自強不息,解決麻煩,而不會求神拜佛、祈求上天,所以才會過好日子,有好收成。
原文——荀子曰: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
我知道,您還是放心不下孩子,說他還小,還需要父母的陪伴、照料與呵護。好吧,我們講個故事。
山東新泰市是古代的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連刷朋友圈都沒心思。這故事叫“杞人憂天”。
寫完了。祝您放手。祝孩子獨立。
每次接受宴請的時候大多用左手持筷子,目的在于為滿桌豐盛佳肴入嘴制造些麻煩。
對于一個鐘情美食又胃口甚小者實在是個摧殘,只能以用餐速度和節(jié)奏來阻擋自己的口腹之欲。如同車站、地鐵控制人流的圍擋,本來幾步之遙,卻讓你轉(zhuǎn)圈又轉(zhuǎn)圈地排隊。
如此一來,左手的“無能”便適應(yīng)了胃口的頓挫。既然管不住嘴,就管嘴飯的手。正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沒有手的勤勞就沒有胃的負擔。
誰說減肥不成功?
每天早晨起床的前三件事依次是:開電腦,喝水,看手機。
電腦的開機持續(xù)2分鐘,此刻可以喝掉一杯白開水,再打開手機看下昨晚是否有人問候和交流。
喝水的時間大約30秒,看手機基本兩分鐘,然后開始創(chuàng)作。程序不亂,每日如此,堅持多年。
嚴格遵守順序。有時住酒店,手機就在床頭,也是起身開電腦、喝水、看手機。
正常時間和空間內(nèi)人要有順序感。譬如有幾個未接電話,會按照時間從頭至尾回。不因為權(quán)貴與興趣而挑肥揀瘦,顧此失彼。
在按部就班中成長,在登堂入室中成就,在循序漸進中成材,在步步為營中成功,才是一種成熟。
經(jīng)常有人問我,每天都寫文章,哪有那么多靈感?
很奇怪,為什么寫文章還要靈感?一個從5年級堅持寫日記,一直寫到45歲的人還用談靈感嗎?
為什么天天寫文章?
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天天要吃飯、睡覺、去廁所。
記者采訪說,天天寫文章哪來的毅力?
答:您能說一個人每天刷牙洗臉是毅力嗎?
孔子說,人的學問來自三種境界:一、生而知之;二、學而知之;三、困而知之。
我是困而知之。最早覺得不學習就混不下去了,就學,就使勁學。后來覺得學習有意思,就學,就使勁學。再后來覺得學習是個榮耀的事、功德的事、良心的事,就學,就使勁學。
孔子又說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如今快樂地學習,謹慎地做事。
如何學習?
每天認識一個字、背誦一句話、知曉一個點、領(lǐng)悟一篇文。好像這叫“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又擔心總向上沒個止境而高處不勝寒,就“好好學習,天天放下”。
怎么講?
學習就是學習,不要功利,不要急躁,不要虛浮,放下那顆是非之心。
有6種情況人是容易放縱的:
一、獨處。獨自一人的思想和行為就是一個人所有行動的源泉。故,不得不慎重。
二、喝酒。在酒桌上端杯就有多的機會,所以盡量不喝。喝了咋辦?喝而不多,多而不亂,亂而不淫。
一個人酒后的行為就是人性真實的泛濫。所以,注意修身養(yǎng)性。
三、遇色。經(jīng)常外出,時有鮮花掌聲,備受禮遇。便每晚自檢:今天好色了嗎?提醒自己平靜如水、淡漠如月、曠達如空,莫被情色誤行程。
四、得意。得意之時切忌說大話、狂話,因為那些都是胡話。屈己者能處眾,好勝者必遇敵。越是得意,越要平靜。
五、花錢。消費的時候容易高亢,無論買臺汽車還是買個土豆。面前的人都是來度化我們的菩薩。要說您,不說你。哪個在菩薩面前、在佛面前囂張得起來?
對于心的克制,我們往往向前一大步,也就文明一小步。但,即使多小的一步也不放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每克制自己一次,就意味著又戰(zhàn)勝自己一次,又走過一個收獲的秋天。人能克己身無患,事不欺心睡自安。
10點睡覺的時候女兒在彈鋼琴。妻子關(guān)門,說有點吵吧?我說不吵,開著吧。
聽她旋律有些熟悉,是理查德·克萊德曼曾經(jīng)彈奏的曲子——《水邊的阿狄麗娜》。
古希臘神話里有個孤獨的塞浦路斯國王,名叫皮格馬利翁。他雕塑了一個美麗的少女,每天對著她癡癡地看,最終不可避免地愛上了少女的雕像。他向眾神祈禱,期盼著愛情的奇跡。真誠和執(zhí)著終于感動愛神而賜給了雕塑以生命。從此,國王不再孤獨,幸運地和美麗的少女生活在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這少女叫阿狄麗娜。
她在彈著,我在想著。
1977年,理查德·克雷德曼獨奏了鋼琴曲《水邊的阿狄麗娜》,在世界引起轟動。我也是被陶醉的一員。那時我15歲。如今15歲的女兒在彈著曾經(jīng)感動我的曲子。時隔30年我又被感動了。這次不是克萊德曼,而是我的女兒。
有點奇怪,怎么就不嫌吵,而且睡得安穩(wěn)?
兒子在家的時候,聽著他在房間讀《論語》,特地將臥室的門虛掩一條縫,讓那個滿是活力、盡是青春、單純無暇的讀書聲伴我入眠。
有點奇怪,怎么就不嫌吵,而且睡得安穩(wěn)?
女兒的鋼琴聲和兒子的讀書聲似曾相識。旋律輕柔甜潤,腔調(diào)輕快優(yōu)美,節(jié)奏動蕩感人。好像在哪里聽過?
真奇怪。
那日,在收音機里聽搖籃曲,一下觸發(fā)了回憶,是母親的呢喃在耳畔響起。對了,孩子們的聲音特別像母親的哼唱。我突然呆住了。諸多意識都被驅(qū)散,心靈進入一種空明的狀態(tài),除了想要休息以外,再沒有別的煩惱和欲望。
兒女的專注等于父母的呵護嗎?
等于。真等于。
前幾日母親出差,我負責回家照料父親。父親略有癡呆,行動遲緩。晚上為他洗腳,早晨幫他洗臉。每當我做飯時,他便坐在桌子邊等候。給什么吃什么,不給什么也不要什么。兩餐之間,我在里屋寫作,他在外屋一邊自言自語,一邊干點他認為力所能及的活。
瞬間涌出一股溫情,不是兒子對父親的孝敬,而是父親對兒子的呵護。覺得在外屋獨自行動的人不是我父親,而是我兒子。
兒子小時候不也是坐在餐桌旁等我的飯菜嗎?不也是一個人自言自語玩得津津有味嗎?不同的是,父親把垃圾桶里的垃圾翻騰出來撒得一地,兒子把抽屜里的玩具倒騰出來擺了一地。
那天有個感覺,我不是在照料父親,而是在看孩子。
當我們靜下心來,放下事情、事物和事業(yè),拋開權(quán)力、名利和壓力,開始閱讀自己,體悟家人的時候,覺得天地之間真是寬曠。此寬曠來自真情、溫情和性情。這就是親情。這就是愛。
妻子的毛筆字寫得越來越好了。她說寫的時候有一股力量,不知怎的,就寫得好看,寫得舒悅,寫得放松。
她把字寫好,我把文章寫好,皆不是偶然。這世間沒有偶然。而是愛的祝福、愛的囑托、愛的進取、愛的寬容、愛的希冀、愛的融合。
妻子說兒子很長時間沒來電話了。話音沒落,電話響了。一看,兒子來的。
這是愛的心有靈犀,這是愛的天遂人愿。
滴滴打車的司機一般都很客氣,有的還對客人噓寒問暖。我很奇怪,便與司機閑聊。
司機說,平臺有個評價系統(tǒng)。客人結(jié)賬時,可以給司機印象分:司機是否安全平穩(wěn)駕駛?其次是評星,若客人不給五星,司機的分數(shù)就差,再次是在五星的下面有選項:夸夸司機吧。有如下選擇:態(tài)度好服務(wù)棒,活地圖認路,車內(nèi)整潔,駕駛平穩(wěn)。
司機繼續(xù)說,我們會盡可能地讓客人給我們好印象,當然前提是我們要給人好印象。
打了高分有什么用?問司機。
一是獎勵,二是優(yōu)先派單。您說,哪個司機不為多賺幾塊錢?
有了系統(tǒng)的管理和考核,自然就有優(yōu)質(zhì)的服務(wù)了。這比憑攬客賺錢的司機不知強出多少倍。
當我把這個發(fā)現(xiàn)與朋友分享時,朋友說滴滴打車是雙向考核,不單客人評價司機,司機也評價客人。對于那些不文明的顧客,司機也可以打分,若一個顧客被多個司機差評,則這個顧客的優(yōu)惠就少,甚至派單就少,等待的時間就會長。
聽罷,開始回憶我的打車歷程,有無怠慢和粗鄙。
什么意思?
一個良好的評價系統(tǒng)可以讓壞人變好;一個劣等的,甚至沒有評價的考核系統(tǒng),會讓好人變壞。
考核系統(tǒng)就是要求的細化,細到可以調(diào)控人性。而人性之善,一種靠要求,一種靠道德。要求是他律,是法治;道德,是自律,是家風。
前幾日受邀在河北省新華書店系統(tǒng)講課。晚餐時,省店的總經(jīng)理馬先生起身說要請個假,因為旁邊還有一桌客人需要照顧。半個小時回來,馬先生說,張老師,我銷假。
我說,您的請假和銷假既是考核的必備系統(tǒng),還是家風的良好體現(xiàn)。
有些人只請假不銷假。如同領(lǐng)導(dǎo)安排任務(wù),他做了。但做成什么程度,不向領(lǐng)導(dǎo)匯報。有一天領(lǐng)導(dǎo)問他事情做得如何,他理直氣壯地說早就做完了。領(lǐng)導(dǎo)說,我一直等著你結(jié)果,做完了為何不與我說?
他繼續(xù)振振有詞地說,我到你辦公室去,你沒在!
這是典型的只請假不銷假,這叫不負責。
多年前做企業(yè)的時候,針對此種情形設(shè)計了任務(wù)五匯報原則。第一種匯報,是當面。如果當面沒見到領(lǐng)導(dǎo),就轉(zhuǎn)入第二種匯報:電話。電話沒人接,用第三種方式:短信或微信。若信息不回,繼續(xù)第四種:發(fā)個郵件。假如郵件也沒見回復(fù),好,最后一種匯報:代人告知。
請假與銷假實際就是《弟子規(guī)》里說的“出必告,反必面”。即孩子離開家要和父母打招呼,回到家還要和父母打招呼。但,大多孩子回家之后,一頭扎進房間,直到做熟飯喊了幾次才出來見面。
這怨誰呢?
是我們沒有在家里作出評價系統(tǒng)。
啥是評價系統(tǒng)?
家規(guī)。
如何制定家規(guī)?
先發(fā)現(xiàn)問題。譬如孩子一下學就沒完沒了看電視。當媽的苦口婆心怎么說都難以奏效。好吧,準備立家規(guī)。
一家三口坐在一起,丈夫先找自己缺點。比如到家不喜歡做衛(wèi)生,經(jīng)過這次家庭會議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決定,每天下班回家先擦地。妻子也找自己缺點,說自己總愛逛淘寶,經(jīng)過反省認清到不但浪費金錢,還耽誤時間,從今天作出規(guī)定,每周只上一次淘寶。輪到孩子自檢,引導(dǎo)他說出離不開電視的壞習慣。然后,一家三口展開白紙,將自己的認知寫上,沒人簽字、按手印。您的第一份家規(guī)誕生了!
以后依法炮制,每個月最少作一次總結(jié),將家規(guī)逐步完善,再訂立出獎懲制度,就是一份完美的家庭評價體系了,此為家規(guī)。
山東有戶人家,女兒生得好看。
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同時有兩家人來求婚。東村的小伙長得難看但家境富裕,西村的小伙英俊瀟灑但家里貧窮。
父母猶豫不決,要女兒自己決定。母親怕女兒羞于開口,說,你要是同意嫁給西村的就舉左手,同意嫁給東村的就舉右手。
女兒思考片刻,臉色緋紅,兩只手同時舉起。父母感到奇怪。女兒說,我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睡覺。
這故事選自《文藝類聚》,名字叫“東食西宿”。
前駐美文化參贊車昭和先生與我說,母親對他有個家訓:錢,不能裝錯囊;人,不能上錯床;兒,不能認錯娘。
有個女明星出軌。既把錢裝錯了囊,人同時又上錯了床。但,如果此刻當娘的能夠挺身而出,批評女兒,力挺女婿,或許能對婚姻力挽狂瀾。但,娘也跟著錯。
看到那女明星一家對于錢不分青紅皂白地熱愛,就知道她的婚姻不是出軌的問題,而是女兒與媽始終就沒在軌道上。
啥意思?
家風有問題。
一個家庭的金錢觀決定著孩子的發(fā)展與未來,有可能幸福,有可能毀敗。
某高官對孩子如此教誨:做官的目的是什么?是利益。要不知疲倦地攫取各種利益。你不但要明確地把攫取各種利益作為當官的目的,而且要作為唯一的目的。你的領(lǐng)導(dǎo)提拔你,是因為你能給他帶來利益;你的下屬服從你,是因為你能給他帶來利益;你周圍的同僚朋友關(guān)照你,是因為你能給他帶來利益。你自己可以不要,但別人的你必須給。記住,攫取利益這個目的一模糊,你就離失敗不遠了。
利益,是個成功法則。但不擇手段地攫取利益,就會被利益殺死。自古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就是因為不知取舍,凡事自私。
利益,永遠是個好仆人,卻是個壞主人。讓利益做主,天下大亂,人之將死,國之將亡。一個人只為了利益而生存,實際是被利益降服了。言外之意:錢是我的老板。
林則徐對錢的豁達與客觀值得我們深思,這一副對聯(lián)廣為流傳。
上聯(lián):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下聯(lián):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意思是說,如果子孫后代像我這么廉潔、聰慧,我把錢留給他反而損害了他的斗志;子孫不如我,留錢給他反而使他好逸惡勞,留的錢越多越是增加其過錯。
左右就是不給孩子留錢,您做得到嗎?
一個人對錢的喜愛程度過大,對夫妻、兒女和父母的喜愛程度就會減弱。中國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我很奇怪,為什么要讓鬼去推磨,驢去做鬼了嗎?
顯然,人們有了錢就會做出一些不合常理、不合常規(guī)的出格事。比如讓鬼推磨或者磨推鬼。
我覺得,除了溫飽饑寒病痛的問題,盡量不要把錢放在第一位。最起碼放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前面應(yīng)該是愛、尊嚴和道德。
至于到底給子女留不留錢,您自己決定,但一定別忘記留下好家風。
老子的老師叫商容,有人說活了800多年,有人說活了100多年。一日,偶受風寒,身體不適。老子大概擔心他一病不起,不久于人世。便問老師,有沒有一個道理可以終生受用?
一個人提問題的水平,就是學習的水平,就是做人、做事的水平。
子貢也曾經(jīng)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呢?
孔子說有,一、寬恕;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問題的高明,回答問題的更高明。
當老子問這個人生的終極問題時,老師商容張開嘴問自己學生:我的舌頭還在嗎?
老子回答:在。
商容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
老子說:都掉了。
商容說: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老子說:這是不是說剛強的東西喪失了,而柔弱的東西還存在?
商容使勁給老子點個贊,說:太對了,天下的事理全在這一句話中。
孔子回答子貢與商容回答老子有默契的相同,即:越寬容,越博大;越溫柔,越強大。
實際,寬容和溫柔都是勇敢。狹隘的人是軟弱,暴怒的人也是軟弱。真正軟弱的人總想壓制別人、使喚別人、戰(zhàn)勝別人、呵斥別人和傷害別人。
男人寬容,女人溫柔的生活,是絕配。可以溫潤出好日子,可以孕育出好兒女,可以延續(xù)出好家族,可以打造出好事業(yè)。
那么,是男人先寬容,還是女人先溫柔呢?
一聽這問題就是男人可能不寬容,女人可能不溫柔??偸瞧诖龑Ψ较茸龀鲎尣健D闳魧捜?,我就溫柔;你若溫柔,我才寬容。
總是期待對方先改變,那么自己永遠都不會改變?;蛟S這是個危險,待你真的看到對方寬容,他可能去寬容了別人;你真的體會到她的溫柔,有可能已經(jīng)不是你的溫柔。
不改變自己,就會失去自己。失去自己,從失去自己所愛開始。包括夫妻,包括子女,包括父母,包括親朋。
也就是說,夫妻的愛少了,子女的愛淺了,父母的愛淡了,親朋的愛虛了。那么,就是快找不到自己的時候了。
男人之所以不寬容,是因為缺少愛。女人之所以不溫柔,是因為太自私。一個缺少愛,還自私的家庭,是缺德。
何為缺德?
用狹隘與暴力來過日子,等于為兒女的路上灑滿荊棘。兒女自然不會順利,也不會榮光。需要花很大、很長,或畢生的時間去掙脫父母身上的狹隘與暴力。當然,有的人一輩子都無法走出狹隘與暴力,因為父母給予他的都會潛移默化地接受。如同風濕病,是在平常日子、不知不覺中受了寒涼而致,想要祛除談何容易?
狹隘與暴力是一種毒,侵入體內(nèi),現(xiàn)于肌膚。平常無任何征兆,一旦遇到利益選擇和情緒波動時便會爆發(fā),每爆發(fā)一次,中毒更深一層,生命便短一程。
讓兒女帶著狹隘與暴力上路,是父母的無知,是對社會的破壞。因為,一個被紅燈堵在路口而憤怒、罵街的人,是破壞自己心緒的人,是對家人傳遞負能量的人,是缺乏家庭教育的人。
男人寬容,女人溫柔,既是生活的藝術(shù),也是生存的責任。沒有理由,沒有先后,沒有條件。誰的日子里都會有矛盾和風雨,當我正準備敞開懷抱寬容,卻迎來你醉心的溫柔。
千里馬之所以是千里馬,不單有持久的耐力、過人的速度,還有不為人識別的外表。
啥意思?
誰都能一眼看出是千里馬,伯樂該下崗了。
有個人賣千里馬,連續(xù)三天站在集市上也無人問津。情急之下去拜見伯樂。對伯樂說,我有駿馬想要賣,卻沒有人和我談生意。想請您到我的馬旁邊走一圈,摸摸它,離開的時候再回頭看看它,我付您出場費。
伯樂應(yīng)邀前往,導(dǎo)演行事。離開后,馬的價格一天之內(nèi)漲了十倍。
這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名為:一顧十倍。
不難看出,馬的漲停是伯樂代言的功效。這叫名人效應(yīng)。
所以,太多人想出名。
學校表彰大會上,校長當著全校師生表揚高考狀元,直到大聲喊三聲時,那位同學才出現(xiàn)在臺上。
校長問,是不是剛開始沒聽見?
學生說,不是,我是想讓更多人記住我。
或許是個玩笑,但喜歡出名是人無法卸載的熱衷。
近年來有個想法,什么獎都不去爭,做一個終生不得獎,著作卻豐碩,影響人心智的作家。因為打消攀比之念,每日讀書、創(chuàng)作確有了一些成績。但前幾日組織推薦去評比一個略有分量的什么獎。心里便動了一下,想若真獲獎應(yīng)該搞一個怎樣的頒獎儀式?
瞬間思考:我又輸給“名”了。
即便如此,也比前些年強之許多。以前會面對即將參加評比的機會,想象出獲獎的風光,生出沖擊諾貝爾文學獎的萬丈豪情。
事實證明,一個總想出名,總想得獎的人是無法走遠的。因為出名和獲獎會成為行囊的負擔和腳上的燎泡。待黯然療傷、重整行裝時,發(fā)現(xiàn)身邊人超出自己很多。
對于名,我們要走過三個境界。第一是仰望,這叫尊敬;第二是走進,這叫追求;第三是走出,這叫看淡??墒牵嗳酥幌矚g走進,不知道走出,于是被困在名望的迷宮里。
生活里的只進不出都是畸形,都是病態(tài),都是瘋狂,都是毀滅。最后,我們走進墳?zāi)?,這次真的只進不出。所有的只進不出都是墳?zāi)埂?/p>
活在紅塵中的人是無法拒絕“名”的。因為,我們被別人夸一句也覺得舒服,被朋友圈點個贊心里也有悄然的欣喜,何況敲鑼打鼓、掌聲鮮花、迷妹圍擁呢?
如何是好?
打開心的通道。
如同高速公路,雙向四車道、六車道相對擁堵,若八車道、十二車道、一百車道怎么樣呢?
將我們心的通道盡量拓寬、修平,讓來來往往的名利之車隨意、穩(wěn)健穿行。
諸多家長都想讓孩子出人頭地,所以我們祝福孩子聰明伶俐、才思敏捷、學有所成、前程錦繡、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鵬程萬里、名列前茅、無與倫比、無人能及……
但你是否希望他檢點自己、克制私欲呢?
不然,再多的成績,再好的前途也會被欲望消耗殆盡。
小時候在田地里干活,問及父親為什么要除草。父親說草與莊稼爭肥料,不除草,莊稼無法豐收。
有人問我宇宙里什么最快,是光嗎?我說不是,是欲望。而欲望就是我們每個人心里的野草,不適時清除刈凈,所有的成績都會被之吃掉。
孩子也需要調(diào)理心境,克制欲望嗎?
需要。特別需要。
如何做到?
你告訴他,學習不是為了出名,不是為了當官,不是為了享受,不是為了考公務(wù)員,不是為了上清華、北大,也不是為了書中的顏如玉和黃金屋。
那為什么?
為了讓自己幸福,為了讓自己安靜,為了讓自己有修養(yǎng)、有道德、有責任、有境界、有胸懷。
如此,世間沒有差等生。
河南商丘有個賣酒的生意人,釀酒水平甚高,待客熱情周到,從不缺斤短兩,在當?shù)赜行┟麣?。但,就是賣不出去。
賣酒的很奇怪,為什么會這樣?
后來有人告訴他,是因為你養(yǎng)的狗太猛了。人家來買酒,你家那狗就齜牙咧嘴要咬人。
這故事選自《韓非子》,名稱叫“狗猛酒酸”。
很多人心里都有一條“猛狗”。因為自己有知識、有能力、有水平、有思想、有境界,對身邊的人就發(fā)脾氣、耍大牌、炫清高。多年以后才發(fā)覺,進步甚微,或停滯不前,也有的敗下陣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于國家來說是人心,于個人來講是人緣。人緣即人脈。
人脈,并非人情。脈,指血管,中醫(yī)里表示人體氣血運行的管道。正所謂:血脈者,營養(yǎng)百骸,滋潤五臟者也。
人脈,是一種彼此尊重、互為依存的契合。人,不但要對自己善待,還要對別人友好。才可以形成人脈暢通。通則不痛。煩惱就少,痛苦就少,成就就多。
中國的漢字很有深意,一木是木,二木是林,三木是森。一人是人,二人是從,三人是眾。
啥意思?
多人在一起,才可創(chuàng)造成績。
所以,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毛主席說:軍民團結(jié)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如何立于不敗之地?
人心齊,泰山移!
為什么你家孩子在幼兒園被打?
人緣不好,人脈不好。
很可能性格怪僻,也可能自私自利,還可能獨往獨來、不符人情。人家看你不順眼,就打你;看你軟弱,就欺侮你;看你沒朋友、沒伙伴,就搶奪你、侵略你。
毛主席是因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群眾力量,才有武裝奪取政權(quán)的有利機會。而蔣介石,自恃兵強馬壯、將廣兵多,如同那個賣酒的人,沒有意識到驕傲的猛狗的危害,把絕對的優(yōu)勢消磨殆盡。
我最擔心現(xiàn)代孩子的自我感覺過于良好。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不如他好。就容易驕傲和輕狂。傲者無親,狂者無友。便會被幾個別有用心的人吹捧。于是,心里也拴養(yǎng)了一條咬別人的猛狗。
孔子的學生子張與人相處的要訣值得我們學習: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什么意思?
尊重有本領(lǐng)的人,也容納普通的、平庸的人。嘉獎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
當然,再能扶貧濟弱、攜手共贏就更好了。譬如新中國于“聯(lián)合國入常”,不是被非洲兄弟抬進去的嗎?譬如,中國的“一帶一路”,不是在打造一個和而不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嗎?
把自己的優(yōu)勢與別人分享,是幸福、強大和美好的唯一法則。但,要趕走身邊和心頭的那條猛狗。
有個震撼人心的故事。
1968年,美國內(nèi)華達州一位叫伊迪絲的3歲小女孩告訴媽媽,她認識禮品盒上“OPEN”的第一個字母“O”。
這位媽媽不是像中國大多數(shù)母親那樣高興得合不攏嘴,而是非常吃驚,問孩子,你怎么認識的?
伊迪絲說,是幼兒園老師薇拉小姐教的。
我們的思維是應(yīng)該感謝薇拉小姐教學有方,能教會3歲孩子認字,多不容易呀!
而這位母親竟然反其道而行之,一紙訴狀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勞拉三世幼兒園告上了法庭。
理由:我的女兒在認識“O”之前,能把“O”說成蘋果、太陽,足球、鳥蛋之類的圓形東西,然而自從勞拉三世幼兒園教她識讀了26個字母,伊迪絲便失去了這種能力。她要求該幼兒園對這種后果負責,賠償伊迪絲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元。
1000萬美元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可以拆掉幾個村子,使好幾百戶農(nóng)民安居樂業(yè)。而這位媽媽竟然破天荒的要求幼兒園賠償1000萬!
同勞拉三世幼兒園還有您一樣,所有人都認為這位母親瘋了。最后的結(jié)果出人意料:勞拉三世幼兒園敗訴。據(jù)說是陪審團的23名成員被這位母親在辯護時講的一個故事感動了。
母親說,我曾到東方某個國家旅行,在一個公園里見過兩只天鵝,一只被剪去了左邊的翅膀,一只完好無損。剪去翅膀的被放養(yǎng)在一片較大的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養(yǎng)在一片較小的水塘里,當時我非常不解,就請教那里的管理人員。他們說,這樣能防止它們逃跑。我問為什么?他們解釋,剪去一邊翅膀的無法保持身體平衡,飛起后就會掉下來;在小水塘里的,雖然沒被剪去翅膀,但起飛時會因沒有必要的滑翔路程,只好老實地待在水里。
母親繼續(xù)說,當時我非常震驚,震驚于東方人的聰明??墒俏乙哺械椒浅1?,為兩只天鵝感到悲哀。今天,我為我女兒的事來打這場官司,是因為我感到伊迪絲變成了勞拉三世幼兒園的一只天鵝。他們剪掉了伊迪絲的一只翅膀,一只想象的翅膀,人們早早地就把她投進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這段辯護詞后來成了內(nèi)華達州修改《公民教育保護法》的依據(jù)。現(xiàn)在美國《公民權(quán)法》規(guī)定,幼兒在學校擁有玩的權(quán)利。
我想知道,中國的幼兒園,誰在教孩子學習一年級的知識?
又有一個令中國人尷尬的故事。
聯(lián)合國給幾個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們出題:請談?wù)勈澜缂Z食短缺的問題。
美國小朋友一直以為自己國家就是天下,不知道有世界,所以問,什么是世界?
非洲小朋友自小生活貧困,糧食短缺,問,什么是糧食?
歐洲小朋友正好相反,從小要啥有啥,不知道短缺的滋味,問,什么叫短缺?
中國小朋友則問,什么是問題?
您知道我想說什么了吧?
中國孩子玩的時間太少,補課的時間太多。
玩的時間少,就缺乏天性,因為天性被工具和流水線給扼殺了。補課時間多,就缺乏思考。只要不會,就想著上補課班抑或是查百度。
中國孩子不笨,為什么不思考呢?
答:沒時間思考。趕緊知道答案,好趕往下一站。
于是,大多學生在知道答案和趕往下一站中長大、變老。
孔子對于教師有過囑托。他老人家說,教育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山窮水盡的時候,就不要去開導(dǎo)他。假若他依然糊涂,一知半解,不能完善地表達出想法的程度,就不要去啟發(fā)他??鬃佑绕鋸娬{(diào)一點,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fù)地給他舉例了。
這是《論語·述而》的原典: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我們解釋成現(xiàn)代意義就是:放慢做題的速度,不會,自己想,不懂,自己憋。把所有角度,所有可能都考慮到了,還是不會,好吧,問老師。
悲哀的是,我們的學生慢得下來嗎?
慢不下來是無法快的,總想快最后一定會慢的。問個問題,社會有醫(yī)療事故,有安全事故,有食品藥品事故,有火災(zāi)事故,而教學事故如何處理?
當我們不知道隱患在何處的時候,就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到處都是敵人。本來已經(jīng)很危險,卻還沾沾自喜地說自己多么安全,多么優(yōu)秀。
當一個學校在大門外拉上海報說考上多少清華北大的時候,請你也告知有多少學生送了快遞、當了保安。當你很體面、很榮耀地說,某某名人是你校友時,請你也告知有哪個畢業(yè)生因為貪污腐敗進了監(jiān)獄。
高鐵可以快,飛機可以快,火箭可以快,量子計算可以快,網(wǎng)絡(luò)、大數(shù)據(jù)和區(qū)塊鏈都可以快。唯獨教育不能快。當我們痛心地看到一個跳樓的孩子和瘋了似的家長時,那只是表面損失,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更大的損失我們卻無從計算!
責任編輯 王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