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第五屆郁達夫小說獎·中篇小說終評備選篇目及審讀委成員評語

      2019-02-02 09:49
      江南 2019年1期
      關(guān)鍵詞:小說

      ★12票

      《空色林澡屋》

      《北京文學》 2016年第8期 作者:遲子建

      張學昕:一直以來,遲子建的創(chuàng)作都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覺:在中國最寒冷的地帶有著最暖人心的溫度,不論生活多么困苦,人生經(jīng)歷怎樣的曲折,這種溫暖都不會缺席。這部中篇小說依然保持著這份溫暖,只是這份溫暖更深入靈魂。不論皂娘有著怎樣丑陋的面容,那不過只是一個空的皮囊,人能傳遞出來的溫度是由內(nèi)而外的;皂娘開的那間澡屋,不僅能洗去趕路人的一身疲憊,那一池溫暖的熱水,代表的是皂娘的溫柔、善良和堅韌,更加能洗去人生的愁苦和怨懟。遲子建借皂娘和她的澡屋,想要滌凈的是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浮躁。

      張 莉:《空色林澡屋》來自遙遠北國,皂娘面容丑陋,人生悲苦,但卻自有對人世種種的大包容與大體諒。她有如愛、溫暖和博大的化身,她給人洗澡,是給人以一種心靈的滌蕩。小說的魅力在于,它的氣息是在地的、篤定的,但是,同時又別有遠方,別有星光,別有人性善好。人物命運輾轉(zhuǎn)、曲折、滄桑、明亮,《空色林澡屋》內(nèi)里自有力量。

      李國平:一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一直能保持相當高的水準,幾乎篇篇能引人注意,雖不能造成太熱的話題,但卻能給人以審美啟迪,這樣的作家,當代不多,遲子建是其中之一。在保持著自身審美風格的底色的同時,又不斷擴展著自己的境界和格局,并且能在文本中呈現(xiàn)、實現(xiàn),這樣的作家,當代不多,遲子建是典型之一。

      孟繁華:不幸的女人,不幸的婚姻,短暫的愛情確實是一場誤會。女性的堅韌不屈,與她的外在形象恰好構(gòu)成比照。她對洗浴的堅決,恰似她不染纖塵潔身自好的隱喻,是對一段愛情的挽留和紀念。當然,沐浴也意味著重生。

      洪治綱:這是一部密語式的小說。關(guān)長河的人生,皂娘的人生,皂娘身邊三個男人的人生,以及林業(yè)勘察隊員各自的情感故事,像一片隱秘的叢林,埋藏在烏瑪山區(qū),然后又通過不同的方式,被一一講述出來。它們既辛酸苦澀,又飽含真情;既蒼涼孤獨,又不乏暖意,呈現(xiàn)了每個平凡生命背后所承載的滯澀與凝重。它是人而為人的底色,也是命運的沉重注釋。

      胡殷紅:《空色林澡屋》講了一個勘察小分隊的一段離奇經(jīng)歷和遇見的“真實”故事。皂娘是這個故事里真實的女人,作家?guī)е钋械谋瘧懬閼阎v述森林中神秘的空色林澡屋和命運坎坷的皂娘。人物形象刻畫逼真,由可悲可憐到可信可愛。小說的細枝末節(jié)雖然亦真亦幻,真假難辨,但都因“真實”的底蘊,體現(xiàn)出作家對社會、人生、命運的揭示和感悟。

      賀紹?。哼t子建的《空色林澡屋》以酣暢的文字將人的精神信仰圣潔化和詩意化。洗澡,在小說中明顯象征著一種潔凈和美德,遲子建將一個洗澡的故事處理成神秘和空靈的狀態(tài),又將其套在一個尋找澡屋的寫實故事里,尋找過程中又生出不少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指向一點: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委屈和磨難,需要下到澡盆里得到洗禮。遲子建將皂娘烘托成一個女神式的人物,傳遞出一種寬泛的宗教情懷。她將皂娘的澡屋取名為“空色林”,顯然就是對佛教《心經(jīng)》的呼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至于現(xiàn)實中有沒有空色林澡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里有沒有它的位置。

      ★12票

      《借命而生》

      《十月》2017年第6期 作者:石一楓

      任芙康:完完全全新鮮的故事,加充滿懸念的構(gòu)思;地地道道底層的生活,卻折射時代的風云。不同身份的人,竟殊途同歸,有著相同的命運。彼此對應,借命而生。

      張學昕:不論我們?nèi)绾巫汾s時代,似乎總有一天會被時代淘汰。年輕的時候似乎都曾經(jīng)是時代的弄潮兒,但歲月的打磨還是會逐漸拉開我們與時代的距離,不論我們?nèi)绾闻?,人的生命終是有限的,時代的前進卻永無止境。那么,當我們對這樣的規(guī)律一清二楚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我們所處的時代呢?石一楓在《借命而生》中就提出了這樣的主題。杜湘東、姚斌彬、許文革,三個人在感受到時代變化的時候,作出了不同的選擇,也經(jīng)歷了不一樣的人生,作者借由這三個人生提出了他的疑問,而答案卻需要讀者在現(xiàn)實中自己找尋。

      張 莉:石一楓由一個警察的故事進入,寫出了我們身處的時代與現(xiàn)實。這是極富發(fā)現(xiàn)與洞見的作品。與通常類似的作品相比,作家明顯具有穿透力和思考力,讀石一楓近期作品,會不斷想到百年新文學傳統(tǒng)——作家不僅僅要寫出人民的悲歡,更要寫出他們心靈與精神的重重疑難。

      張燕玲:石一楓是當下少有的頗具時代感、現(xiàn)代品質(zhì)和才情的青年作家,對描述當代命運的故事、當代性格和當代人物頗具藝術(shù)野心。小說主人公杜湘東外表是“問題警察”,內(nèi)里剛正上善的形象,以十二載追逃,以及八年對峙與和解的故事,來探尋人如何處理自身與一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的關(guān)系。有著強烈的社會問題意識、時代之思與人道情懷。故事驚心動魄,懸念迭出;敘述亦莊亦諧,外表撒野,內(nèi)里守持,這種撒野后的節(jié)制與魔力,顯示了作者良好的藝術(shù)掌控力,也賦予了小說豐沛的活力與張力。

      李云雷:在《借命而生》中,石一楓以一個警察與一個逃犯的精彩故事,為我們展現(xiàn)了改革開放四十年歷程的一個側(cè)面,兩個人追逃、對峙三十年,身份角色不斷變化,但不變的卻是內(nèi)心的堅持,他們的故事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而他們的形象也由時光雕刻在歷史中定型。

      楊慶祥:自覺大材小用的看守所管教和桀驁個性的犯罪嫌疑人在小說中以溫情脈脈的方式達成了詭異的共情和同盟,在法律和倫理的邊界游走的,是時代改革背景之下的殘忍故事。用力鋪陳的懸疑和周折最后卻沒有很好地落地,小說背后依然躲藏著虛弱的親情倫理敘事。不真實的堅持與不安塑造出了所謂的“好人”,但這樣的“好人”如何具有時代的意義,而不是只在偶然性上閃耀所謂人性的光輝?石一楓探討了命運、公平、正義乃至倫理等諸多問題,但“借命而生”的人的靈魂救贖究竟在哪種意義上才可能實現(xiàn)?不管是對警察還是罪犯,乃至對蕓蕓眾生,這或許才是真正的“命題”。

      孟繁華:小說人物關(guān)系豐富而復雜。用現(xiàn)實的價值觀衡量,杜湘東無疑是一個失敗的人物,最終他還是一無所有;但他是一個成功的文學人物,他的性格在核心事件和人物關(guān)系中逐漸凸顯出來。復雜的社會關(guān)系和傳統(tǒng)的力量,足以讓任何執(zhí)拗的堅持變得無奈且兩手空空。

      洪治綱:這是一部別有意味的小說。它以警察杜湘東與嫌犯姚斌彬、許文革之間的緊張關(guān)系為主線,通過三十多年的追捕與逃匿,呈現(xiàn)了社會巨變之中,這三個平凡人物在命運上的起起落落。物是人非,滄海桑田,他們內(nèi)心的信念卻都不曾流失?;蛟S,這正是作家所要強調(diào)的彼岸性追求。。

      胡殷紅:《借命而生》從1988年的一起盜竊案入手,時間跨度在二三十年間,講述了一個有理想的警察杜湘東懵懂地感覺著時代的變化。身為看守所管教的杜湘東在追捕兩個越獄的嫌犯的過程中,不僅對自己,對兩個嫌犯的人生軌跡也有了深刻的感悟。杜湘東,嫌犯姚斌彬、許文革,三個主人公都是三十年世事變遷中被時間忽略的小人物,但這場追逐貫穿了幾個當事人幾乎全部的生活。他們處境、職業(yè)大不相同,卻生活在同樣的社會氛圍中,他們必須面對各自的生活,堅守自己的善良。作家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自己的價值觀,也試圖影響讀者的價值觀,并期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1票

      《向西,向西,向南》

      《鐘山》2017年第1期 作者:王安憶

      王春林:長期的閱讀經(jīng)驗告訴我,一部優(yōu)秀作品的生成,首要的前提就是作家必須對世界、生活或者人性有新的洞察與發(fā)現(xiàn)。長期置身于現(xiàn)代化大都市上海的王安憶,或許與自身本就屬于中產(chǎn)階級階層有關(guān),多年來對于這一社會新階層的生活有著可謂是感同身受的真切體會。唯其如此,她才能夠以一顆敏感的心靈體察發(fā)現(xiàn)隱藏于中產(chǎn)階級養(yǎng)尊處優(yōu)的體面生活背后的精神隱痛。她的《向西,向西,向南》,就是這樣一部凝結(jié)著王安憶生活新發(fā)現(xiàn)的中篇小說力作。

      張燕玲:王安憶以開闊的小說視野,筆尖下篤定鮮活的人物,層層遞進的命運,活色生香的日常,以及色香味誘人的溫州菜等等,一一展現(xiàn)了人物波瀾不驚卻暗流涌動的精神困境與漂泊命運,以及進取向善和世界性時代大潮的精神指向,顯示了作者不凡的藝術(shù)才情和敘述功力。

      李云雷:王安憶的創(chuàng)作力依然敏銳、飽滿,在這篇小說中,她以綿密的針線書寫了兩個海外新移民的故事,她們的身世飄零中帶著這個時代中國的印跡,在她們的離合悲歡中,我們可以看到新經(jīng)驗與新生活,以及新世紀海外中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王安憶扎實的敘述讓小說閃現(xiàn)出了光彩。

      李國平:這是一篇有藝術(shù)感染力的小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兩位漂泊的女性的命運相交,復活了人生的一種情景??梢园研≌f放在中西文化沖突、族群認同層面上解讀。亦可在離散的背景上讀出“我從那里來,我往那里去”的追問。

      孟繁華:小說題目很像是挺進或出發(fā),目標決絕然后拐了彎兒。女性之間的交往與男性是如此的不同,她們的靠近需越過漫長的道路。小說鋪排的耐心,節(jié)奏分寸掌控的不疾不徐,顯示了作家的成熟和老道。兩個女人究竟要向哪里呢?小說還是寫了人的不知所終的精神難題。

      洪治綱:兩個中國女人,由大陸到柏林再到紐約,又從紐約奔赴加州,帶著逐夢的移民生活,在東西文化的不斷碰撞中,終于嘗夠了世間的各種滋味。在情感上,她們找不到心靈的皈依;在性別上,她們找不到平等的空間;在文化中,她們找不到精神的歸宿。或許,這正是王安憶意欲傳達的現(xiàn)代女性的多種困惑。

      胡殷紅:《向西,向西,向南》講述了中年女子在德國和美國飄零的生活和她們煎熬的心路歷程。王安憶的這部作品,情節(jié)并不曲折,魔幻色彩也不濃重,對性愛的描寫并沒有過多,但作品中深刻地表現(xiàn)出,女性在現(xiàn)代生活中失去尊嚴和爭取尊嚴的堅韌精神??此剖且徊渴浪仔≌f,但從敘事和結(jié)構(gòu)及語言上書寫得干凈而雅致,在故事的發(fā)展中逐步樹立起女人一生追求的尊嚴。這部作品把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的陳玉潔、徐美棠刻畫得生動而鮮活,就像我們身邊熟悉的朋友。

      賀紹?。盒≌f寫了兩個移民海外的女性,萍水相逢,卻因為“同是天涯淪落人”而有了相知的友情。王安憶完全采取了另外一種路子來講述這個故事,她的敘述有一種游移不定的狀態(tài),與故事的漂泊感相互呼應。雖然主題并非多么新穎,何況移民故事王安憶也寫過不少,但我們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王安憶在語言上的自覺追求。

      ★11票

      《大喬小喬》

      《收獲》2017年第2期 作者:張悅?cè)?/p>

      王春林: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大喬”喬琳,還是“小喬”許妍,都是生活中的失敗者,都是人生悲劇的被迫承受者。喬琳的悲劇結(jié)局自不必說,許妍的悲劇則在于,盡管她為了攀入沈皓明的上等權(quán)貴家庭而做出了特別積極的努力,經(jīng)受了百般的自我委屈,但終歸無法打破當下時代其實已經(jīng)高度凝固化了的階層藩籬,終于還是被沈皓明棄之如敝履了。

      張 莉:作品關(guān)于一對姐妹,也關(guān)于生育政策。小說故事沉靜中有波瀾,跌宕而山重水復。這是有關(guān)歷史節(jié)點的作品,關(guān)乎一代人在困境中的掙扎,同時,也關(guān)乎普遍意義上的姐妹情誼。

      張燕玲:這是一篇在精神上向吉根《姐妹》的致敬之作,一個不該出生的二胎成人后對家人的敘述。因超生父親被開除,煩惱母親無止境的上訪,貧窮絕望的原生家庭尤其姐姐的命運成為妹妹的心事,在逃避與小心翼翼守護自己來之不易的生活掙扎中,最終因果相報,該來的還是來了,妹妹也無法把握自我。所幸,小說以妹妹對姐姐那無父無母的孩子的牽掛收束,給這個悲情故事一抹人間暖意。

      李國平:這是一篇調(diào)子不高但卻沉靜、具有悲劇內(nèi)涵、引人深思的小說。小說寫了一家兩代人的悲劇,但兩代人本身無法分離,寫時代在兩代人身上的投影和影響,但問責的并不全是干涉人的外部環(huán)境,還有深深的人生境況和人性醒悟、提升本身。

      楊慶祥:走過青春憂傷,也過問過父輩歷史,張悅?cè)唤K于以優(yōu)雅的姿態(tài)后撤一步,開始觸碰真正屬于“80后”一代人的獨特記憶。在歷史與時代的大政策之下,小說提出的具有建設(shè)性的問題是,在被質(zhì)疑歷史虛無主義的同時,一代人正在經(jīng)歷的當下歷史是否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小說結(jié)尾處的“做另外一個人”的機會又如何在普遍的意義上被獲?。窟@一代人承擔的時代的悲傷與罪惡該如何紓解,他們又如何才能與這個世界真正和解?這篇小說讓讀者看到習慣建構(gòu)自我的“80后”作家開始思考和解決與世界之間的問題,相融或者對抗,妥協(xié)或者逃離,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在記憶與當下之間,張悅?cè)蛔龀隽吮砺省?/p>

      胡殷紅:《大喬小喬》講述的是一對姐妹,抑或說是寫妹妹對姐姐的復雜感情,重點在于妹妹這個人物的成長和自我救贖。作品以“計劃生育”年代為背景,妹妹是超生的,為此父母失丟了工作,生活絕望。妹妹獨闖北京,姐姐留在父母身邊,無法忍受家庭重壓,姐姐到北京向妹妹求助。小說圍繞著妹妹患得患失的心理展開。而讀者能領(lǐng)悟的是:“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因為過去境遇所形成的扭曲和偏斜的世界觀,但它也許會因為某些事情的發(fā)生而再度改變或者獲得矯正?!?/p>

      ★11票

      《李海叔叔》

      《收獲》2016年第1期 作者:尹學蕓

      王春林:《李海叔叔》,毫無疑問是近期一部特別值得注意的中篇小說。其思想藝術(shù)成功處,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小說既然題名為“李海叔叔”,其首先一點,當然就是對于李海叔叔這樣一個特定歷史時代所鑄就的知識分子形象的發(fā)現(xiàn)與塑造。

      其次,是對于人情往來過程中人情世故的精準捕捉與表達。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尹學蕓在復雜糾纏如亂麻的人情世故的表現(xiàn)方面,分寸拿捏把握得特別到位。

      第三,是一種自我譴責的懺悔意識的傳達。李海叔叔晚年罹患腦血栓,癱瘓在床數(shù)年,特別希望能夠再見到曾經(jīng)和自己長期通信的“我”。但因為多年來形成的心結(jié)作祟的緣故,“我”卻一再推遲拖延,等到“我”和姐姐他們終于決定要去看一下李海叔叔的時候,他卻已經(jīng)不幸辭世撒手人寰了。也正因此,到最后,徹底了解事情真相,或者說徹底洞明人生某一方面本質(zhì)的“我”方才陷入到了一種難以解脫的自譴狀態(tài)之中。

      任芙康:李海的故事,不僅僅是個人的故事,也不僅僅是兩家人的故事,十足是一頁當代鄉(xiāng)村史的文學紀錄。九曲回環(huán)的構(gòu)思,蕩氣回腸的經(jīng)營,作品用苦難里的悲涼,悲涼里的情感,情感里的人性,揉搓出少見的柔韌性與深廣度。

      張 莉:尹學蕓是對人情世故、世間百態(tài)有著深刻洞察力的小說家,這部作品不僅寫出了世間炎涼,也寫下了一個人精神上的屈辱與疑難,讀來實在令人感喟。

      張燕玲:這是一個情感飽滿而內(nèi)斂節(jié)制的獨特故事,通過李海叔叔與“爸爸”的幾十年往來,從困難時期,兩個家庭兩代人的相互期待、相互守望與相互成就,到時代更新之后的相互回避,把時代變遷中人際與家庭情感裂變的豐富性,相生相應于庸?,嵥榈募页V校H切而密實,隱忍又友善,靈動見重量。

      李云雷:《李海叔叔》通過兩家人數(shù)十年的交往,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的滄桑變化,以及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微妙、幽暗之處,小說以李海叔叔這個“最熟悉的陌生人”為中心,以主人公“我”不同時期對他的印象為線索,寫出了人心與人性在那個年代的幽深,以及明亮。

      李國平:尹學蕓的創(chuàng)作,幾乎成為一種現(xiàn)象,但現(xiàn)象背后有規(guī)律,非藝術(shù)的修煉,對人生況味的體味不能解釋。她的創(chuàng)作非大事件,乃小記憶,但人間溫暖,世態(tài)涼熱充溢其間。她的筆觸沉靜、低緩、平淡,但又分明可以讀出一種哲學,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

      胡殷紅:作品中的“我”是一位文學女青年,由于骨子里對文學的熱愛,影響了“我”的婚姻愛情和日常生活,乃至“我”的價值觀。在特定歷史時代,“我”眼中的李海叔叔的知識分子形象是有根基和力量的。因為“我”的置身其中,所以小說對世俗人情的描述細致入微,對“我”在現(xiàn)實生活和在文學道路上的掙扎,也有自省和認知。作品的思想深度在于對“我”和社會生活的關(guān)系進行深度解剖。

      ★11票

      《大裂》

      《西湖》2017年第6期 作者:胡遷

      楊慶祥:少年人的故事總是百看不厭的,因為那里總是充滿青春活力,更因為那里承載著太多未知的希望,至少是充滿多重的可能性。但胡遷的少年故事卻充滿暴力和血腥,有令人窒息的失敗,更有漫無邊際的絕望。在荒蕪破敗的無主之地,正當大好年華的一群人進行粗暴殘忍的肢體斗爭。但這終究是個有黃金的世界,這世界終究存在執(zhí)著尋找黃金的人?!霸诨牡乩镎尹S金”的故事奇特而充滿吸引力,胡遷以那些被消耗的年華的混亂和蒼涼揭示著無邊的灰暗和可貴的希望。

      孟繁華:小說以極端化的方式書寫這代人的迷茫、無助甚至絕望。他們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所有的選擇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堅信黃金的存在,使小說如一縷陽光照亮了洞穴。

      胡殷紅:《大裂》真實地描述了中國百分之七八十的大學生的大學生活和面臨的狀況。盡管在作家筆下那段日子像野蠻生長的蒿草,但卻是他們不能忘卻的最具的生命力的時期。他們也有過反思:“真正可貴的事物,是在世界的夾縫中,而不是悲觀在世界的夾縫中。認識到這一點,也許會對整個生命的秩序有由衷的感動?!?/p>

      ★10票

      《松林夜宴圖》

      《收獲》2017年第4期 作者:孫頻

      王春林:歸根結(jié)底,孫頻的這部作品之所以被命名為《松林夜宴圖》,正與外公專門留給李佳音的這幅《松林夜宴圖》存在著緊密關(guān)聯(lián)。在一部篇幅不算很大的中篇小說中,借助于一幅山水畫,既能夠擁有超過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跨度,更能夠?qū)ΜF(xiàn)實與歷史雙重維度中的知識分子簡直就是苦難纏身的精神困境做深度的勘探與透視,所充分凸顯出的,正是“80后”女作家孫頻越來越值得肯定的思想藝術(shù)能力,是她一種殊為難能可貴的精品意識的生成。也因此,對孫頻今后的小說創(chuàng)作,我們理應寄予殷切的厚望。

      張 莉:《松林夜宴圖》關(guān)注兩代藝術(shù)家在各自的時代里的不同的命運。這是一部深具象征意味的作品,孫頻對時代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處理方式。她總是把人物推到一個極端和絕境,對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難以言喻的東西深入分析,并有力地呈現(xiàn)出來,由此,她不僅僅寫出了個人生存的黑暗,也寫出了時代內(nèi)部的某處幽微。

      李國平:孫頻是近年來青年作家中辯識度很高的一位作家,有人稱她為年輕寫作中的“異數(shù)”,我則認為,她的創(chuàng)作甚至有某種“不合時宜”性,她的創(chuàng)作是某種時尚寫作的反動。這篇《松林夜宴圖》可以讀出作者的功力,作者的文學接受,作者連接歷史和現(xiàn)實的努力,這個努力中又可讀出對新時期以來形成的文學傳統(tǒng)的尊重。

      楊慶祥:一幅可以被多重解讀的畫作攜帶著祖輩與歷史的秘密,也隱喻著當下藝術(shù)家的生活難題。悠然平和或饑餓焦慮,《松林夜宴圖》的矛盾藝術(shù),也是現(xiàn)代人生活里物質(zhì)與精神的雙重困境。尋找羅梵的過程是帶著愛的名義的自我尋找,也是對外公遺言真實含義的建構(gòu)。和被歷史裹挾的外公一樣,今天的你我與他同樣被時代裹挾,唯有“美麗而徒勞”的藝術(shù)永恒,隱藏故事與秘密,也隱藏歷史的激蕩與人性的掙扎。結(jié)尾稍稍降低了整篇小說的格調(diào),復雜幽暗的微妙與變化可以有更深刻的挖掘。

      洪治綱:這是一部有關(guān)荒涼的寓言性作品。從肉體的荒涼到精神的荒涼,從情感的荒涼到理想的荒涼,現(xiàn)實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將李佳音和她的祖父精確地勾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別有意味的循環(huán)式圈套。作者借此道出了個體與世界之間永難和解的狀態(tài),也使小說呈現(xiàn)出某種寓言性質(zhì)。

      胡殷紅:《松林夜宴圖》刻畫出兩代藝術(shù)家在不同時代里的不同命運。作家懷著深深的悲憫情懷,關(guān)注在社會發(fā)展中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掙扎。作品的內(nèi)涵和非常重要的思想指向是,試圖把作家所認識到的、人的命運的某種內(nèi)核通過文學表達出來,呈現(xiàn)給讀者特立獨行的探索性的文學文本。

      賀紹俊:孫頻的小說具有鮮明的表現(xiàn)主義風格,她憑借主觀精神進行內(nèi)心體驗,并將這種體驗結(jié)果化為一種激情。《松林夜宴圖》是一篇能將主觀精神與人的生存境遇有效結(jié)合并形成強烈刺激性風格的作品。藝術(shù)、理想、愛情在生存困境中的脆弱感是作品反復詠嘆的主題。而作者對美術(shù)的敏銳感覺和對人性異化的極端表現(xiàn),則是這篇小說引人注目的兩大亮點。

      ★10票

      《丹麥奶糖》

      《人民文學》2017年第1期 作者:劉建東

      王春林:毫無疑問,劉建東的《丹麥奶糖》是一部意在書寫表現(xiàn)當下時代現(xiàn)實生活的中篇小說。作家必須以一種類似于社會學那樣的理性分析能力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深度解剖,然后再把此種理性分析的結(jié)果有機地融匯到自己的藝術(shù)直覺之中,由此而最終奉獻給讀者的終端產(chǎn)品,就是一部飽滿而形象的文學作品。對劉建東的《丹麥奶糖》,我們便可以做如是解。從根本上說,唯其因為劉建東是一位深刻的懷疑主義者,所以,他也才可能依托于《丹麥奶糖》這部中篇小說,在深入探究當下時代幽暗現(xiàn)實的同時,也對知識主體的精神渙散狀態(tài)做一種形象的藝術(shù)表現(xiàn)。

      任芙康:小說貫穿著底層人物與成功人士兩條故事線。二者獨自延伸,又互相交織。彼此給予對方支撐或參照,但各自的命運之旅,終將難以重合為同一條生命軌跡。作者提煉出人們司空見慣的生活景象,完成了上述意圖的文學催生。

      張 莉:這是一個有象征意味的作品,透過具體的實相,作家寫出了一代人心靈的迷茫。

      李國平:說劉建東的小說近年來有個飛躍,似乎不合適,因為他早就是一個層次很高、且有探索精神的作家。但是說他的創(chuàng)作因為兩個中篇小說一下子引人注目,恐也不為過。這兩個中篇一為《閱讀與欣賞》,一為《丹麥奶糖》。前者為工業(yè)題材,或為某種題材論打開了新天地;后者具有鮮明的意向性,隱喻和象征的引入一下子打開了寫實性,會給中篇創(chuàng)作精神的飛躍提供某種啟迪。

      孟繁華:這是一篇書寫“60后”一代心路歷程的小說,也是一代人的成長變異史。夢想曾是這代人最初的人生原動力,但進入社會之后,夢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改變了他們設(shè)定的軌跡。莫名的丹麥奶糖只是一個隱喻,它來歷不明若隱若現(xiàn),卻對小說的結(jié)構(gòu)和深層意義起到重要的作用。

      胡殷紅:《丹麥奶糖》這部作品純熟地運用了現(xiàn)實主義敘事風格和西方現(xiàn)代派表現(xiàn)技法,那種神秘與荒誕和現(xiàn)實的殘酷,直戳生活和人性本質(zhì)??此坪苌罨膱鼍?,卻被“奶糖”的神秘拉扯得里出外進,跌宕起伏。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充分調(diào)動生活積累,用細節(jié)充實人物的言行?!岸毠?jié)來自生動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又來自于生活的豐富。除了讓人物本身更加立體與飽滿,形象更加突出,也會讓小說本身具有優(yōu)美的韻律,小說本身應該有韻律?!?/p>

      ★10票

      《父》

      《花城》2016年第1期 作者:陳希我

      王春林:陳希我的中篇小說《父》把這種“父與子”沖突的主題推向了某種極端狀態(tài),不僅并非“父慈子孝”,而是干脆就走向了“父不慈”“子不孝”,走向了對于父子倫理的一種徹底僭越和顛覆。

      只要是熟悉陳希我的讀者,就都知道,陳希我的小說寫作,一貫以對于道德倫理的冒犯與挑戰(zhàn)為其根本特色。中篇小說《父》的寫作,以其對于“父慈子孝”倫理的僭越與顛覆,再一次強有力地證明著這一點。

      任芙康:小說告訴讀者,老年社會,問題多多,豈止一個“錢”字了得。透過父親的走失,用鋪灑種種柴米油鹽的瑣碎方式,大膽、真切地反映出當下整個社會的、老年自身的、子女后輩的種種缺失,發(fā)人深省。

      張 莉:這是講述父子矛盾沖突的作品。父親失蹤了,兒子們是否是孝的?小說寫出了父不慈、子不孝的殘忍事實。作為中國文學現(xiàn)場中的最勇敢的冒犯者,作家陳希我寫了一個令人無法面對的家庭內(nèi)部真相,但讀者的思考很難只停留在內(nèi)部。冒犯的是虛偽,挑戰(zhàn)的是庸常。作家的敏感和勇敢值得贊揚。

      張燕玲:這是一部有思想重量的小說,情感飽滿而內(nèi)斂,結(jié)構(gòu)分明而緊致,筆尖聰敏而犀利地層層撕裂中國家庭的外衣,讓每個人在審父中自省,從而在傳統(tǒng)的“父慈子孝”家庭倫理的潰敗與內(nèi)心的荒涼中,實現(xiàn)靈魂的拷問。所幸,有祖孫相知在,結(jié)尾的亡靈幻境為人性的自我救贖提供了一種可能,也令我們真切觸摸到作者一以貫之的創(chuàng)作才情與先鋒態(tài)度,以及精準的文學表達,彌足珍貴。

      李國平:陳希我是一個執(zhí)著于自己的文學觀,建立了自己的小說哲學的作家。在光影和暗影之間,在溫暖和冰冷之間,陳希我有自己的認知和選擇,這也和他對世界、人性的認知與解讀有關(guān)。但是如果深讀他的小說,還是可讀出冰冷之下的溫熱?!拔膶W就是冒犯”,小說是審判,大悲涼之下還有不滅的自審和自期。

      賀紹?。宏愊N乙蝗缂韧匾砸环N果敢的“冒犯”精神書寫當代中國的家庭倫理關(guān)系?!陡浮分泵嬷袊鴤鹘y(tǒng)道德文化的核心之一“孝”,揭示孝的對象——父,在一個革命無比亢奮的年代里如何逐漸成為一個空殼化的稱謂,陳希我將一切無情地撕裂開來,具有強烈的震撼力。而最深刻的一筆是,陳希我不僅通過爺爺這一形象批判了過去年代的反人倫性,而且也賦予其反思歷史的功能,以此警示今天。

      ★9票

      《罐子》

      《上海文學》2017年第6期 作者:葛亮

      張學昕:罐子,我們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物件,但是在葛亮的這個短篇小說中,它卻承載了侉叔和小易的不愿為人知的一生,熬制多年的“老鹵”從罐子倒出來的時刻,就預示著一段隱秘的歷史將走出陰暗,曝光在人們的面前。這篇小說的亮點在于故事中植入了“懸疑”“驚悚”的因素,小說中人物歷史的空缺恰為歷史真相的曝光造足了“聲勢”,當空缺被倒回來填補的時候就顯得水到渠成,順暢淋漓,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讀者的閱讀體驗,也在虛實之間更好地辯清歷史。

      張 莉:小說使用了志怪形式,講述的卻是嚴肅的歷史問題。作為從內(nèi)地出生之后活躍于港臺青年一代作家的代表,葛亮的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當代文學流動性和跨越性的特點,也使他的作品里有了有意味的混雜性:它是好看的,但同時又是深入的。

      楊慶祥:略顯詭異虛幻的情節(jié)中隱現(xiàn)著遙遠的厚重記憶,歷史的悲劇終究以更為慘烈的狀態(tài)浮出地表,但真實的生命創(chuàng)傷能否在這樣的架構(gòu)和鋪陳中得到療愈?答案顯然令人失望,但小說的魅力或許也在此間得到展現(xiàn)。“一文餅 一匙鮮”里隱藏著一個復仇的故事,又何嘗不是對平凡生活的熱切期待。葛亮極為擅長于細微處著力,極為擅長營造看似波瀾不驚的哀傷氣息。飽滿的細節(jié)里是五谷雜糧構(gòu)建起的人間情味,唏噓慨嘆中卻是無法否認的戲假情真。

      賀紹俊:小說出自年輕的“80后”,但我們可以從中讀出一種歷史感和書香氣。

      ★8票

      《化城》

      《人民文學》2017年第10期 作者:計文君

      張 莉:小說講述的是最為鮮活的世界,那既是切實的同時又是虛擬的。所謂化城,是可以幻化的虛擬之城,同時也是心靈安頓之所在。這是一部既具體但又深具象喻色彩的作品。

      張燕玲:這是一部直刺時代神經(jīng)的犀利之作?!?0后”底層女孩姜麗麗在殘酷的生存境遇中,向著成功的逆襲之路披荊斬棘,不斷得到,也不斷失去,在“人設(shè)崩塌”的同時,完成“人設(shè)重建”,然后再崩塌,一個個輪回觸目可見,處處都是無以安放的身體與心靈。如此的荒誕,卻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現(xiàn)實所在,至此,小說藝術(shù)地抵達 思想深度與現(xiàn)實批判力度。

      孟繁華:《化城》是圍繞當下備受關(guān)注的新媒體展開的故事,故事背后是主人公的個人奮斗史和精神史。故事本身并不復雜,生活在媒體時代,我們似乎對于類似的報道司空見慣,而文學的意義就在于它不同于新聞報道,文學往往是人性的鏡像而不是事件的記錄。從某種程度上講,小說中的醬紫照出的恰恰是初入媒體時代,人們的匿名狂歡及其倫理困境。

      ★8票

      《封鎖》

      《上海文學》2016年第8期 作者:小白

      賀紹?。哼@是一篇驚悚式的海派書寫,也是對家國敘事的邊際化書寫。小白重新處理革命歷史資源的能力以及精英化的審美趣味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7票

      《生死課》

      《十月》2017年第5期 作者:胡性能

      任芙康:一群社會底層的卑微生命,經(jīng)作者深情厚義地推介,傳遞出人性的溫暖和可靠。整個閱讀過程,真的如同上過一堂觸及靈魂的“生死課”。尤其欣賞作品澄澈清明的情懷,讓讀者的內(nèi)心世界,可以得到宗教般的飛升。

      張 莉:從殮葬師的經(jīng)驗入手,小說引領(lǐng)讀者直面人的亡靈與人的生死。何謂生,何謂死,小說進行了深入深刻的思考。

      張燕玲:作者試圖通過小久父子的殯葬生活與命運,深入生存社會的底層空間,給我們講述了普通百姓關(guān)于生與死的課題。作者把同情之理解深切注入每個人物,無論生,還是死,都賦予足夠的尊重,使人物哪怕在生命最后一程都走得有尊嚴,唯此,主人公小久作為人生擺渡者的形象得以鮮活動人,卑微而高大。小說結(jié)構(gòu)緊致,描述富于質(zhì)感,生動的細節(jié)里充盈著人性的溫情,也彌漫著黯然與惆悵。

      李國平:一個特殊的題材領(lǐng)域,時?;乇艿纳钜唤?,胡性能以一種尊嚴的名義打開它。生死課及生活課,事涉職業(yè)與世俗、物質(zhì)與精神、身體與靈魂,還有某種借渡與讓渡。生與死,是一個具象的存在,也是一個抽象偽命題,《生死課》不舍“近”,但求“遠”。

      ★7票

      《麥子熟了》

      《人民文學》2016年第10期 作者:許春樵

      洪治綱:這是一部底層敘事的豐沛之作。麥葉、麥穗、麥苗、老耿等一群進城務工人員,原本只是帶著樸素的愿望,通過體力勞動來改變困頓的生活,不料卻陷入一個又一個欲望的陷阱之中,演繹了各種難以言說的坎坷際遇,同時也展示了底層人群對尊嚴與倫理的絕決式的捍衛(wèi)。

      胡殷紅:這是一部觀照現(xiàn)實,關(guān)注人性的小說?!尔溩邮炝恕穾缀跏怯脤憣嵉墓P法揭示社會底層苦不堪言的生存狀態(tài)和扎心的精神磨難。故事中的麥葉、老耿等歷盡生活的苦行,卻依舊心存善良、恪守誠信、自尊自立的人物形象鮮活而堅實,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白髌吩谔綄と诵越嵌葐栴}著筆淺卻立意深,在當代文學中的確值得人沉思?!?/p>

      ★7票

      《第三把手》

      《收獲》2017年第3期 作者:王手

      任芙康:通常,一家民營小廠的艱辛前行,往往躲不開種種外在的風浪。王手的手,卻避開了這類常見的小說觸角,而直接“把玩”到了內(nèi)部成員的恩怨情仇。作者具有對生活的老辣觀察,再運用精妙的故事與精粹的文字,成功地借助“第三把手”,將瑣屑庸常的生活畫面搖曳生姿起來。

      張學昕:王手寫故事的風格一貫是細膩而純粹的,《第三把手》這個中篇小說亦如此。故事簡單卻不失細膩的描述,尋常卻有著耐人琢磨的意趣。王手巧妙地用了一個概念的轉(zhuǎn)換,所謂的“第三把手”,換一種我們?nèi)粘S顾椎姆Q呼,其實就是“小三兒”,只不過作者切換了另一種視角,或者說是更廣闊的視角,以更全面更理性的方式對故事中的“小三兒”進行了重新的評估,但是,他盡可能地客觀呈現(xiàn),而不做主觀的干預,真正的評判留給讀者自己。這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對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從“小三兒”到“第三把手”只不過是從情感方面沖擊的一脈,細看整篇小說的敘事視角,王手想通過“我”及“我”的丈夫所代表的現(xiàn)代浙商與李回珍等代表的農(nóng)民出身、吃苦耐勞白手起家的傳統(tǒng)浙商所產(chǎn)生的矛盾,試圖描繪出大部分溫州人的商業(yè)觀、價值觀以及倫理情感的流變。

      洪治綱:道德困境一直是當下很多小說所探討的內(nèi)核,這部小說也不例外。年輕能干、思維清晰、獨當一面的周節(jié)如,深得老板李金鎖的歡心,由“小三”變成了廠里的第三把手。這個第三把手,不僅將李金鎖的夫妻關(guān)系推入危境,也將工廠發(fā)展與世俗倫理置入沖突之中。尤其是當她成為整個工業(yè)區(qū)的重要人物,甚至比李金鎖還能干的時候,人性、倫理和現(xiàn)實之間的各種糾葛,終于將每個人都推到了尷尬之中。

      胡殷紅:小說的故事并不復雜,作家給“我”,賦予了喜劇色彩和戲劇效果,妙趣橫生的“我”所看到的其實是非常耐人尋味的人性本質(zhì)。小說非常真實地反映了溫州人艱辛、努力、摳門的致富過程,更深刻的意義還在于改革開放后溫州人精神空間、傳統(tǒng)習慣、倫理道德、價值觀變化的過程中,作家對生活和人性的體悟和了解,以及對現(xiàn)代商業(yè)整體發(fā)展環(huán)境中,根深蒂固的農(nóng)民意識、傳統(tǒng)價值觀與現(xiàn)代價值觀、商業(yè)管理手段的矛盾的解讀和剖析。

      賀紹?。和跏值摹兜谌咽帧吠琢苏f,是寫了一個當“小三”的女性。但他完全以一種脫俗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他并沒有按人們習慣性的思維從婚姻倫理道德的角度來理解“小三”問題,不是孤立地對周節(jié)如以及張國糧在性愛上的行為進行道德審判,而是將他們的行為放在一個家庭經(jīng)商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中來考量,于是幾個人物的刻畫變得活色生香,他們的性格和心理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

      (審讀委成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未入選作品

      ★6票

      《一天》

      《鐘山》2017年第5期 作者:田耳

      ★5票

      《花滿月》

      《北京文學》2017年第1期 作者:方方

      ★4票

      《義烏之囚》

      《人民文學》2016年第10期 作者:陳河

      ★4票

      《沙漠里的葉綠素》

      《青年文學》2017年第7期 作者:王凱

      ★4票

      《飛行家》

      《天涯》2017年第1期 作者:雙雪濤

      ★4票

      《所有的星星都有秘密》

      《人民文學》2017年第7期 作者:肖勤

      ★4票

      《鮮花嶺上鮮花開》

      《人民文學》2017年第8期 作者:徐貴祥

      ★3票

      《六渡橋消失之前》

      《人民文學》2017年第4期 作者:謝絡繹

      ★3票

      《風中事》

      《十月》2016年第4期 作者:張楚

      ★3票

      《隱疾》

      《作家》2016年第6期 作者:裘山山

      ★2票

      《水岸云廬》

      《長江文藝》2017年第7期 作者:蔣韻

      ★2票

      《直立行走》

      《當代》2016年第6期 作者:宋小詞

      ★2票

      《蛇吻》

      《十月》2017年第6期 作者:張學東

      ★2票

      《摩擦取火》

      《芒種》2017年第9期 作者:陳倉

      ★2票

      《世上最長的分手距離》

      中國臺北大田出版公司《舍不得不見你》

      2017年8月 作者:鐘文音(中國臺灣)

      (未入選作品評語詳見《第五屆郁達夫小說獎作品集》)

      猜你喜歡
      小說
      比照聯(lián)想:小說教學中理解感悟的新探索
      謎地(小說)
      錯過了,就是一輩子(小說三題)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閱讀小說
      報刊小說選目
      傾斜(小說)
      識“心”術(shù)
      文學小說
      不在小說中陷落
      致親愛的小孩
      靖远县| 开平市| 兴山县| 增城市| 宝鸡市| 广东省| 财经| 长葛市| 建平县| 聂荣县| 永善县| 从化市| 玛沁县| 谷城县| 马边| 栖霞市| 桐乡市| 平和县| 漳州市| 新干县| 德清县| 时尚| 兰溪市| 荔波县| 特克斯县| 安图县| 合作市| 五常市| 永顺县| 德阳市| 康定县| 措美县| 太保市| 喀喇沁旗| 抚州市| 绥德县| 本溪| 湄潭县| 汕头市| 怀仁县| 黄龙县|